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规模养殖中牛疫病的流行特点及有效对症治疗措施
2025-01-15张凯
随着牛群养殖数量的增加,养殖过程中的专业性正引发人们的极大关注。探究适度规模养殖下,发现其常产生疫病,普通疾病或传染病都会引发疫病,给牛群的生长状态带来较大影响。本文全面研究了适度规模养殖时牛的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与支原体等疫病,并对相关疫病防治技术提出了些许建议,保障牛群整体生长状态。
一、适度规模养殖下引发牛疫病的主要原因
探索适度规模养殖中引发牛疫病的具体原因时可发现普通疾病与传染病都会给牛群生长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1、普通疾病
牛群疫病中常见的普通疾病多为肠胃炎等,该类疾病与牛群摄入的食物紧密相关,出现该疾病后,病牛食欲下降,难以保障生长状态,降低其整体抵抗力。牛疫病多发生在冬春交替时节,需在该阶段对牛疫病进行全面预防。
2、传染病
适度规模养殖下由于牛群数量较多,极易感染传染病,当前传染病的主要类型为布鲁氏菌病、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等,会快速在牛群中传染,极大威胁病牛生命,给养殖场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在精准确认引起牛疫病的主要原因后,可对不同类型的疫病进行针对性防护,确保牛群健康。
二、适度规模养殖下牛疫病的流行特征
1、口蹄疫
口蹄疫为当前国家强制免疫病种,具有极强传染性,有效的防控方法为将生物安全与免疫充分融合。牛群在患有口蹄疫后,其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站立不稳等,并在蹄冠、趾间、胃粘膜、呼吸道粘膜与口腔粘膜中出现水泡溃烂等。在查询牛口蹄疫疾病传染源时发现多为痊愈后带毒牛、患病牛等,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进行疫病传播。在患有口蹄疫疾病后,毒牛在多种途径下将毒素从体内排出,快速污染水源与饲料,而健康牛群在接触到上述水源和饲料后会直接染病。由于口蹄疫的潜伏时间较长,携带病毒的病牛利用粪尿、乳汁或唾液进行传播扩散,与病牛接触的运输工具也会扩散传播病毒。
2、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防控技术为充分融合生物安全监测与防治,全面定期监测感染抗体。患有布鲁氏菌病的母牛,其临床特征为产死胎、产弱胎或流产等,其阴道粘膜会产生红色结节。而对于患病公牛来说,其临床症状为患有关节炎、附睾炎与睾丸炎等。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多为带菌病牛与患病牛群等,该类疾病会对妊娠母牛造成最大伤害。布鲁氏病菌多出现在产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羊水、胎衣与流产胎儿中,传播途径会经过生殖道黏膜、眼结膜、呼吸道黏膜、受损皮肤与消化道中,无形中扩散了疫病传播范围。
3、病毒性腹泻
适度规模养殖下的牛群还会出现病毒性腹泻,该疫病也被称为病毒性黏膜腹泻,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发,属牛群疫病中的主要传染病。布鲁氏菌病的主要感染者为母牛,而病毒性腹泻的主要感染牛群为犊牛,在患有该疾病后,其临床症状多为持续性感染、慢性黏膜病、急性黏膜病、繁殖障碍与腹泻等。病毒性腹泻的重要传染源为带毒病毒与患病牛群,若病牛患有急性黏膜病,则其排泄物、组织分泌物、脾脏、精液与血液中都带有腹泻病毒,若感染后其流产胎儿也为主要传染源。由于牛病毒性腹泻存在极强的传染性与不间断性,极易增加病毒扩散面积。病毒性腹泻的传播途径多为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通过间接或直接接触病牛也会感染该疾病,病牛感染该病毒后,其食用的饲料与饮水也会含有相关病毒,给牛群养殖场带来不良影响。病毒性腹泻存在地方性流行特征,6-18个月的犊牛最易感染,由于该类疾病的发生无季节性,若养殖场内部管理不当,极易出现暴发式流行。
4、轮状病毒
牛轮状病毒的患有群体多为幼龄犊牛,因轮状病毒而引发的急性胃肠道疾病。在感染轮状病毒后,犊牛的发病时间多在15-90d之间,且春秋两季发病概率较大。轮状病毒多产生在犊牛肠道中,会跟随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并在经过消化道后引发感染。由于轮状病毒带有交互感染性质,即在牛群内快速传播,极易利用胎盘将轮状病毒传染到胎儿体内。患有轮状病毒后,犊牛会在某一日或某个阶段突然发病,且精神沉郁、采食减少,在肛门附近发现黄白色黏稠粪便。在犊牛患病逐渐加重的过程中,其腹泻症状将变得更为严重,后期随处可见带血粪便,并因腹泻而引发代谢性酸中毒、心脏衰竭、眼球凹陷与身体脱水等,继而出现大量死亡。
