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5-01-16韩凯乙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西部地区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得到充分巩固,高质量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但受限于历史因素,西部地区仍存在生态治理现代化转型困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缺乏内生动力等诸多问题。新征程上,科学谋定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要从构筑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化格局、数字化驱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生态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打造西部新质生产力高地,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不断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关键词:新时代;西部地区;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6;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2-0001-07
On the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in the New Era
Han Kaiyi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mp;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As the western region in China has been promoting high-leve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ince the new era,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has been fully consolidated and a patter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taken shape. However, constrained by historical factors, the western region still faces numerous challenges, including difficulties in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and a lack of internal momentum for green, low-carb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n the new journey, to strategically determine the practical path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it is essential to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building a mod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amework, driving green and low-carb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rough digitaliz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This approach will continuously shape the western region as a highland of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urther establish a new pattern of extensive protection, openness,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ly write a new chapter in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Keywords: the new era; the western reg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1]西部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腹地功能。新征程上,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深刻把握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效、问题与对策,对于打造西部新质生产力高地、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
西部地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实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得到充分巩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持续动力,奠定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根基,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纵深和回旋空间。
(一)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得到充分巩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1]保护好西部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泽被天下。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独特的地理单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地,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区,也是森林、湿地、草原、冰川等生态资源的集中区,发挥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的“生态源”功能[2]。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效,持续巩固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夯实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根基。
①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第272-273页;《中国统计年鉴2023》,第238-239页相关数据整理。
②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第276页;《中国统计年鉴2023》,第241页相关数据整理。
③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第278页;《中国统计年鉴2023》,第243页相关数据整理。1.生态环境状况持续保持良好
2012—2022年,西部地区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下降到24.73万吨,下降了59.3%;总氮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到90.49万吨,下降了19%;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到302.8吨,下降了93.7%;总铅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到7 352千克,下降了75.2%(见表1)。2023年,长江、黄河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河流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1.7%,同比2022年上升1.5个百分点,综合水质为优,江河湖生态面貌持续向好。以青海省为例,2023年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境内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及以上。这些数据表明,西部地区纵深推进水环境保护,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为维护和促进我国水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表12012—2022年西部地区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①
年份氨氮(万吨)总氮(万吨)石油类(吨)总铅(千克)201260.72111.644 828.829 620.1201359.3107.96 028.828 101.1201458.11107.495 276.925 293.3201556.44106.315 21729 631.3201635.2850.22 602.517 913.5201725.579.911 182.716 1062018----2019----202031.597.74754.76 920202127.3892.223966 008202224.7390.49302.87 352说明:由于2017年数据来源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国统计年鉴》仅公布2017年数据,暂未公布2018、2019年数据,西部地区2018、2019年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数据暂缺。
2022年,西部地区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到108.39万吨,相比2012年下降了86.1%;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到251.7万吨,下降了62.9%;废气中颗粒物排放量下降到257.94万吨,下降了35.9%(见表2)。这些数据充分显示,西部地区的空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表22012—2022年西部地区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②
