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与智长 化与心成
2025-01-20孙斐
摘"要:高校外语思政课程设计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中的“育人”目标具有传承性,对如何在高校外语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融合中国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及评价方法,如何提升教师素养的路径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这是推动我国特色教学理论建构与发展,课程设计立足“本土根基”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高校外语;课程思政;传统教学思想;融合;育人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S1-0185-04
Abstract:Thedesignofforeignlanguag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universitiesandthe\"education\"goalintraditionalChineseteachingideashaveinheritance.Thispaperconductsteachingpracticeandreflectiononhowtointegratetheteachingmethods,learningmethods,andevaluationmethodsoftraditionalChineseteachingintheteachingprocessofforeignlanguagecoursedesigninuniversities,andhowtoimprovethepathofteachercultivation.Thisisanaturalchoicetopromote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distinctiveteachingtheoriesinChina,andtobasecurriculumdesignona\"localfoundation\".
Keywords:CollegeEnglish;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urriculum;traditionalteachingideas;fuse;goalsofeducatingpeople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第一条即要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邱伟光[1]提出在各类课程中,都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学氛围,道德规范与思想认识的传递要以间接、内隐的方式为主。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新格局,就是将“育才”与“育人”并举,以德智融合发展为目标,以育教无声、育德无形为原则,让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位教师心中扎根,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生长。
一"外语课程思政与中国传统教学“育人”思想的一脉相承
文秋芳[2]指出思政课程难点是将外语课程设计落实、落细在每一堂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量体裁衣”,而非“画蛇添足”,管理学生要“不立规矩,不成方圆”。而在日常言行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品格,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这些措辞描述不难看出,思政课程设计并举“育人与育才”目标,其与唐代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脉相承,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教学本土语境的教学思想。
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主要本体概念的“教与学”“学与思”“知与行”“师与生”“性与理”等范畴依然对我们的教学各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我们的教学思想始终处在连绵不断的“本土境脉”与“本土实戏”中。“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出自朱熹的《小学》,“习与智长”是指学习与智慧相互长进,“化与心成”指教化与观念一并成熟。语言学家Stern[3]提出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一定会受到思维、情操及价值观的影响并潜隐式地体现在各个方面。学生通过外语专业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外国语言的使用、对象国文化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一种思维方式、价值判断能力和兼容并蓄的品格特征。外语专业毕业生进入国际关系互动后,这个价值体系势必对其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在外语课程中,我们更应该探求“课程设计”与中国传统“育人”教学思想之间的文化脉络,推动我国特色教学理论建构与发展,这也是外语课程设计教学立足“本土根基”的应然选择。
二"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与外语课程思政的目标设计
张敬源等[4]指出教材是外语课程设计的重要载体,通过外语教材的编写目的以及编写宗旨,与依托教材形成课程思政目标紧密相连。比如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日语综合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系列教材在其编辑总序中指出“以学为本,话题领先”“贴近时代,内容多样”,指明了系列教材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探索性学习”,同时,“在反映全球科技和文化最新成就和信息的同时,穿插富有哲理性和东西方文明精髓”,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体现通才教育”。教材不只将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技能作为主要目的,而是将外语专业学生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者、语言工作者培养为熟悉两国国情与文化、具备爱国情怀的合格中国文化传播工作者。
中国传统教学的目的集中在“闻道”。“闻道”来自于孔门之学。如“士志于道”(《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朱子曰“道者,事物当然之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行、忠、信为孔门教科,即教学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孔门之学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广蓄知识,提升智的修养,而且更加重视的是道德实践,更加重视“道”所内涵的人伦道德之规范。中国传统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一直在于养成学德具备,可以为天下仪表,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人物。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博学广识永远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具备人格修养,成为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
外语课程具有深刻广博的社会文化背景,外语学科的成立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广渠联通的那一天同时到来,因此外语学科的目标不在于语言知识的习得,而是如何发挥外语学科滋润人心,培养人格的先天优势,构建学生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国家视野与全球化格局观,也就是达成“外语修习与智慧并长,人格修养并化与心成”。
三"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与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
在课程思政设计的教学方法阐述中,我们经常看到“潜移默化”“形神聚散”“大道无形”或“盐溶于水,润物无声”等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或是传统教学思想的隐现,那么中国传统教学方法论是否能给外语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落地实践”带来一些启示呢?