5、支原体
牛支原体肺炎属呼吸道系统疾病,因支原体感染而引发的肺炎,为当前适中规模养殖牛群中的常见疫病。由于牛支原体肺炎疫病的传播速度较慢,患病以后多呈现慢性疾病特征,即在患病初期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若在牛群内普遍发现支原体肺炎,则说明已在牛群中传染较长时间。通常来讲,牛群感染支原体肺炎的主要季节为春季与冬季,即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引发该类疫病的原因多为牛群本身抵抗能力与养殖场管理状态,由于春季与冬季的养殖场处在封闭状态,再加上适度规模下的饲养管理密度极大,造成牛群间频繁接触,继而感染支原体肺炎等疫病。感染牛支原体肺炎的群体较多,母牛、公牛与犊牛都极易感染该疾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其临床症状会逐步削弱,即展现出慢性病特征。
三、适度规模养殖下牛疫病防治技术优化
适度规模养殖下要增加对牛疫病防治的重视程度,日常工作中加强牛群巡查、开展高效率的消毒、加强防寒保暖、强化饲料管理并强调换气通风等,对牛疫病进行高效预防。若当前牛群已感染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和支原体等疫病,要采用针对性防治方法,利用专业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牛群疫病,保障养殖场整体效益。
1、口蹄疫防治
适度规模养殖下若要科学防治牛群口蹄疫,要利用灭活疫苗开展免疫防控。在感染口蹄疫疾病后,病牛群的免疫力将快速下降,体内出现更多不适症状,因而若想有效防治并预防该疾病,要借助疫苗实现免疫防控。当前防控口蹄疫的疫苗为O-A二价灭活疫苗,养殖场要依照牛群染病情况或疾病极易出现的蔓延趋势,设计完整免疫程序,使各类牛群都能完成免疫防控。规范免疫程序期间,要挑选市面种类较多且获得批准的疫苗产品,再严格根据疫苗说明书来完善疫苗免疫工作,为不同类型的牛群开展疫苗接种,并随时观察其接种后的具体反应,若出现不适情况,要快速采用防护措施,避免因疫苗而降低其身体健康。要对公牛、母牛与犊牛等开展免疫效果评估,详细记录其免疫期间的各项反应,利用该举措保障牛群疫苗免疫质量。此外,在开展口蹄疫防治过程中,还要从牛群的饮食或水源入手,在饮食与水源中添加适量免疫药物,当牛群服用后观察其身体反应,不断提升牛群身体机能,利用自身免疫能力来对抗口蹄疫疾病。由于春秋两季的昼夜温差变化较大,要在该季节全面开展牛群疫病免疫,详细检测观察牛群身体情况与免疫状态,利用监测采样与补栏免疫等操作来强化牛群身体素质,提升免疫效果,有效遏制口蹄疫对牛群身体的伤害。
2、布鲁氏菌病防治
首先,在防治布鲁氏菌病时,养殖场要不断强化对种牛的安全防控,不可在高风险地区引入精液与牛,若要引入外面的种牛,需在引入前对该牛的身体进行全方位检测,确认其无任何传染性疾病后,才能将其引入到牛群养殖场中,确保牛群整体安全。其次,从原则上看,不可对奶牛开展疫苗免疫,可对非种用牛开展药物免疫,该项举措有效遏制奶牛免疫时的应激反应,使奶牛身体始终保持健康状态。养殖场在进行免疫计划时,要依照程序来科学评估当前的疫苗免疫方案,再全面分析探究公牛、犊牛免疫时极易产生的反应,根据其呈现出的身体状态开展免疫操作。再次,要定期进行筛查检测,全面规范养殖场内牛群的免疫工作,要尽量做到“头头检”、“次次检”,不可在免疫检测中出现遗漏,无形中提升牛群整体身体状态,满足布鲁氏菌病防治需求。在开展牛群免疫检测时,要详细记录牛群中各类牛的身体状态,若其身体呈现阳性状态,则要进行全群检测,明确感染布鲁氏菌病牛群数量,再利用恰当的隔离措施分隔病牛与健康牛群,治疗病牛时要全面监测牛群各项身体机能指标,在各项指标达到健康标准后才能再次进入到健康牛群中。最后,由于布鲁氏菌病的感染传播范围较广,进行牛群疫病防治时还要适当开展消毒工作,有效清除养殖场内部病菌。要定期利用消毒药物来消杀养殖环境,使养殖场空气始终保持洁净状态,并及时进行食物与饮水消毒,使牛群摄入食物与饮水时无任何布鲁氏病菌,增强该类疫病防控的针对性。若牛群中存在阳性牛,若其感染程度较深,则要适当开展无害化处理,对其尸体埋葬位置进行全面规划,避免病毒进入到养殖场中。
3、病毒性腹泻防治
