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藏有的一件科举文物
2025-01-24黄茜茜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建立科举制度。明朝设立“科举必由学校”的政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后,废除了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长达1300年的科举制度。
在科举取士的前提下,官学教育与科考内容相结合,文人士子期待功名,但学术不精者另辟蹊径企图通过各种作弊方式通过考试。历朝历代针对作弊情况均采取相应措施。唐代设有兵卫,宋代的科举考试在贡院内举行,考生之间用墙隔开,称为“号舍”。明清考生进入科举考场前需经过严格搜身,且不得使用双层帽子,皮衣去面,毡衣去里,衫袍均单层,袜为单毡,鞋用薄底。不得携带篮筐、凳子、笔砚、食物等其他物品,所用的文具也有严格规定,笔杆必须镂空,砚台不得过厚,以防作弊。一门、二门各搜一次,以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的程度,确认考生无夹带物品后才得放行。学生需按千字文所编之号入座,进入号舍后不允许出入或传递茶汤。号舍满员后紧锁大门,考试结束后才开启。第二天收卷后,试卷进行封弥、誊录、编号后再交考官评阅。
《乾隆朝上谕档》载:“近来士习不端,不惟文风未见振起,抑且怀挟作弊,行类穿窬,诡计百出,竟有意想所不到者。朕早已闻知,屡行训饬。今年顺天乡试,特遣亲近大臣严密稽查。头场搜出夹带21人,其《四书》三题系朕亲出,不过取其略冷,不在外间拟议之中。而场内多人遂尔阁笔,交白卷者68人,不完卷者329人,真草违式及文不对题者276人。头场如此,伊等尚不知儆。二场仍有搜出夹带者21人,及见稽查严密,临点名时散去者竟至2800余人之多。士子品行如此,学问如此,是全仗怀挟作弊。”
乾隆九年(1744年)发生科场怀挟案,乾隆皇帝钦派时任工部尚书哈达哈、步军统领舒赫德等在内的数名大臣前往监看顺天乡试。头场便搜出夹带者21人,二场仍搜出夹带者21人,此间不乏满族官宦子弟。考风、士风与学风日下,引发了少数官员对科举取士是否继续存在的争论。
由于士子功利的考试心态不可避免地导致严重的科场积弊。为满足考生作弊的需求,带暗夹层的考篮、内部掏空的砚台,底部掏空的鞋子应运而生。科举作弊最常见的方法当属“夹带”,即考生在考前将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目的文字资料,用蝇头小楷书写并私自带入考场。夹带体积有限且要囊括大量内容,考生为缩小字体多使用弹性都比羊毛或兔毛好且相对较硬的老鼠尾毛特制的毛笔书写,贴身夹带则使用油墨,墨水也不会洇散导致字迹不清。
北京国子监既是教化士子、培养官员的学校,也是管理全国教育事业的行政机构,兼具了教学和管理的双重职能。《金榜题名——中国古代科举展》中展出了纸夹带和丝质夹带等藏品:薄如蝉翼的纸上面写满了蝇头小楷,字体端正,行距密齐,每张万字有余。另展有古代考生参加考试所用的提篮,用于装米、面、菜蔬等物品,其编织而成并有网眼为避免藏匿夹带作弊物品等。
科举考试因形式僵化遭人诟病,其所重未必仅在士子的能力与才干,本末倒置使考试成为学习的指向。存世至今的“夹带”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作弊产物,也是科场腐败的时代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