(一)"变动不居,循循善诱——外语课程设计的教学导入
张天明[5]调查了传统教育学研究进而指出,儒家教学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即是启发法,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在教学当中不是直接教授知识和观点,而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诘难反问,引导其思考,开发其思维。在外语课堂中尤其要重视问题导入,所谓“变动不居,引人入胜”,比如《高年级综合日语》上册第四课选取了日本芥川赏获奖者川上弘美的短篇小说作品《神2011》,这篇作品是2011年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核泄漏事件后,以“熊”的视点对日本核泄漏事件对自然与生物造成的危害进行批判与反思,教师通过“导读”问题将学生带入跨越“时空”的想象,进一步结合这篇小说与作者1994年版本不同之处的对比,去思考作者写作目的,不拘泥于一处,而结论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永恒的互动,此所谓“变动不居”。第二是注重“自动学习”。孔子在教学时,有时会“子欲无言”,主张“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提出学生应当具有自主性,顺应科学发展规律,深入掌握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意畅言达。例如在《基础日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3单元第7课「触れ合う」一课,似乎没有汉语能够翻译这个代表日本人际交往特征的词汇,教师将思考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经过深度思考后认为汉语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比如“心有灵犀,心照情交,推心置腹,见贤思齐,谊切苔岑”,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人际观念“君子之交淡如水”“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等。与知识要点的传授与灌输不同,“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给予学生思考与内化成长的时间。
(二)"循序渐进,诱掖磨炼——外语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
儒家教学认为教学过程需要按部就班,遵循教学次第,所谓“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离娄下》)。高校外语专业课也要符合教学次第规律,从简单单词、语法到专业领域高难文章的整体阅读,书写与表达,思政课程设计也要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学者,孔子多采用诱掖法。重在引导扶植,而非苛求学生速成。在高校外语课程设计中,在低学年阶段,不要强行加入过深的思政内容或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过难任务,可以从一个小的语言知识点稍加引申,点到为止。一年级日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日语假名的时候,更要讲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对于亚洲各国文明的深远影响。对于高年级学生,则施行磨炼法。比如《高年级综合日语(上册)》第2课选择了日本丽泽大学语言学家井上优的“日语暧昧语”一文。教师引导高年级学生利用语料库对汉语、日语敬意表达进行比较与探讨,这样的练习过程不仅符合高年级学生综合学力较强的能力特点,而且让他们通过实践去切实感受汉语历史悠久、底蕴深长的优势等,从而才能真正具备“用外语讲述中国”的能力和意愿。
同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认为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兴味”,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教师设计课程内容与元素时,要注意符合当代学子的兴趣。如在设计《基础日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8课“与书籍交流”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用日语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比如在日本出版的中国科幻小说《三体》为什么跨越国界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以及中国画家《桃花源记》插画被用于日本小学教科书等实例,让同学们在翻译、总结、拓展等“由博返约”的练习过程中,加强自己的语言技能,通过交流与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积极凝练“中国故事”元素。
(三)"学思结合,泛观广接——外语课程设计的学习方法
思政课程的设计从构思到教学实践的落地过程,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要注意引领并培养学生“学思结合”“泛观广接”的学习与思考方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国传统教学由此形成了“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学习方式,“求知”与“力行”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如在《高年级综合日语(下册)》第5课选取了北京大学丁莉老师文章《千年のかがやき紫式部と『源氏物語』》,从紫式部的角度论述了汉字、汉学与中国文化共同孕育了日本最知名古典文学作品《源氏物语》。文章中涉及大量日语文言表达,如没有扎实的日语文言学习过程,无从体会经典古籍中的文学美感,更加无法读懂「紀伝道」「紫式部日記」「三史」「鴻臚館貿易」等相关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知识。在“学”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去考察《桐壶》《梅枝》卷中是从哪些汉文学中获取了灵感,光源氏所创作的《须磨》又是如何体现了汉文学中的“二千里外故人心”,去理解紫式部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如此解释“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唯有学思结合,通过学习—实践—评价的思政学习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丁莉老师《永远的“唐土”——日本平安朝物语文学的中国叙述》深意所在,不断提升自己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意识。
南宋东莱学派创立者吕祖谦提出的“泛观广接”学习法,指学习需要“虚怀接纳,集思广益”。这在课程设计的学习方法中尤为重要。《高年级综合日语(上册)》第3课《拯救玻璃地球》的作者是日本动漫之父——手冢治虫。手冢治虫曾拒绝将他塑造的阿童木形象出售给东京电力公司作为“核电”卡通形象,教师设定了“科技与地球”“科技与人类”等讨论题目,学生们将阿童木与东京电力公司为排放核废水创造出的卡通形象“氙”进行对比,自行查阅中日文资料,总结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比如“环保电瓶车”“智慧出行小黄车”等身边的环保例子,更是完成总结报告“塞罕坝——森林的恩惠中国的力量”。外语专业人才在将来一定在国际舆论环境中承担重任,我们怎么去传达中国人始终坚守“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信念与精神,是我们在教学中时刻要铭记在心中的使命。
(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有教无类”提出了教育之于社会的责任,“因材施教”为“有教无类”提供了宏观的教育教学原则与策略,体现了中国教学所特有的智慧与仁人之心。教育家的责任就是使处于上智下愚各个水平的学生各如其分以完成其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
