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的深刻内涵及经验启示
2025-01-16李慧胡中信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地区国家重点帮扶县的乡村振兴与预防返贫困研究”(编号:22BSH071)的研究成果
摘要:“千万工程”是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其深刻内涵在于所蕴含的联动发展、转化发展、实干发展的发展理念,领导重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规划先行与迭代升级相结合、示范引领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聚焦重点、循序渐进,推进产业振兴及多元主体参与和多种机制协调的推进机制。其有益经验主要体现在人民中心的鲜明立场,绿色发展的先进理念,问题导向、系统谋划的工作方法,激励约束并重的压力机制,锚定目标、久久为功的超长定力。
关键词:千万工程;深刻内涵;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2-0050-04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s and Experiential Inspiration of “Qianwan Project”
Li HuiHu Zhongxin
(Sichu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Chengdu 610072)
Abstract: “Qianwan Project” is the abbreviation for the “Thousand Village Demonstration and Ten Thousand Village Renovation Project”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s of the “Qianwan Project” lie in its embedd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ve development, and pragmatic development. The project’s approach combines leadership attention with mass participation, planning with iterative upgrades, and exemplary guidance with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dap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mplementing categorized policies, focusing on key aspects, and proceeding step by step. The project promotes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and involves a diverse range of stakeholders and coordinated mechanisms for progress. The valuable experiences are primarily reflected in the clear stance centered on the people, the advanced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problem-oriented and systematic planning approach to work, the pressure mechanism that emphasizes both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and the unwavering determination to anchor on targets and persist over the long term.
Keywords: Qianwan Project; profound connotation; experiential inspiration
“中央一号文件”每年有一个关于“三农”的主题,2024年的主题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由于我国乡村发展条件和基础参差不齐,后发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乡村发展阶段特征、现实基础和困局挑战,充分借鉴“千万工程”的有益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资源和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千万工程”由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切入,循序渐进到美丽乡村建设、未来乡村试验,20余年来,总投入超8 000亿元,创建美丽庭院300多万户、特色精品村2 170个、风景线743条,90%以上村庄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为乡村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了农村居民收入,全面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描绘出了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2023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0 311元,仅次于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3年的2.43∶1,缩小到1.86∶1,全国县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十强县(市)全部在浙江省,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千万工程”的深刻内涵及主要做法
(一)“千万工程”的深刻内涵
“千万工程”是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即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出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 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是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和乡村建设工程,从实践上探索了中国乡村振兴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的时代样本[1]。
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必须深化对“千万工程”内涵的认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千万工程”内涵不断深化,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深化拓展、迭代升级:2003年至2010年,村庄环境整治,实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2011年至2020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千村精品、万村美丽”;自2021年起,推进未来乡村试验,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升级。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未来乡村试验,通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努力,改变了乡村发展理念、营商环境、治理方式、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及城乡关系[2],使浙江省的乡村从新农村建设向美丽乡村、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演进。
总体来说,“千万工程”所蕴含的联动发展、转化发展、实干发展的发展理念,领导重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规划先行与迭代升级相结合、示范引领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聚焦重点、循序渐进,推进产业振兴及多元主体参与和多种机制协调的推进机制,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实现了乡村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均衡发展,目前,数字乡村、文化乡村、共富乡村等范畴也正融入“千万工程”,成为“千万工程”的重要内涵和建设重点。
(二)“千万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与难中之难的生态环保问题统筹解决,将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道路。从乡村“脏乱差”环境整治入手,推进治理农业资源污染的同时修复乡村生态。通过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价值,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把“生态优势”转变为“民生福利”。
二是科学规划、循序推进。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依据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财政保障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等,构建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牵引,以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支撑的“1+4”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3],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保留乡村风貌、体现农村特点,又保障规划约束,紧盯目标开展工作,不动摇、不折腾。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定工作重点,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垃圾处理、环境整治入手,到村道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公共服务完善、乡村产业培育、数字化改革,先易后难、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三是党政主导、共建共享。坚持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千万工程”始终是“一把手”工程,党政“一把手”亲自谋划、分管领导直接推动,层层推进落实,优化配置村级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干部常态化驻村联户、结对帮扶;政府投入引导、结合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撬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把增进农民福祉和促进其全面发展作为决策根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并调动基层干部与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厘清政府干和农民干的边界,政府主动想、精心谋、扎实做好分内事,对农民自主干的事不越位、不干预,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
四是因地制宜、差异发展。浙江省数万个村庄呈现着不同的乡土风貌与精神气象,如有因兰花产业实现村民富足的绍兴棠棣村,有因村民艺术创作而远近闻名的宁波葛家村,也有因非遗技艺传承焕发出新活力的东阳三单村。针对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方法贯穿于“千万工程”全过程,让千万乡村找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优解。
五是由表及里、塑形铸魂。“千万工程”实施中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硬件与软件建设结合。弘扬核心价值观,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结合乡土特色和农民需求进行文化场所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潜移默化中变“文化下乡”为“扎根在乡”[1]。并传承耕读文化、民间技艺,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