①强化环境管理力度。若要科学防治牛群病毒性腹泻,就要不断强化环境管理专业性,即定期清理牛舍内部尿液、粪便等排泄物,使牛舍环境始终保持卫生干净状态。②预防接种。精准防治牛病毒性腹泻的有效方式为接种疫苗,当前较为高效的疫苗类型为灭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进行疫苗接种前要全面检查牛群的身体情况,若其身体出现不适反应则不可接种相关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工作时,需要经过全面调查,可将疫苗接种到2月大的犊牛身上,增进疫苗接种的有效性。若养殖场或某区域牛群感染病毒性腹泻的数量较多,则可每年接种1次疫苗,为避免出现繁殖障碍,母牛的疫苗接种要小心谨慎,在确保其身体无任何不良反应后,才能开展该类牛群的疫苗接种。③开展“自繁自养”。在进行牛群饲养期间要始终遵循“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等饲养方式,不断缩减由外部进口牛群的数量次数,即使引入冻精或牛胚胎等也要进行全面的病毒检验,精准切断病毒性腹泻疫病的传播渠道。新引入的牛群要进行病毒检测,并在测试中开展隔离饲养模式,定期检查其身体情况,无任何病毒感染以后,才能进行混群饲养,保障牛群身体健康。④完善饲养管理。要依照牛群各个阶段的生长需求与营养需要来设计饲料数量,确保营养充足,无形中提升身体抵抗水平,更好地应对病毒性腹泻病毒。在进行饲养管理期间,为帮助牛群改善身体机能,还要在饲料中额外增加不同类型的添加剂,如益生菌、矿物质与维生素等,将该类药物与饲料养分充分结合,满足牛群生长需要。
4、轮状病毒防治
在防治牛群轮状病毒时,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当前无任何商品疫苗可防治该疫病,因而要在病毒防治中合理进行饲养管理,全面规范牛群生活环境。由于本地养殖场的牛群规模较适中,要合理安排不同牛舍中的牛群数量,不断缩减牛舍内部饲养密度,使牛舍内始终存在较佳保暖系统与通风系统,确保牛舍中温度适宜、空气新鲜,做到在温度较高时节强化犊牛通风工作;而在温度较低的季节,需要全面开展犊牛保温工作。同时,通过良好的卫生管理来减少疫病的感染概率,避免出现混合交叉感染。由于目前尚无针对轮状病毒的特效药物,因而当牛群患有轮状病毒后,需根据其出现的具体症状进行针对性防治,比如,可利用肠道收敛剂或补液来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在抗生素的有效影响下合理遏制牛群轮状病毒。同时,还要对怀孕母牛进行专业性管理。比如,母牛在分娩前的1周要根据实际情况注射免疫肽,利用该类药物有效清理母牛体内病毒,避免其将病毒传染到犊牛身上。刚出生1-2周的犊牛在食用母乳前也要注射免疫肽,若犊牛的身体形态较小,可采取口服型的免疫肽药物,确保犊牛与母牛整体抵抗力。由于母乳存在较强的母源抗体,若想减少犊牛体内病毒,要提前犊牛母乳喂养的时间,若在喂养过程中出现轮状病毒,则要停止母乳喂养,向犊牛口中灌输葡萄糖盐水等,利用该类药物精准增强犊牛身体体质,满足轮状病毒防治需求。
5、支原体防治
当牛群感染支原体肺炎病毒时,要进行针对性防治。首先,在养育繁育牛群时做到“自繁自育”、“全进全出”,若要引入外部种牛,需在正式引进前全面了解掌握该区域流行病情况,明确外部牛种的身体情况,并在运输过程中详细观察牛群身体反应,为其补充足够量的营养与水源。为避免外部牛种出现水土不服等应激反应,需在运输时将抗应激药物放入到饲料中,利用泰乐菌素、葡萄糖与电解质等提升外部牛种身体状态。在抵达目的地后,还要单独饲养全新种牛,对其开展5-6周的隔离观察并持续进行检疫工作,确保外部牛群身体状态。其次,在开展牛群养殖管理期间,还要全面检查饲料情况,使饲料内部营养始终保持均衡状态。比如,要定期清理消毒牛舍,使牛舍始终保持整洁状态。根据牛群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栏饲养,将公牛与母牛相分隔,再依照不同类型牛群的营养需要,为其配备合适的养料,确保牛群生长效果。最后,当牛群感染支原体肺炎后,要对病牛进行科学隔离,再依照其临床症状采用对应药物。比如,当病牛的呼吸道症状较严重,根据实际情况,可在病牛肌肉表面注射10%的氟苯尼考液;在其皮下组织注射10%的米霉素液等,利用该药物不断缓解病牛病症,使其身体状态逐渐恢复正常。还要在牛群饲料内添加98%的多西环素可溶性粉剂,利用该药物缓解病牛支原体肺炎疼痛感,再将泰乐霉素等有效防治支原体肺炎的药物引入到饲料中,不断强化牛群生长状态,提升各项身体基础技能,满足疫病防治需求。
综上所述,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和支原体等疫病都会极大影响牛群身体健康。适度规模养殖下需全面观察病牛身体特征与流行症状,根据不同疫病采用对应防治方法,增强疫病防治技术操作针对性。日常经营管理中,要不断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驱虫与预防接种等基础工作,对部分疫病强制免疫,利用多种药物来确保牛群身体健康,保障适度规模养殖场综合效益。
(作者单位:726102 陕西省洛南县石门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站)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5.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