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河北磁县走出的方志敏之子方兰

2025-01-22李志国

乡音 2025年1期
关键词:磁县叶剑英方志敏

方兰(1933——2018),中共党员,方志敏烈士之子。方志敏、缪敏夫妇,共生育有方英、方明、方梅、方兰等4个子女。

1935年,方志敏被捕后,方兰在国民党军队“围剿”赣东北苏区时与母亲失散,被国民党军官郝金梁安排送到其老家河北省磁县南来村,由妻子路玉茹收养。养父母为他取名郝振忠,精心抚养长大,供其读私塾。他少年时期担任南来村儿童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磁县北来村乡供销社工作。多年间,无人知晓他的真实身世。其间,党中央及方兰的生母缪敏从未停止寻找方兰的下落。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1940年,郝金梁在抗日活动中牺牲。其1935年时的警卫员冯来润,在1955年肃反运动中,于陕西省安康地区交代,当年“围剿”赣东北苏区时一男婴被郝金梁所获,据说是方志敏之子,被私下送往老家收养,当时国民党要求对共产党人斩草除根,是郝金梁冒着生命危险把方志敏的后代送到磁县的。信息报到国务院,周恩来十分重视,立即指示公安部领导罗瑞卿、汪东兴到磁县调查此事。按照缪敏提供的相貌特征,经磁县县长郝健华、县公安局局长申金座和县供销合作联社人事科科长苗习武协助核实,确认郝振忠与缪敏的描述吻合。按照党中央指示,有关人员向郝振忠讲明了其为方兰的身世。

1956年6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开具介绍信,方兰回到江西省与母亲团聚。母子重新团聚的这件事情,在全国很是轰动,更是感人至深,《人民日报》《江西日报》均有报道。缪敏送给方兰的第一本书,就是方志敏在狱中的遗著《可爱的中国》,并题写:“亲爱的方兰儿,我希望你认真地将爸爸这本遗著多读几遍,那么,你将来的革命意志会更加坚强起来。”

方兰在江西始终按照母亲嘱咐,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其间,他被安排至上饶市橡胶厂工作,后被组织送到南昌市委党校学习两年,“文化大革命”后期任市轻工业局局长。方兰曾多次回磁县看望养母路玉茹和家人,与好友相聚。在磁县都党供销社工作的同事高永和到南昌找到他,请他协助解决了3个火车皮的竹子,用于磁县打井抗旱。

1960年,方志敏烈士墓在南昌市郊梅岭始建。1964年,毛泽东为正在修建的方志敏烈士墓亲笔题写“方志敏烈士之墓”7个大字。1977年8月6日,烈士殉难42周年纪念日,举行“方志敏烈士遗骨安葬仪式”,在解放军战士护卫下,方英双手捧着由党旗包裹着的方志敏遗骨,送至设在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的灵堂。方兰与兄长方英、方明和姐姐方梅一起参加“方志敏烈士遗骨安葬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等人送了花圈。

方兰生母缪敏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继承和宣扬方志敏的革命精神上,除著有《方志敏战斗的一生》等作品外,她希望能有一部完整反映方志敏革命一生的影片在银幕上出现,并亲自写了一个剧本交给长春电影制片厂,但没有成功。方兰是与她在一起生活时间最长的方家子弟,她将此心愿寄托在方兰身上。

1977年5月,方兰受江西省委指派,牵头负责反映方志敏烈士业绩的电影剧本创作,作为编剧之一参与电影《血沃中华》的编剧和拍摄。缪敏叮嘱他要完成好创作任务,除了必须熟读父亲的遗著外,还要作深入的调查采访。她还将自己之前写作的资料手稿等拿出来供儿子参考。遗憾的是,两个月不到,缪敏因突发心梗在家中去世。带着母亲的遗愿和重托,方兰和创作组一行随即进行采访,不辞辛苦,四处奔波,收集有关史料和素材,采访当时还健在的、能够联系上的历史亲历者与见证人,写下大量采访笔记。因这一工作开展得比较早,一些当事人都还健在,获得一批极有价值的第一手文史资料。方兰幸运地采访到为父亲送出狱中所写文稿的当事人胡逸民、高易鹏、程全昭,他们详细叙述了在狱中的情况,并留下亲笔书写的珍贵材料,不仅为创作文学剧本提供宝贵的素材,也为党史研究作出贡献。胡逸民当时已近90岁高龄,找到他刻不容缓。方兰在民革中央打听到他在香港后,便委托在香港的朋友前去访问。胡逸民得知消息后,毅然回到浙江永康老家,方兰一行立即奔赴浙江与他见面访谈。剧本7易其稿,最后定稿为方志敏在狱中的片段。

1980年国庆期间,电影《血沃中华》在全国各大影院隆重上映。作为表现方志敏烈士形象的首部电影,被列入全国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一。

1982年夏,已经93岁高龄的胡逸民,由儿子及外孙女陪同来到南昌与方兰夫妇见面,并申明不要政府接待,就住在方兰夫妇家。当时正值南昌酷暑天气,只有一台老旧的电风扇解暑。胡逸民与方兰促膝长谈,留下亲口诉说和亲笔字及照片等珍贵资料;方兰夫妇陪伴胡逸民到方志敏烈士陵园拜谒。

