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从“头”开始的故事

2025-01-22李立华

乡音 2025年1期
关键词:梳齿战国梳子

【文物名片】

双凤纹黄玉梳、螭纹青玉梳,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现在河北博物院《战国雄风——古中山国》陈列展出。两枚玉梳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寓意吉祥,显示出战国中山玉雕艺术的成熟以及不同于中原诸国的文化艺术特色,讲述着古人从“头”开始的故事。

战国时期,诸侯称霸,列国争雄。但是,分裂的格局并没有阻挡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这一时期,玉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越来越广泛,器物造型和纹饰更加丰富多彩。在那个“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时代,玉器的用途被系统化和理想化,玉器的礼制化也臻于完善。许多大思想家将玉器融入社会品德生活当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就将“比德于玉”的思想作了全面阐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由此化无形为有形,确立了玉器的人格化。有人说,战国玉器的纹饰也许没有唐代的生动、宋元的精巧,但那来自数千年前的浑厚和阔朗,以及它们身上回荡着的先哲思想之音,足以让人为之动容心醉。

20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县上三汲乡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仅玉器就千余件。这批玉器文化内涵丰厚,且品类繁多,造型优美,工艺精细,以出神入化的造型设计、变化多样的构图装饰呈现出非同寻常的韵味和效果。中山玉器,称得上战国玉器中的一朵奇葩。

战国中山国是白狄族所建的少数民族诸侯国,中山玉器反映了中山国人的崇尚和习俗,花纹及构图方式与华夏玉器的传统雕琢手法迥然不同,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关于这一点,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两枚玉梳体现得尤为鲜明。这两枚玉梳均采用透雕手法。一枚为双凤纹黄玉梳,质地半透明。梳柄为半椭圆形,下有10根梳齿,梳柄正中透雕两只相对站立的凤鸟,双凤长颈相连,曲体回首,身姿柔美。体表用阴线雕琢出羽毛纹,清晰而生动。玉梳上弧边阴刻勾云纹,下横边雕琢细密的斜格纹;另一枚为螭纹青玉梳,质地灰绿色,玉质莹润。梳柄中部透雕独首双身的螭龙,螭龙身体蜷曲,上下雕饰有卷云纹,似蛟龙在云中翻腾,5根宽齿上雕刻有竖阴线,背部留有起草纹样的线图,但尚未雕琢纹饰。

我国使用梳子的历史久远。相传,梳子最早出现于华夏上古时代,发明人是轩辕黄帝的一个妻室,名叫方雷氏,她是开创了华夏族凤凰图腾的黄帝长子“玄嚣”的母亲。方雷氏掌管着黄帝身边20多位女子,她们经常是一副蓬头乱发的模样。每逢祭拜、缔约、结盟、出征、凯旋、庆祝等部落联盟举行重大节庆的时候,方雷氏为了让这些女子体面地参加盛大典礼,就把她们召集在一起,亲自用手指逐个将她们的蓬发捋顺,每次都弄得筋疲力尽,有时甚至都会捋破手指。有一次,黄帝手下一个叫狄货的人打了几条大鱼,方雷氏帮他把鱼做熟。鲜鱼十分美味,鱼肉很快被人们一抢而光。方雷氏看到剩下的一堆鱼刺,忽然得到启发。她尝试着用大鱼刺打理头发,果然十分得心应手,大大缓解了手指的操劳。对于方雷氏的这一“发明”,黄帝深表赞许,命人用木头做成鱼骨的模样。虽然最开始做出来的木头鱼骨,就像耕地用的耙子,但在方雷氏指点下多次改良,适合梳头发的木头鱼骨终于问世,方雷氏将其命名为“梳子”。

对于梳发,古人非常重视。晋代傅咸的《栉赋》有云:“我喜兹栉,恶乱好理。一发不顺,实以为耻。”《礼记》专门规定:每人每天必须梳理头发,3天必须洗头、沐浴一次。如此这般,梳子就显得极其重要。可以说,梳子是人手必备,甚至随身而带之物,男子放于巾帽之下,女子则插于发上。甚至,古人还将用梳篦梳头视为一种养生手段。南北朝时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认为:“头当梳栉,血流不滞,发根常竖。”明代学者谢肇浙《五杂俎》卷十二也有“梳为木齿丹,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之说,由此可见古人对于梳子养生之功的重视。

其实,梳子在古代不仅是梳理发型的工具,更是妇女们插在头发上的装饰品,与簪、髻、钗、珠花、金钿、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八大发饰”。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这两枚玉梳,不但梳齿较长,梳齿的齿端也较为薄扁,插戴功用十分明显。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女性的插梳之风始于新石器时代。全国各地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出土了形式多样的梳子,如石梳、木梳、象牙梳、玉梳等。距今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就有象牙制作的梳子出土。玉梳的出现,是在商代,当时的贵妇阶层已开始用玉梳来梳理美丽长发了。从战国早期开始,梳子的造型发生了根本变化,最显著的特点为:高度大于宽度,梳齿一般与梳背等高。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这两枚玉梳,基本符合这一时代特征。但是,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出土的梳子,齿数范围是在15至26之间。与之相较,两枚中山玉梳,齿数明显稀少,这种造型独特的梳子,应与中山国人女子独特的发式有关。战国中山王厝墓还出土了十几枚小玉人,这些小玉人属于中山国绝无仅有的玉器品种。“她们”无论身体修长还是身材矮胖,都是头梳牛角形发式,双手置于腹部,下身穿拖地长裙,裙面图案都是在间隔对称的方框内饰以密集的斜格纹装饰。另外,在平山战国中山贵族墓地出土的狩猎纹铜豆上,也有类似头梳牛角形发式的女性形象出现,可见这种独特的发式在当时中山国的流行程度。

由于齿数稀少,梳背部的透雕纹饰显得更为突出。两枚梳子均为双面雕刻,双凤纹黄玉梳的梳背部分,在拱形开光里,纹饰细密而规整,排布饱满。以镂空手法雕刻的两只凤鸟,背向对称而立,呈左右对称的S 形,双肢作中轴相连。凤鸟的喙、尾、羽翼等均作不同朝向的卷曲,线条婉转流畅。

民间有一种说法,梳子是古代男女共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在梳子背上雕龙雕凤,就是所谓的“龙凤梳”。阴阳合璧的“龙凤梳”,蕴含着“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用以祝福使用者百年好合。巧合的是,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另一枚玉梳,所雕纹饰为龙。只不过,是一种没有角的龙——螭。战国中山国出土的玉器中,“螭”的形象很常见。所谓“螭”,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螭形玉器在战国玉器中非常少见,中山国玉器中却有大量体态各异、造型多样的螭纹形象的出现,它们或一首双身,或回首卷体,或双体缠绕,或寄生附体,这些造型多样、体态各异的龙螭形象,堪称战国中山国独创。其中,既吸收了华夏文化中龙螭的某些特征,又倾注了中山国人的审美情趣,可谓既灵气活现又凝重庄严。

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情趣的古代发梳,流传至今的并不是很多。中山王厝墓出土的两把玉梳,将战国中山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民族风尚寄寓其中,带给后人莫大惊喜。

猜你喜欢

梳齿战国梳子
你的梳子选对了吗
带电的梳子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一种梳齿平整器的分析方法
梳子:致月亮的后半夜
渐开线齿廓链轮梳齿刀的设计
撕一撕 贴梳齿
麻辣战国
麻辣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