密云的三部县志
2025-01-24钱海侠
密云地区编修地方志书自古有之。据《燕都古籍考》记载,自先秦至清末,与密云有关的志书达几十种,但明代以前已不可考,明清时有史可查的有洪武《密云县图经志书》、永乐《密云县志》、万历《密云县志》;清代有康熙《密云县志》、雍正《密云县志》、光绪《密云县志》以及康熙《密云志抄》等。作为史志工作者,在搜集研究史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明代密云地方志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整理。
洪武《密云县图经志书》
明朝建立初年,统治者非常重视地方志书的编纂,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朱元璋诏儒士魏俊民等“编类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始末”,纂成《大明志书》。自此,开始了全国性的第一次编纂地方志热潮。《密云县图经志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编纂而成。
与后世不同的是,在洪武以前编纂的地方志书籍多以“XX图经志书”命名,至永乐后才改为“XX志”。《密云县图经志书》编纂于洪武九年(1376年),为刘崧纂修的《北平府图经志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密云明代所修最早的县志,可惜已经失传。参照昌平、顺义等县的《图经志书》可窥其体例类目设置大致如下:建置沿革、县境、至到、城池、廨宇、坊市、乡社、军屯、坛场、祠庙、学校、风俗、山川、关隘、桥梁、古迹、寺观、户口、田粮、名宦、人物、仙佛、土产。该书的卷数,在“国学导航”网“文渊阁书目”一栏中查到,被列入《文渊阁书目》卷十九署字号第一厨书目“旧志”,亦记载为“密云县图志二册”。
《密云县图经志书》中所载内容,据《燕都古籍考》记载,清初文学家孙承泽在其所撰《天府广记》卷二“府县治”中引用了其内容:“密云县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秦汉时为渔阳郡地,后魏置密云郡,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兼置安州,北齐郡废,以二县并入密云县,后周改安州曰玄州,隋置檀州,后改安乐郡,唐为檀州,辽为武威军,宋号横山郡,金复为檀州,元仍旧,明洪武初改为密云。”
《密云图经志书》是密云在明代所修的第一部志书,是研究密云地区明初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可惜当时只有进呈本,并未刊刻发行,仅藏于故宫文渊阁内,历经数百年岁月以至无以存世,对史志工作者来说,亦是憾事。
永乐《密云县志》
查阅《永乐大典方志辑佚》时发现有部分内容摘自《密云县志》,包括仓廪(龙庆仓)、山川(倒班岭、汉儿岭、擦都岭、庙儿岭)、兵防(密云卫八)。同时在《永乐大典》(1984年)卷之三千五百八十七中,明确标明“屯”的内容,选自《密云县志》《顺义县志》等。
据了解,永乐年间确实编纂了明代第二部《密云县志》,在“国学导航”网“文渊阁书目”一栏中记录有“卷二十往字号第一厨书目,新志,顺天府志一册,密云县志(未注明册数或卷数)”等。另据《河北通志》(1935年)旧志源流部分记载:“《密云县志》见《文渊阁书目·新志》。”《文渊阁书目》是登记明初国家藏书的第一部书目,为正统六年(1441年),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等编辑而成。因此,此书目的新书《密云县志》并非指万历《密云县志》,而是指永乐《密云县志》,而该志的内容来源于《密云图经志书》。
另据《燕都古籍考》记载,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对修纂地方志非常重视,为统一规划方志体例内容,永乐十年(1412年)和十六年(1418年),两次颁发《纂修志书凡例》,对志书各类目编写原则作出具体规定。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地方志编纂的政府条令,是明代地方志编修定型化与规范化的重要标志。并“诏纂天下郡县志书,命户部尚书夏元吉、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庶子杨荣、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右谕德金幼孜总之。仍命礼部遣官遍诣郡县,博采事迹及旧志书”。于是,天下州郡县纷纷编纂志书,出现了明代编纂志书的第二次高潮。故,《燕都古籍考》推断,永乐《顺天府志》大约编纂于永乐十年(1412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进呈本依府、州、县各为分册,总计28本。故永乐《密云县志》应在永乐十年(1412年)前成书。