年份二氧化硫(万吨)氮氧化物(万吨)颗粒物(万吨)2012780.86679.35402.302013759.28665.19421.842014741.00620.49518.562015689.99551.69444.252016420.34402.70297.202017369.78334.61271.272018---2019---2020138.80457.38280.262021120.41265.96266.952022108.39251.7257.94说明:由于2017年数据来源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国统计年鉴》仅公布2017年数据,暂未公布2018、2019年官方数据,西部地区2018、2019年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数据暂缺。
2022年,西部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合计为7.7亿吨,占全国比重的32.5%,处置量达3.9亿吨,占全国比重的44%。相较于2012年,西部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增加了29.3%,倾倒丢弃量下降了98.2%(见表3)。这些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的质量和能力获得进一步改善。
2.生态环境修复持续推进
2023年,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为257.37万平方公里和168.78万平方公里,其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3]。新时代以来,西部地区全力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沙区生态稳中向好。截至2022年,全国完成国土绿化面积420.3万公顷,西部地区完成194.9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46.4%数据来源: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相关数据整理。。其中,陕西、甘肃、云南、贵州位居国土绿化面积前十名,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的“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双缩减”,创造了新时代西部地区生态修复的绿色奇迹。
3.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
西部地区将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推进。截至2023年,西部地区共有38个地区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名单,占全国总数的36.5%,20个地区被纳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名单,占全国总数的37.7%数据来源:根据生态环境部《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相关数据整理。。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带动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效促进了重点生态单位改革成果落地见效,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落实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任务,推动西部地区绿色产业加快发展。”[4]西部地区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5],优化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布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西部地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1.高新科技产业持续发力
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动能澎湃。2022年,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5 385个,相较于2012年增加了3 074个,主营业务收入达30 630亿元,相较于2012年增加了70.8%,利润相较于2012年增加了71.5%(见表4)。四川围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谋划实施重大高新科技专项;重庆着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向高新科技产业聚集。高新科技产业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绿色低碳清洁能源产业不断壮大
西部地区在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3年西部地区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分别占全国的45.5%、49.8%[6],以风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不断向西部地区聚集,为西部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2023年,新疆光伏发电项目和风力发电项目的投资比2022年增长了1.1倍,拉动全部投资增长9.5个百分点数据来源: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青海新增清洁能源装机980.88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 107.94万千瓦,占总装机的92.92%,占比为全国最高[7];内蒙古风电装机容量达6 961.1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2 306.42万千瓦,是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超1亿千瓦省区数据来源: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第15页相关数据整理。。西部地区正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建设的主战场,不断打造国家清洁能源的产业高地。
3.生态旅游逐步成为区域支柱产业
西部地区天然地貌奇特、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凭借丰富、多元、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并通过旅游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8]。2023年,新疆全年接待游客26 544.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 967.15亿元;青海旅游进出口总额约1.3亿美元,占服务进出口的92%,位居服务贸易进出口首位数据来源:根据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重庆旅游产业增加值大幅提升至1 206.8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提升至4.0%数据来源:根据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2023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甘肃打造“如意甘肃、交响丝路”的旅游文化品牌形象,形成以丝路、黄河和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线路;云南塑造“茶宴花餐、滇味正源”的旅游文化美食品牌,形成了“景区带村”发展格局,发挥了生态富民的综合带动功能,实现了文旅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业逐渐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力量。
二、新时代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转型面临挑战
我国西部地区的地形地貌多为高原、荒漠、冰川以及喀斯特地貌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复杂[9],相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环境治理条件相对薄弱,生态治理现代化发展存在体系架构尚不完善、治理过程不协调等问题,制约着生态治理现代化及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提升。
1.生态治理现代化发展的理念存在局限
一是生态治理现代化责任意识和战略思维有待提升。由于西部部分地区存在“靠山吃山”的传统思想,以及“先发展后治理”的认知误区,使得“重经济轻生态环境”的发展惯性依旧存在。加之交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不利条件,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生态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转型。从GDP总量来看,2023年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为652 084亿元,而西部地区为269 325亿元,仅为东部地区的41.3%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相较于东部地区差距依然较大,“绿色GDP”的新政绩观转变仍需较长时间。二是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体系有待建构。西部地区对于生态文化价值体系的塑造较薄弱,地区多元的生态文化资源挖掘不足,造成本土化生态治理经验智慧本位缺失[10]。
2.生态治理现代化发展的结构尚不完善
一是生态治理的结构主体缺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较于东中部地区偏低,地区市场化进程较慢,社会资本未能被广泛吸纳,生态环境治理的市场机制尚未成熟,群众参与感不高,社会组织发育不足缺乏嵌入渠道,公众和社会力量在生态治理结构中处于边缘位置,造成了生态治理主体结构不通畅、不平衡等问题。二是生态治理的制度供给不足。西部地区生态治理过程中存在双重行政权力虚化、行政和法律处罚不平衡等问题[11],生态治理机构管理范围冲突、职能错位等制度结构性障碍普遍存在,生态治理过程中资源匹配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未能有效建立,造成生态自治优势和合力效应不能充分释放,限制了西部地区生态治理现代化转型。
3.生态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协调性不足
生态治理涉及的主体广、利益多、事务杂,需要多个部门、行业、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12]。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区域内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开发潜力差异性较大,发展定位各不相同,在生态治理过程中连通性和协调性有所不足,全方位、多层次、多体系的扁平化生态治理模式仍不完善,导致西部地区在谋划联动、协调统筹过程中缺乏整体性。尤其是在跨流域生态治理方面,仍倾向于单一区域集权管理,在治理过程中存在联合开发程度低,利益协调复杂等问题。“九龙治水”流域统筹协调治理难题尤为突出,跨流域生态治理协调机制仍在探索之中。
