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茶叶高产栽培技术及绿色病虫害防控相关措施
2025-01-15徐文彬
茶叶作为我国传统的重要农产品,在栽培过程中,往往依赖于大量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这不仅对土壤、水源和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威胁到了茶叶的品质与消费者的健康。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无公害茶叶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策略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一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能够提升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市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还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展开了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接着,提出了无公害茶叶病虫害防治策略,旨在推动我国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一、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
1、茶园选址与环境管理
安徽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这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在选址时,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优良、远离工业污染源和交通主干线的区域,确保茶园空气、水源和土壤未受污染。同时,选择坡度适中、排水良好的山坡地或丘陵地带,以利于茶树根系发育和土壤管理。此外,还应考虑茶园的微气候条件,如光照、风向等,确保茶树能够获得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生长环境。在茶园周围应保留一定的自然植被,如林木、灌木等,以构建生态屏障,减少外界污染对茶园的影响。同时,增加茶园内的生物多样性,如种植豆科植物、绿肥等,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吸引天敌昆虫,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茶园建设中,可以采取梯田式或等高线种植方式,减少水土流失,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绿肥还田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对于土壤贫瘠或酸化的茶园,采取针对性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施用石灰、石膏等调节土壤酸碱度,或添加矿物质肥料补充土壤养分。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措施,能够为茶树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生长环境,确保茶叶的品质与安全性。
2、茶树品种选择
无公害茶叶栽培中,茶树品种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决定茶叶的产量、品质及适应性。首先,应根据安徽省的具体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茶树品种。不同品种对光照、温度、湿度及土壤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才能确保茶树健康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其次,应注重品种的内在品质,如茶汁的色泽、香气、滋味等。选择具有优良品质特性的品种,有助于提高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再次,选择抗病虫性强的茶树品种,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茶叶中的农药残留,保障茶叶的无公害品质。最后,高产性好的品种不仅能提高茶叶的产量,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在安徽省,一些传统优质品种,如黄山毛峰的原生品种、祁门红茶的槠叶种等,因其良好的适应性和优质的品质特性,非常适合进行无公害栽培。此外,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引进或选育的茶树品种也表现出色,如紫芽茶、白茶专用品种等,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品质特点,还具备较强的抗病虫性,适合在安徽省进行无公害栽培试验和推广。
3、土壤管理
在无公害茶叶栽培中,首先,应对茶园土壤进行全面的检测与分析,了解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以及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情况。并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对于土壤贫瘠或酸化的茶园,可施加有机肥料(如腐熟的动植物残体、绿肥等)和石灰等物质,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pH值。同时,通过深耕、中耕等措施,打破土壤板结,促进土壤通气和根系生长。还应坚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原则,有机肥料不仅能为茶树提供全面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化肥的使用应严格控制用量和种类,避免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和茶叶品质下降。再者,在茶园行间或空地种植绿肥作物(如紫云英、苜蓿等),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抑制杂草生长。另外,通过采用秸秆、草皮等覆盖物覆盖茶园地表,还可以降低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为茶树创造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
4、施肥管理
应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茶树的生长需求,合理配比氮、磷、钾等无机元素肥料,以满足茶树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施肥的时机应根据茶树的生长周期和土壤状况来确定。一般来说,春季是茶树生长的关键时期,应适时追施催芽肥,促进茶芽的萌发和生长;夏季是茶树生长旺盛期,需追施壮梢肥,以满足茶树对养分的大量需求;秋季则以施基肥为主,为茶树越冬和来年生长储备养分。
施肥方式可采用沟施、穴施或撒施等方法,确保肥料能够均匀分布并深入土壤,被茶树根系充分吸收利用。施肥量和频率的确定应依据茶树的生长状况、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过量施肥不仅会造成养分浪费,还会对土壤和茶叶品质产生不利影响;而施肥不足则会导致茶树生长受限,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并根据茶树的生长反应适时调整施肥量和频率。
