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建红色文化传承路径的实践探索
2025-01-17袁晓萍
【摘 要】文章依托本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通过“自制浙江红色旅游地图”主题活动,探索师生共建红色文化传承路径。通过向学生借智慧,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共同完成“搭建项目框架→设计学习支架→制订评价方案”的学习任务,在浸润式活动中培养具有红色基因、创新意识的学生。师生共建学习,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显著增强,为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承提供了创新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承 跨学科主题学习 自制红色旅游地图 师生共建
2024年第8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这段论述为教育工作者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在新时代,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见山见水、见人见物的浸润式活动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我们以“自制浙江红色旅游地图”这一跨学科主题活动为例,进行师生共建红色文化传承路径的实践探索,让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在走“新”的同时更入“心”。
一、问需于生,师生共建项目框架
学生具有不同的经验背景,通过问需于生,教师可以更好地基于学生现有知识和兴趣点锁定主题活动的核心目标,再构建与学生经验相契合的项目框架,让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精准且富有成效。
(一)了解学生需求,锁定核心目标
教研组联合大队部以“红色研学”活动为契机, 设计了“自制浙
江红色旅游地图”的长周期作业,明确了研究主题。每年的7、8月份,红色旅游热潮席卷各地。浙江省有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让我们一起给同学们设计一本浙江旅游“小红书”,为大家的红色研学活动提供详尽的红色旅游地图指南。如此,让学生在学科实践活动中触摸历史,盘活红色资源,点亮红色地图,记录和见证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接续奋斗的红色往事,深刻体会红色文化的魅力。
为推进这一深度融合党史学习的实践活动,教师调研了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的准备情况,以精准把握他们对学习内容和辅助工具的不同需求。具体见表1。
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旅游活动的经验,他们对自制红色旅游地图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同时,学生在协作沟通方面展现出较好的能力。调查也显示,教师仍须重点关注和提升学生对活动意义的理解、搜索和整理红色资源信息的能力、规划和执行红色旅游地图制作任务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自主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教师确定了学科素养与人文素养双线并行的活动目标框架(图1),并精准地锁定了本次“自制浙江红色旅游地图”活动的三个核心目标。
1.通过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寻找“过去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密码,标定“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方向路标,建立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
2.提升跨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红色资源信息搜索与整理的能力,以及项目规划执行方面的实操能力。
3.通过对地图制作与旅游路线的标注,理解和运用比例尺、方向标示和地理坐标等数学知识,通过实践,增强空间感知与数学应用能力,加深对旅游路线规划的理解。
(二)师生合作共创,生成活动框架
师生合作共创活动框架,能够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体现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共同构建出既符合教育目标又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方案,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
在活动前,师生共同围绕核心问题“如何设计和制作一张浙江红色旅游地图”进行框架搭建,确立了“如何将景点位置添加到地图上”“如何设计方便阅读的地图”“如何在地图上补充时间信息”三个子项目,形成了体现师生互动、知识共享和学习互助的整体框架(图2),确保整个活动研有方向、学有深度。
二、问计于生,师生共建学习支架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习支架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搭建、提供和使用学习支架的全过程,支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深入开展。
(一)自制思维导图,共建“问题任务”支架
“问题任务”支架,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复杂任务的目标,并引导他们进行逐步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驱动问题,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创意,支持学生参与“问题任务”支架的搭建过程中,为他们的跨学科学习提供明确的任务导向。
教师以“如何设计一张红色旅游地图”的主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整体思考完成任务的方案,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地参与构建问题任务支架的过程:小组合作自制一张红色旅游地图,你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什么样的形式能更好地呈现你们的想法?请用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把团队的活动方案表示出来。
学生从自身视角出发,将复杂的活动拆解成易于理解和执行的小任务,将“地图内容”“表现形式”“小组分工”“地图组成”以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图3),明确各个阶段的分工与责任,选择适合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确保红色旅游地图的制作活动既高效又富有创意。
(二)鼓励有效失败,共建“资源工具”支架
“资源工具”支架,整合情境、内容、方法和资源等核心要素,通过提供结构性的学习资源和思维工具,培养学生连贯且深入的问题解决能力。在任务推进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有效失败,充分发掘他们的探究潜能,在学生绘制地图遇到困难,学而不得、思而不深时,适时、适合、适量、适度地提供“资源工具”支架的支持(图4)。
地图是绘制在平面上的,要求准确反映客观实体在空间中的相关位置。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将景点‘搬’到地图上”,还需要大量的感性素材支撑和丰富的表象经验积累。教师可以在学生尝试失败后,适时提供多种“资源工具”支架,帮助学生从失败中学习。这包括:
实景照片和视频资源:提供景点的实景照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印象,理解景点的空间布局和特征,从而更好地将其转化到地图上。
三维模型和教学软件:利用三维建模软件或互动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观察和操作,以增强对立体空间与平面地图之间转换的理解。
地图绘制工具和指南:提供专业的地图绘制工具,以及详细的地图绘制指南,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将三维空间的关系准确转化到二维平面上。
失败样例和案例分析:展示错误或失败的样例地图,对绘制这些地图时所面临的难点和相关解决方案进行案例分析,通过集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
在线视频和专家讲座:推荐相关的在线学习资源,并邀请老红军、老战士、知名教授及资深记者等多领域的专家,给学生开展生动的红色教育讲座,让学生从中获取宝贵的经验。
通过以上“资源工具”支架,学生掌握了将生活中的立体方位转换成平面方位的方法,明确了地图上应有的元素,学会了添加必要的文字说明和数据,能运用色彩和线条突出旅游景点的文化特色和红色标志,使得地图更加直观易懂,信息量更大。
三、问效于生,师生共建评价方案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确保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评估与学生的真实兴趣和需求紧密相连,需要建立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反馈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方案的设计、实施及结果分析,让他们成为评价的主体,达到以评促学。
通过深入讨论,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了以学科素养、参与表现和情感涵养为核心的评价指标(表2),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整个主题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在学生的红色旅游地图作品完成后,教研团队精心策划了“浙江红色旅游地图设计展”,在学校的多功能厅展示学生创意十足的红色旅游地图。每一幅地图作品都附有详尽的说明,介绍了地图的设计理念和特色。活动中还特别设置了互动环节,每位地图创作者都有机会为观众解读其创作历程,分享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通过展览活动,不仅完成了整个实践活动的闭环评价,更点燃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情。学生不仅仅是在制作一张张“红色旅游地图”,更是在用彩笔记录时代,用故事传递思想,用情感触动人心。革命传统文化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感可意的具体作品,进而实现了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完美结合。
以师生共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主题活动构建的全过程,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及英雄精神的共同回忆与崇高敬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革命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奔赴”。
【参考文献】
邓群刚,陈帅名.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理论与实践 [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