(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倚能倚重,产业发展数字化程度不高,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绿色科技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较弱,发展核心竞争力未得到有效提高[13],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1.发展方式倚能倚重结构性矛盾突出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发展方式倚能倚重,产业结构重型化问题突出。从2022年能源矿产基础储量来看,西部地区蕴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充足的自然资源,煤炭储量为1 350.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64.96%;石油储量为116 765.4万吨,占全国总量的31.66%;天然气储量为52 968.5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83.56%数据来源:根据自然资源部《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报告》相关数据整理。,是中国“西电东送”“西煤东运”“西气东输”的主要力量。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在全国产业布局中的定位分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等能源重化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重耗能、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扭转,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导致新兴产业发展动能不足。
2.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度不够
数字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损耗、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西部地区在数字化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2022年西部地区Ramp;D人员全时当量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2.02%,Ramp;D内部经费支出为3 962亿元,发明专利申请数为48.2万件,仅占全国的12.87%和11.48%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2》,第140页;《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第8页相关数据整理。。西部地区数字产业整体发展相对落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规模小、人数少、收入低,数字化增长引擎动力不强,整体上的研发经费投入不够,导致数字化所需要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流失严重,致使创新产出和生产效率偏低,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较弱,反映了西部地区数字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度和内生驱动力不足。
3.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不足
西部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灿烂的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文旅产业发展资源丰厚。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设施相对不完善,行业从业人员较少,服务水平较低,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缺少高层次、整体化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造成西部地区旅游产业总体上呈现体量大密度低的特点,存在投入产出效益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对外开放相对滞后、附加值不足等问题[14]。
三、新时代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8]面向未来,西部地区要处理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从构筑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化格局,数字化驱动高发展,促进生态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等三方面精准发力,谱写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转变发展理念构筑生态保护的现代化格局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15]西部地区要转变发展理念,处理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绿色化供给,在生态修复和生产发展的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实现绿色转型,构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代化格局。
1.转变理念,系统推进
西部地区生态治理理念上要倡导现代化、本土化、系统化,把生态治理放到突出重要位置,树立绿色共荣的生态价值理念,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导向,实现综合性、整体性的生态共同利益。灵活运用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文化,高位推动地方性生态治理经验总结推广,出台适用于地方性的路线规划或实施指南,允许西部地区依据地方经济、环境特征、资源禀赋及民族分布特点,制定并施行适用于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政策,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重目标中寻求“最优解”,同时要注重生态治理总体性战略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协调发展,强化全国生态“一盘棋、一本账”治理机制的系统性。
2.改革发力,以“制”促“治”
西部地区生态治理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增进制度供给和赋能,完善生态治理的监督评价机制,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全面转型[16]。针对西部地区水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等重点领域完善制度举措,强化生态监督效能,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督链条,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的全覆盖生态治理制度化结构。逐步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依据不同生态区域的特殊性开展立法,强化法律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环境执法垂管等体制机制,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为西部生态治理保驾护航。
3.协调主体,协同参与
西部地区生态治理需要平衡和调适主体关系结构,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构建一条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生态治理模式。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为社会和市场参与生态治理增加动力提升活力。同时,统筹规划和发展西部地区生态红利与富民增收相融合的新业态[17],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促进西部乡村振兴,发挥生态反哺作用。
(二)以数字化驱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18]发展数字经济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既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契机。
1.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技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巨大机遇。西部地区具有数据与算力中心成本较低、绿电资源丰富等优势,可以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抢抓发展机遇。以“东数西算”“东推西训”为契机,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协同推进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地区算力资源合作,打造西部地区数字算力基地和智能计算中心。同时,推动数字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为西部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
2.强化数字生态监管
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为西部地区生态监管提供更为全面和精准的数据支撑。应加强西部地区重点生态保护单位的大数据采集、适配、重构与共享,推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数字化转型,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在“三北”“三江源”等全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中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实现对西部地区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实现“人天地”整体性的动态监测与调控网络,为我国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真、准、全、快、新的“一套数据”,将数字技术成果切实转化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加快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数字化安全保障体系。
