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问我答

2025-01-17袁晓萍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口诀乘法长度

在本期的《你问我答》栏目中,我们聚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几个挑战:乘法口诀的记忆混淆、单位换算的频繁出错,以及做题与检查时间分配的难题。针对这些问题,专家提供了实用、有效的解决策略,助力教师和学生轻松地打柽升级。

问题:

学生乘法口诀记错,二六十八、二九二十七,追根溯源是乘法的意义没有掌握,但是教师从乘法的意义出发讲解之后,学生遇到二六十二、二九十八这些口诀还是会出错,该怎么办?

回答: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针对其在乘法口诀上的错误,可采取以下三种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深入掌握。

1.运用规律辅助记忆。指导学生探索乘法口诀表中的内在规律,比如,乘数增加时积的变化趋势,双数乘数的口诀特征,以及特定乘数(9)的口诀规律(“几个十减几”)。这些规律的揭示,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口诀表的逻辑框架,更有效地进行数学推理与判断。

2.实施针对性强化训练。通过细致的学情分析,识别学生易混淆的口诀类型,如涉及6、7、8、9的复杂口诀,或是乘积相近(六九五十四与五九四十五)、结构相似(四六二十四与六七四十二)的口诀。设计对比练习题,提高这些易错口诀的复现率,增强学生的辨识能力与记忆深度。

3.融入趣味游戏化学习。开发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游戏与活动,例如,乘法接龙、百数表上的“乘法口诀占地盘”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反复操练,同时鼓励他们相互监督、纠正错误,分享各自记忆与运用口诀的小窍门,并举行定期的口诀对对碰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记忆、使用口诀的积极性。

问题:

对于单位的换算,如300厘米=(" )米,7分米=(" )厘米,学生总是混淆。教师给学生讲解,1厘米、1分米、1米,构建联系,然后解决问题,学生当时明白,也能做正确,但是再做题还是出错,怎么办?

回答:

针对学生在单位换算上频繁出错的问题,以下三个策略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理解、提升换算技能,并显著降低错误率。

1.情境化教学:强化实践操作与单位换算的理解。学生之所以在单位换算上出错,往往是因为对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不透彻,以及对单位间关系不熟悉。教师可以将单位换算融入日常生活情境,如测量教室尺寸、估算物品大小等,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单位换算的实际意义,并提升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换算知识的能力。

2.可视化辅助:利用直观工具促进学习。如通过身体尺进行测量,并与标准的测量工具进行对比,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建立起对各种长度单位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计数器的十进关系与长度单位进率的相似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3.融错性学习:建立“错误手账”,促进交流与提高。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换算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错误手账”,将常见错误汇总,并组织学生开展“教你一招”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启发,共同攻克换算难题,提高学生对易混淆单位换算的辨识能力和计算速度。

问题:

学生日常做题错误率较低,在完成单元练习题目的过程中,做一题检查一题,可以全部做正确,但是若时间有限,会导致题目做不完,如果做完题目再逐次进行检查,有的错误则未检查出来,对这种类型的学生该如何权衡做题和检查?

回答: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平衡做题速度和检查准确性。

1.培养高效且准确的作业习惯。应致力于提升学生“一遍做对”的能力,即在初次解题时就保持高度的专注与细心,力求一次性准确完成,避免陷入“做一题检查一题”的低效循环。

2.总结高效实用的检查技巧:逆向检查。即从所得答案出发,逆向推理回题目条件,验证其逻辑一致性;估算检查,通过快速计算大致结果,判断最终答案是否合理。同时,教会学生如何识别并标记解题过程中感到不确定或易出错的题目,在全部题目解答完毕后,可以优先针对这些“风险点”进行细致复查。

3.强化时间管理与策略调整。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级别的限时练习,模拟真实考试场景,帮助学生适应在压力下高效解题。在每次练习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分析解题与检查时间分配是否合理,不断调整解题策略与检查方法,直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案。

专家简介

袁晓萍" " "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口诀乘法长度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口诀与加法
1米的长度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口诀中的规律
把加法变成乘法
怎样熟记口诀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