永乐《密云县志》的作者无考,在《密云县志》(1998年)记载的明代知县中,亦无永乐年间的密云知县记录,因此也无法推断主持纂修者。对于该志的类目,参照永乐十年(1412年)颁布的《纂修志书凡例》,大体如下: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里至、山川、坊郭、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势、户口、学校、军卫、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城郭故址、宫室台榭、陵墓、关塞、岩洞、园池、井泉、陂堰、景物、宦绩、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共三十四个类目。
对于永乐《密云县志》的内容,除《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一书的内容,其他可在《大明一统志》中一窥端倪。据《燕都古籍考》考证,《大明一统志》卷一“京师·顺天府”部分所征引内容,即选自永乐《顺天府志》,其中涉及密云的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山川(黍谷山、密云山、白檀山、香陉山、观鸡山、清都山、雾灵山、九庄岭、挂甲峪)、河流(白河、鲍邱河、洳河、潮河、要水、广硎水、道人溪)、土产(藁本香)、公署(密云中卫、密云后中卫)、学校(密云县学)、宫室(金沟馆)、关梁(古北口、黄花镇、峨嵋山寨)、寺观(龙兴寺、杨令公祠)、古迹(共城、渔阳城、安乐城)、名宦(唐忠)、人物(李宝臣)。
无论是永乐《密云县志》,还是永乐《顺天府志》关于密云的记述虽然简略,但所记资料颇为珍贵,其修志体例对后人颇有影响,对研究明代密云历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万历《密云县志》
自永乐之后,直至万历时期进入了第三次修纂地方志的高潮期。明代密云的第三部县志即纂修于此时。或因洪武《密云图经志书》和永乐《密云县志》时隔久远,或未刊行或已轶失等原因,时任密云知县、万历《密云县志》主持纂修者张世则在其志序中就曾言称:“移置檀云……询邑志尚阙,焉有待噫?”也因此,后后世所编纂志书均将万历《密云县志》记作“张世则创修”。
提到万历《密云县志》,不能不说万历《顺天府志》,该志是谢杰、沈应文修,谭希思、张元芳纂。据《燕都古籍考》记载:“万历《顺天府志》是府尹谢杰上任后‘顾京兆独缺,识者病焉’的情况下立志创编的。”这个情况与张世则纂修万历《密云县志》的情况类似。另,《燕都古籍考》中还有如下记载:“前此载籍希阔,累朝故实几已无传”,于是“檄诸属州邑,得其已有志者如干,备参览”。由此可知,该书编纂者,既未见到《永乐大典·顺天府》,亦未看到洪武《北平图经志书》、永乐《顺天府志》诸书。”故,万历《顺天府志》乃辑录当时各州县所纂之志书,而不是征引自洪武、永乐年间的旧志书。也因此,出现了洪武、永乐年间志书与万历年间所纂修志书在内容上明显差误或矛盾之处。
万历《密云县志》纂修于万历六年(1578年),由时任密云知县张世则主持编修。以邑人刑部主事祝文冕所辑志略为基础,经考证、增补、修订而成。载山川、赋役、人物、关城、建制等。该志因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其类目内容已不可见,不过,参照万历《顺天府志》目录,或大抵相同。第一卷地理志,包括分野、沿革、疆域、形胜、风俗、山川、古迹;第二卷营建志,包括城池、公署、学校、坛社、邮舍、寺观、创造;第三卷食货志,包括户口、田赋、徭役、马政、经费、物产;第四卷政事志,包括历官、职掌、名宦、祠典、武备;第五卷人物志,包括选举、功烈、节孝、乡贤、隐逸、流寓、仙释;第六卷艺文志,包括碑刻、题咏。
以上类目所征引内容,均涉及密云。特别是营建志部分记录了当时密云县城的设施及布局;食货志部分记录了密云当时的户口、田赋、马政等内容;政事志和人物志部分记录了明代密云的县令、县丞及进士、举人等名录。这些内容均成为研究明代密云历史的重要资料和后世纂修志书的主要征引资料。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明代密云任职的官员名录,在清代纂修的志书中,包括《顺天府志》和《密云县志》均出现有人被修志者“夺”(删去)的现象,以此造成记载出现内容不全的情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万历《顺天府志》的艺文志部分,收录了《密云县疏河记》(余有丁)、《密云新建重城记》(刘应节)、《密镇创建武学记》(刘应节)、《密云忠义庙记》(刘应节)、《密云石匣营新建石城记》(陆泰)等文。此外,因明与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为敌对状态,因此在明代的文中多以“虏”“夷”等称之。清代后在编选入志时,对于此类文章皆进行了修改,使文章失去了原有风貌。万历《密云县志》的佚失,使这些文章难寻其踪,故万历《顺天府志》所收录之原文,非常珍贵,可令后人一窥当时作者之文章风采。
张世则评价万历《密云县志》:“编成予喜,檀之周礼其在是乎!”这部志书虽然已佚失,但它为清代以后编修县志提供了一个蓝本,大部分内容为后世修志所收录。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本志书亦足以堪称创修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