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
2025-01-22沧州市政协
近年来,沧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契机和主要抓手,统筹全市资源力量,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纳入民生工程强力推进,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提质量,推动中医药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基本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传统产业基础和区域发展特点的中医药工作态势。但目前全市中医药事业在传承创新发展中依然存在瓶颈,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中医药人才相对短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平衡等问题还亟待解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注重在传承中发挥比较优势。构建中医药发展新格局。抢抓示范试点项目机遇,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沧州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规划》和各县(市、区)实施方案,建立市、县(市、区)联动工作链条和运行体系,打造以市级公立医院为龙头,各县(市、区)“一县一品”的中医药发展格局。擦亮中医药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扁鹊、张锡纯、刘完素等中医药历史名人资源,建立全市“1+3”(沧州市+任丘、河间、盐山)中医药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体系。组建老字号中医药发展联盟。促进各成员单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有效沟通、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同时,对传承人及传承团队建设定期进行考核与评估,保障传承活动持续有序运行。
二、注重在创新中聚焦关键要素。加强中医药人才培育。建立市级中医药人才数据库,制定中医药领军人才成长计划,为国医大师、学科带头人、科研技术骨干等给予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支持,形成中医药领军人才蓄水池。持续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转岗培训、基层国医堂骨干人员培训,建设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用好示范点项目资金,聚焦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谋划建设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重点扶持中医重点学科建设与临床研究的协同创新。进一步争取国家级、省级项目支持,提前谋划和储备项目,提早落实政策支持绿色通道,探索形成中医药项目集群。探索构建“名医-名方-名药”中药发展新路径。发掘整理经典经方、验方,鼓励将传统经方和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中药制剂,落实对入选品种的帮扶支持,加快提升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传承创新能力。分级提升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打造区域性龙头中医医院,开展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中医诊疗模式创新。鼓励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联体,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推动服务能力共提、人才梯队共建、健康服务共管和优质服务共享。智慧化赋能中医药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建立中医药电子档案专题数据库,打造智慧中医药公共信息平台,建立中医药服务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形成覆盖全市的中医药数字化监管平台。
三、注重在发展中打造示范工程。探索打造“京沧”“津沧”等中医药协同发展示范名片工程。深化政府层面与京津地区对接,签订政府间合作框架协议,在医疗服务、学术传承、治未病服务、康养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建设。鼓励医疗机构、专科院校、社会组织与全国优质中医药资源的多元化合作,牵头设立名医工作室、流动工作站、专科联盟,带动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构建中药材特色产业链。以桑葚、山药、金银花等7个千亩以上中药材种植品种为突破口,优先指导中药材种植业的相关科研项目立项,支持中医药龙头企业拓展深加工、观光、采摘、旅游、康养等新业态实践,形成“绿色+道地”沧州中药材特色品牌。同时,加大对全市盐碱地中药材的种植和开发,并加强与省级合作,在盐碱地中药农业研发平台建设上加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