二、“千万工程”的丰富经验及有益启示
(一)“千万工程”的丰富经验
“千万工程”经验丰富而深厚,其精髓在于它蕴含的立场、理念、机制、方法和定力。
一是人民中心的鲜明立场。乡村振兴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群众,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每一条政策、每一个项目、每一件事情,都必须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增加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要从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什么问题突出就首先解决什么问题。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村民说了算,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老百姓不同意的事再好也要缓一缓。
二是绿色发展的先进理念。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注定乡村振兴没有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需要一步一步自我探索推进,也需要先进的发展理念引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先进理念源于“千万工程”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千万工程”实践,“千万工程”的成功源于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处理好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
三是问题导向、系统谋划的工作方法。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方位振兴,涉及面广,工作千头万绪,“千万工程”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指导,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其经验是从乡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找准自身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有效推进。做好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三个提升,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四是激励约束并重的压力机制。乡村振兴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参与主体众多,“千万工程”经验是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在组织动员上,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一把手”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在工作协调上,各相关部门、相关单位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在城乡融合上,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合理流向乡村;在投入保障上,优先安排财政资金,并引领、撬动社会资本、民间资金,多元化、多渠道增加投入;在目标管理上,实施合理奖惩制度。
五是锚定目标、久久为功的超长定力。乡村振兴是一项事关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既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又要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千万工程”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并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迭代升级。实施过程中,不要热衷于做政绩、做形象,垒“盆景”,要从民生性、基础性、普惠性的实事做起,既不朝令夕改,也不好高骛远,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办,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反复折腾。
(二)“千万工程”的重要启示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是照抄照搬浙江某地某时的具体做法,关键是学深悟透其蕴含的理念方法、内涵精髓[4],总体而言,“千万工程”经验可以为后发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带来如下启示。
一是明确重点,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这是“千万工程”最根本、最重要、最易学但又最不易坚持的经验启示。脱贫攻坚之所以成功就是所有参与主体都锚定一个目标不放松,集中全力攻关。乡村振兴的工作千头万绪,且大部分乡村由于发展基础差,政府财力弱,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一件事情还没干完又接另一件事情,想把所有事情都干好,结果一件也没干好。所以需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实情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集中力量、持续不懈地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难事,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二是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重视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千万工程”经验表明,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是乡村治理和振兴发展最具有效性、持续性的因素。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资金、人才等各项要素需求大、缺口大,必须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建构利益机制,吸引企业、社会、村集体和村民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和参与。
三是增加对乡村的有效供给,重视可持续性。脱贫攻坚期,欠发达地区的乡村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了许多具有公共属性的乡村设施,如关系到人居环境、旅游发展环境等的公共厕所,但管护不力,“脏、乱、差”现象依然突出。“千万工程”的经验就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赋予相关主体(农民、企业)生态资源利用和公共设施建设(或管护)的使用权与经营权。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管护好已建成的大量设施,不陷入“建设—管护不力—拆除—再建”的恶性循环,保证可持续利用,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损害乡村风貌的大拆大建。通过持续性投入,改善乡村环境,实现城乡要素互通互融,实现乡村营商环境改进,将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民俗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促进乡村休闲产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联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四是乡村建设中既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又重视差异性和动态性,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从自身实际出发,体现乡村设施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的同时,也重视乡村发展的动态性,使乡村建设更好地适用于乡村发展,对产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溢出效应。重视乡村“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运用刚柔相济的治理制度,借鉴“千万工程”“一把手”责任制有益经验,形成“五级书记”齐抓共管推进机制;通过合适制度安排来激励、调动群众,深化村民自治,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等对村民行为的引导,调动积极性。
五是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千万工程”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一件件民生小事作为着力点,村民们从最初“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共享共治理念在越来越多的村庄生根发芽。而且“千万工程”改变的不仅仅是乡村人居环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乡关系,促进了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发展。后发地区要通过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提升与实现乡村价值,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要素、赋能要素以及产业、市场、政策等多方位的城乡互通和融合发展,以实现农村居民的持续增收和共同富裕。
三、结束语
20余年来,“千万工程”不断迭代升级,内涵不断丰富。通过美丽生态重塑乡村、乡村差异化发展路径、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进,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千万工程”指引着浙江省的乡村实现美丽嬗变,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的问题,走出了一条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全面振兴乡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树起了乡村振兴的旗帜,塑造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样板,提供了解决乡村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后发地区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专题调研组.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DB/OL].环球网.(2023-06-01)[2023-06-0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7500814721325577amp;
wfr=spideramp;for=pc.
[2]张蔚文,孙思琪.“千万工程”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城乡融合的经验启示[DB/OL].光明网.(2023-12-20)[2023-12-2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5765440414982841amp;
wfr=spideramp;for=pc.
[3]程悦.平湖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社科视野,2014(7):16-18.
[4]陈彦芳.用好“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DB/OL].每日甘肃.(2024-01-30)[2024-02-2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9475231172852255amp;
wfr=spideramp;for=pc.
作者简介:李慧(197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胡中信(2001—),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单位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