3.加快数字化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9]数字化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西部地区应加大对数字科技创新的投入,要重点加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通过“慕课西部行计划”“揭榜挂帅”等方式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打造一支梯度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为数字化驱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深度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支持西部地区发挥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优势,深化旅游资源开放、旅游安全等方面国际合作,提升旅游服务水平。”[8]西部地区要以“一带一路”为指引,加快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旅游开放新格局,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西部地区的支柱型产业。
1.绿色发展,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
一是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战略,健全生态旅游产品体系。西部地区地貌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突出,造就了原始、奇异、壮观的自然生态环境。西部地区应以自然风光为重点,推出一批生态品质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形成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二是规范生态资源开发行为,强化旅游生态保护。西部地区拥有江河冰川、大漠戈壁等世界级自然景观,但同时也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不稳定的环境风险问题,要合理开发林草江河等生态旅游资源,有节制地布局规划旅游空间,推进数字化生态旅游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西部旅游产业向着生态化、数字化、低碳化方向发展。三是守正创新,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应对旅游行业发展进行深度审视,实施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守正创新推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依托顶层设计,构建“大保护、大开发、高质量”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实现传统旅游业态、产品和服务的全面升级。
2.全域开发,促进旅游产业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业。西部地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景观,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挖掘南疆、北疆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发展边境旅游,形成不拘一格、独具魅力的旅游文化特色,引领西部地区旅游业向特色化方向发展。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合作协调发展。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必须完善升级西部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市场监管,展示好“西部颜值”。突破旅游业发展瓶颈,深化与东中部地区旅游组织和友好城市的合作,实现东中西部文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3.开放合作,构建旅游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20]西部地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着力推动“一带”旅游向特色旅游转型,实现“一路”旅游向休闲度假升级,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贯彻落实优惠政策,实现旅游业国际化水平从追赶向引领转变。西部地区要适时把握“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建设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主体框架,推进对外贸易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积极实践“旅游+国际”“旅游+贸易”,实现在经济价值链上形成更加紧密地联结。当前,我国成立了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目前已有二十六个国家和地区加入,新疆喀什、陕西西安、甘肃敦煌等西部城市作为创始会员加入联盟,为对外旅游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平台。西部地区要依托“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平台,深化旅游领域交流合作,实现旅游业内生式增长,构建生态文化旅游开放新格局。
四、结束语
进入新时代,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筑牢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绿色奇迹,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生态根基。面向未来,西部地区要深入贯彻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的发展新格局,从构筑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化格局、数字化驱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生态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三方面精准发力、靶向施策,谱写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4-04-24(1).
[2]王山林.西部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协同机制[J].社会科学家,2022(10):98-106.
[3]昝国盛,王翠萍,李锋.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主要结果及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23(1):1-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20-07-02)[2024-06-13].
https://m.mofcom.gov.cn/article/b/g/202007/20200702980318.shtml.
[5]李杰.双循环格局下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机理效应论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61-172.
[6]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N].经济日报,2024-03-23(1).
[7]青海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突破5000万千瓦[N].人民日报,2024-01-10(14).
[8]林建华,李琳.西部大开发20年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历史进程、存在问题与未来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6-88.
[9]颜军,周思宇,何莉琼.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贫困:现状、困境及治理[J].民族学刊,2022(2):60-73,139.
[10]万健琳.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理论特质、价值指向与形态实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5):44-49,163-164.
[11]许才明.“两山”理论与民族乡生态治理现代化建设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6):35-41.
[12]张环宙,沈旭炜,李寒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实践与转化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1):120-125.
[13]盛广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化的问题探讨与发展思路研究[J].开发研究,2015(5):7-11.
[14]周荣.中国西部旅游文化的发展与对外传播:以“一带一路”为背景[J].社会科学家,2022(7):41-45.
[15]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4-8.
[16]刘敏,包智明.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基于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73-81.
[17]刘明松,曹席.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看党的初心和使命[J].湖北社会科学,2020(3):20-25.
[18]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J].求是,2022(2):4-8.
[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20]李强.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34.
作者简介:韩凯乙(1999—),男,汉族,山东东营人,单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