文秋芳[2]指出低起点的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不易被发现,可将每个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速度与学习成绩共同作为评价依据。“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复。”是《论语·先进篇》中记述的孔子对弟子们的不同评价。可见,孔子在教学方法上非常重视个性教学,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语言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可能具有其他善于合作、兴趣广泛等优点,毕业后很多人从事着公关、媒介或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重要社会工作,因此如何为他们制定合适的思政教育环节是未来的课题。如笔者发现教学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在外语专业的基础学习阶段,其成绩并不突出甚至落后,但是该生喜爱阅读课外书,知识面广泛。笔者鼓励该生参加国家级别的外语作文比赛,该生思路活跃,能够深度思考,虽然存在不少语言运用问题,但该生积极查阅字典、网页、语料库等寻找恰当方式修改作文,最终获得较好奖项。因此笔者认为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团体工作中培养他们见贤思齐的进取心,返回课堂时,要鼓励他们多用“简单日语”进行意义表达,以“意思疏通”代替传统的语言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多元化也是思政育人的重要体现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惟各尽其性,斯有所成立,可同归于善也”。
四"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与课程思政中的教师成长
“教学”,顾名思义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而教师和学生即承担了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以“尊师重教”为代表,关于教师作用和地位的论述尤其多。自周朝起,师长地位极高,甚至有“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所谓“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国语·晋语》),将师长比作父辈,直到现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中华优秀传统依然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形成。文秋芳[2]指出作为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除了教学行为外,还有很多看上去与课堂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联的言语和行为,而这些言行也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要使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成长产生正面引导,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我修养。
如“教学相长”一词所言,教师终身都面临自我修养的课题。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的道德情操与理想信念。《学记》中有言“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德才兼备”从来都是我国传统教学中评价教师的基本标准。在外语课程设计中,教学法可以通过学习与教学实践得以提升,而教师丰富的精神世界才是课程设计“盐溶于水,润物无声”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比如在高校外语专业的设置中,基本都会有语言、文学、文化以及翻译课程的设置。笔者本人担任语言学相关课程的教师,在做语言学相关科研任务、教授学生语言学基础知识的时候,需要站在语言民族志、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去思考与挖掘汉语千年文脉,比如向学生讲解世界上唯一绵延五千年的汉字体系,与日语相比,汉语具有的厚重、含蓄的敬语表达等,有了汉语才铸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魅力,平时要从科研、教学的点滴积累,培养自己与学生的汉语文化自信。同样的,文学与文化课程也可以将对比研究作为课程基础,在讲授外国文学与文化课程时,笔者所在学校设置了“无产阶级文学主题”“日本作家的中国经历”“从档案学角度去看侵华战争对中国民族经济发展造成的重创”等小讲座,不论是在教学或科研中,教师都要“吾日三省吾身”,科研是否以服务人民服务中国发展为先,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否能够坚定政治立场,是否能坚持不懈提升教学的思想性高度,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感受到身为中国人民的骄傲感与责任感。
其二是教师对待教学与学生的态度。荀子很看重教师的作用,认为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因为学生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好的教师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荀子·劝学篇》)。“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修身篇》)。教师和学生在日常交往中,不仅会谈及自己个人及他人的经历,讨论国内外的热点新闻,也会谈及对某事某人的看法与见解,而教师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观点和看法却会对学生三观的塑造起到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因为在学生眼里,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在外语思政课堂体现为教师严于律己,增长自身学识与教学能力,不迟到早退,同时也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包括课堂管理与课后作业等。而孔子又主张教师要谦虚好学,学而不厌。将科研结果积极应用于学生教学,拓展知识深度与广度,及时跟进先端科研成果,与时俱进。
把“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作为外语课程设计的中心主题,意味着外语课程除培养学生外语能力外还有与其同生共长的思想价值体系。这需要我们依托于思政课程设计的引领,与时俱进地对传统教学思想展开诠释与探索,不断追求民族教学自信,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真正具备“中国表达”能力和“中国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和本科人才培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5):1-4,9.
[2]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设计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2):47-52.
[3]STERNH.Fundamentalconceptsoflanguage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3.
[4]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17(5):15-20.
[5]张天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