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5-01-22廊坊市政协

乡音 2025年1期
关键词:京津都市农业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建设农业强国大背景下,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对更好服务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廊坊市委、市政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以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为着力点,在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产能稳步提升,产业链条日益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都市农业实现了蓬勃发展。但其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低、品牌竞争力弱和休闲农业功能结构不完善、市场占有率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瞄准京津市场,突出高端需求,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面向京津、服务京津的发展定位,发挥环京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和创意创新,以京津大都市圈引领现代都市农业创新发展。一是主动服务京津市场。瞄准京津高端化消费需求,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路径,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精品农业,着力建设环京津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大厨房”;瞄准京津冀多样化服务需求,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科普教育、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农业新业态,着力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大花园”。二是合理优化空间布局。考虑到京津辐射情况以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在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总体功能定位上应以生产、经济功能为主,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差异化发展。如围绕永清、固安蔬菜产业,安次、文安瓜果产业,加快建设环京津高端精品蔬菜产业带、环雄安设施西甜瓜产业带、北三县高端净菜供应圈,推动高端精品果菜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围绕三河、大厂畜产品产业,加快建设净菜加工、预制菜肴、主食加工、调味品加工等中央厨房项目,实现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的无缝对接。三是做强叫响廊坊农业品牌。聚焦全市特色农产品,着力打造和挖掘一批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和老字号的乡土特色产品品牌。加强对企业产品和品牌的推介和市场营销,争做京津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持续提高京津高端市场占有率。

二、聚焦特色产业,突出全产业链,打造高端产业集群。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依托农业产业带,加快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设施化、精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是深耕产业链精准招商。紧盯精品果蔬、中央厨房、冷链物流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对接,精准引进建设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及上下游配套项目,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确保项目尽早投产达效,带动一批产业链条完备、联农带农能力突出的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二是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都市农业的突破口和攻坚点,全面构建“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推动特色产业向园区聚集,构建起以园区为核心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集群。三是推广土地托管全产业链服务。借鉴联合合作的运营模式,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积极引导龙头企业联合各种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各环节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增效。

三、拓展多种业态,突出融合发展,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瞄准京津高端市场需求,进一步挖掘、整合农业农村资源,不断丰富产品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连片开发、规模经营、龙头带动、融合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新格局。一是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新兴农业。以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种植园、生态养殖园、林果产业基地为依托,拓展休闲观光、教育科普新功能,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体验、观光农业,使农业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功能融入现代都市功能圈。二是充分挖掘廊坊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全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度挖掘各地历史文化资源,把独特的京畿文化、运河文化、宋辽文化、洼淀文化底蕴展示出来,推出一批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村落,打造多元民俗互动体验,增加休闲农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吸引力,打造在京津冀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三是打造旅游核心节点和精品线路。旅游核心节点和精品线路是吸引京津游客近悦远来的重要条件之一,要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新业态、新亮点。尽快建设潮白河东岸都市休闲聚集区、洼淀古韵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大城红木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等,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四、强化科技创新,突出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是现代都市农业的灵魂。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汇聚京津高度密集的人才和科研体系及便利的交通优势,加强合作交流,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增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用合作中的引导作用,加强与京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建立院士和博士工作站、市校(院)合作基地,建设国家级农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及产学研一体化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国内领先的农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和试验推广,全面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创新发展能力。二是探索多元利益联动机制。开展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共享共赢模式的探索试点,建立多种形式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方向、产权为纽带的创新融合模式。引导农业科技领军型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等,增强龙头企业创新动力。三是充分运用地球化学大数据。立足都市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实际需求,全域推广地球化学大数据应用示范及农业领域成果转化,广泛开展农业数据调查分析,构建农产品二维码溯源系统,实现追溯信息可查询、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更优质透明的产品质量。

五、完善政策体系,突出要素保障,筑牢产业发展根基。秉持农业优先发展的理念,加大扶持力度,制定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等多种流转方式,把土地集中流转到优势产业项目上来。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承包土地准入、监管、违规处罚及退出机制,让土地流得出、收得回,工商资本进得来、出得去。二是建立健全社会资本投入机制。充分利用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围绕重点集群和新业态,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联合开展多种形式银企对接,精准对接金融需求,帮助解决“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在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财政补贴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农技人员下乡开展科技推广,重点培养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切实加强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供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京津都市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穿越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来自京津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