剧本创作过程中,方兰经过多方联系,在中央档案馆找到方志敏《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以下简称《略述》)手稿全文的原稿。方兰写下读后感《生命之火为谁而燃烧》:“夜已经深了,我读完《略述》的最后一页,轻轻掩卷,心中持续地掀翻着万顷波澜,这本文稿是我父亲方志敏烈士狱中遗著之一,过去我曾经读过这本遗著的传抄本。由于辗转传抄,文中有不少错漏。我一直渴望着能看到完整的本子。现在我看到了父亲的手稿和完整的全文,怎能不使我激动万分呢!……”此文在《革命文物》杂志1978年第6期发表。

1940年6月,叶剑英在重庆红岩村读到被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重金购得的方志敏最重要的遗作之一《略述》手稿时,感慨万千,怀着敬仰的心情,在方志敏烈士的一张遗照上写下“方志敏同志”并题诗:“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这首诗俗称《有感》,以高度热情,盛赞为带领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方志敏同志,高度赞扬方志敏的英雄业绩和革命气节,把他比作当代的文天祥,其革命情怀犹如秦淮的丹枫般,永远照亮中华大地。在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一次大会上,周恩来对大家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气节教育,特意背诵了叶剑英这首诗,号召大家向烈士学习。在场同志深受感动和教育,纷纷向叶剑英索诗,争相传抄。方兰为了确认这些史实,在对与方志敏并肩战斗过的粟裕进行采访时又进一步向他求证。

1979年8月,粟裕在烟台向叶剑英谈及人民出版社将出版《略述》文稿,叶剑英回忆起当年读方志敏这篇遗作时写过《有感》那首七言绝句。叶剑英重写该诗赠给粟裕,加上题目《读方志敏同志狱中手书有感》(下面也简称《有感》),并将题诗修改了一字,即将“血战东南”改为“血染东南”。附记中,把1940年所写“时在抗日第三年,“作于重庆”,改为“一九四〇年重庆作,一九七九年八月廿五日写于烟台”,并专门写有“请粟裕同志斧正”。方兰将《略述》打印稿交给叔叔、方志敏堂弟方志纯,由方志纯送人民出版社。

1980年2月,《略述》单行本由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这是方志敏狱中文稿中篇幅最长、内容最重要的一篇。至此,方志敏烈士狱中文稿全部发表了。《略述》单行本出版时,将叶剑英重写《有感》手稿作为代序,放在卷首,并在编后记中写道:“1979年是方志敏80岁诞辰;粟裕提供了叶剑英重写《有感》诗作的手迹,魏传统为该诗做了注释;方志纯为出版提供了各种帮助。”1985年,方志纯写了《志敏墓前的哀思——纪念方志敏同志牺牲五十周年》长文。由方志敏曾外孙女徐思阳整理的外文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可爱的中国》一书,作为方志敏就义80周年纪念,特别收录了方志敏《略述》和叶剑英重写《有感》二文手稿照片,并在序言中提到为方志敏送出狱中文稿的当事人胡逸民、高易鹏、程全昭。

20世纪80年代,方兰筹建南昌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并担任主任。退休以后,为了完成母亲“要将方志敏革命的一生搬上银幕”的遗愿,方兰与兄姐、朋友一道,创作了12集电视连续剧,将方志敏革命的一生搬上荧屏,告慰了父母的在天之灵。

2009年,方志敏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16年接受央广网专访,方兰背诵了父亲方志敏的遗诗《诗一首》:“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2018年11月22日,方兰在南昌病逝。2020年7月27日,方兰妻子花真先女士代表方兰将其生前所收藏的400多份珍贵文献资料捐献给江西省图书馆,实现了方兰让社会各界共享所藏资料的心愿。其中,文稿材料等216种,照片204张、底片10张,图籍39种43册。在书刊文献中,包括《可爱的中国》(线装本、影印本原件)、《方志敏文集》《方志敏狱中随笔》(英文版),1958年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方志敏战斗的一生》等,为方志敏传送文稿的胡逸民所著《我的回忆》等;还有一些革命前辈赠送给方兰夫妇的书籍、画册、书法作品等。

此前1956年,方兰离开磁县时在南来村已有两个儿子。长子方文随方兰回到江西,长大后在南昌铁路局工作,现已退休;次子方群被留在磁县为方兰养母路玉茹养老,成年后在磁县供销社系统任业务员,现已退休。2022年,《磁县志(1999-2018)》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方兰的事迹被载入该书中。

猜你喜欢

磁县叶剑英方志敏
河北省磁县南城乡:持续发力 久久为功 增绿添彩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方志敏建造的奇绩和奇功
磁县人大常委会 开展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接待日活动
叶剑英的港澳情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磁县民呼回应工作开展进行时
磁县人大常委会 着力提升监督工作实效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叶剑英(上)
方志敏创建闽浙赣苏区及其光辉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