施肥应与土壤管理相结合,通过深耕、中耕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同时,还可通过种植绿肥作物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施肥后应及时进行管理和监测,观察茶树的生长反应和土壤变化。如发现施肥过量导致茶树出现烧根、叶片焦枯等现象,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土壤出现板结、酸化等问题,则应及时进行土壤改良和调理。还应定期对茶园土壤和茶叶进行品质检测与分析,以便及时调整施肥方案和优化栽培管理措施。
5、灌溉与排水管理
科学的灌溉与排水策略能够调节土壤水分状况,优化茶树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从而确保茶叶的无公害品质。首先,需根据茶树的生长阶段、气候条件及土壤类型等因素,精确分析茶树的水分需求。春季茶树萌芽期需水量较大,应保证土壤湿润以促进茶芽快速生长;夏季高温干旱时,需增加灌溉次数和量,防止茶树受旱;秋季根据土壤墒情适时灌溉,为茶树越冬储备水分;冬季则注意保持土壤适度干燥,防止冻害。灌溉方式应根据茶园地形、水源条件及经济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因其节水、高效、均匀等优点,在无公害茶叶栽培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灌溉方式能够精确控制灌溉量,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损失,同时避免土壤板结和养分流失。灌溉时机应选择在早晨或傍晚,以减少水分蒸发和茶树叶片灼伤的风险。灌溉量应根据茶树的实际需水量和土壤含水量来确定,避免过量灌溉导致土壤积水或养分流失。可通过观察茶树叶片颜色、土壤湿度及气象条件等方法来判断是否需要灌溉及灌溉量。
在排水管理方面,茶园建设初期应合理规划排水系统,确保茶园排水畅通。对于地势低洼或土壤粘重的茶园,应设置排水沟或暗管排水系统,以快速排除多余水分,防止茶园积水。通过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畅通无阻,及时清理排水沟中的杂草、淤泥等杂物,修复破损的排水管道或暗沟,确保排水系统正常运行。在遭遇强降雨或连阴雨天气时,应启动应急排水预案,采取临时性排水措施(如增设排水泵、开挖临时排水沟等),确保茶园及时排除积水,防止茶树受淹和根系受损。
6、茶树修剪与树冠管理
对于新栽的幼龄茶树,主要进行定型修剪,目的是培养合理的树形和骨架。通常在茶苗移栽后的1-3年内,每年进行1次定型修剪,剪去主枝顶端的新梢,促进侧枝生长,使茶树形成开张、矮化的树形,便于管理和采摘。成龄茶树则需定期进行轻修剪和深修剪,轻修剪每年或隔年进行1次,主要剪去树冠面上的细弱枝、病虫枝和多余的新梢,保持树冠面平整,促进新梢萌发和茶叶产量提高。深修剪则在茶树树冠面出现“鸡爪枝”现象时进行,剪去树冠上部10-15厘米深的枝条,重新培育树冠,恢复茶树的生长势。而对于衰老茶树,应根据其衰老程度采取不同的修剪方式,如重修剪、台刈等。重修剪剪去树冠的大部分枝条,保留主干和部分主枝,促进新梢重新萌发;台刈则是将茶树地上部分全部砍去,仅保留根茎部或少数根蔸,促使茶树重新长出健壮的新枝。
树冠管理要求通过修剪,使茶树树冠分布均匀,枝条疏密适中,通风透光良好,有利于茶树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积累;并根据茶园管理和采摘的需求,合理控制茶树的高度,避免茶树过高导致采摘困难和管理不便;通过修剪,还应促进茶树新梢的萌发和生长,培养健壮的枝条,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对于以生产茶叶为主的茶园,应注重修剪对茶树生长与结果的调节作用,通过合理的修剪措施,使茶树在保持旺盛生长的同时,也能获得较高的茶叶产量。另外,修剪也是防治茶树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及时剪除病虫枝、弱枝和过密枝,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保持茶树的健康生长。
二、无公害茶叶病虫害防治策略
1、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依赖于天敌、病原微生物、寄生性真菌等生物资源,通过它们与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首先,天敌驱除是生物防治的核心手段之一。如蚜茧蜂、蜘蛛、蝽类等,它们以害虫为食或寄生在害虫体内,通过捕食或寄生作用显著降低害虫数量。在茶园管理中,可以通过保护和培育这些天敌,如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实现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同时,病原微生物防治也是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发和应用具有杀虫、抗病等功能的微生物制剂,如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抑制剂等,可以有效防治茶叶的病虫害。这些微生物制剂能够侵入害虫体内或覆盖在害虫体表,破坏其生理机能,导致害虫死亡。再者,寄生性真菌防治在茶园中也具有显著效果,寄生性真菌能够寄生在害虫体内或体表,通过吸取害虫的营养来生长繁殖,最终导致害虫死亡。在茶园中,可以利用寄生性真菌的这一特性,通过活化和培养寄生性真菌,促进其在茶园中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实现对茶叶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另外,生物防治技术还包括利用昆虫性外激素等生物信息素进行害虫诱杀,昆虫性外激素是昆虫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具有吸引异性昆虫的作用。通过在茶园中设置含有昆虫性外激素的诱捕器,可以吸引并捕获大量害虫,从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减少其对茶叶的危害。
2、物理与机械防治
茶叶病虫害的发生往往与茶园内的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基于此,可以通过安装温湿度监测与调控设备,如遮阳网、喷灌系统等调节茶园微气候,使温湿度保持在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范围内。例如,在高温干旱季节,适时喷灌可以降低地表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减少害虫的繁殖与活动;而在湿度过高的季节,则可通过通风排湿来降低茶园湿度,抑制病菌的滋生。还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或对某些颜色的偏好,设置光诱装置或色诱板来诱杀害虫。例如,安装黑光灯或高压汞灯等光源,在夜间吸引并诱集趋光性害虫,然后集中处理;或者利用黄色、蓝色等颜色的粘虫板,吸引并粘住对特定颜色敏感的害虫。这种方法既环保又高效,能显著降低害虫种群密度。还可以在茶园周围或内部设置物理屏障,如防虫网、遮阳网等,以阻隔害虫的入侵和迁移。防虫网不仅能够有效阻挡害虫如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等进入茶园,还能减少病害通过气流传播的风险,并且遮阳网还能调节茶园光照强度,降低地表温度,为茶树生长创造更适宜的环境。
在机械防治方面,对于茶园中发现的少量害虫或病害症状明显的茶树,可采用人工捕杀或摘除病叶、病枝的方式进行处理。这种方法虽然劳动强度大,但能够直接快速地减少害虫和病原体的数量,防止其进一步扩散。还可以利用修剪机、除草机等机械设备对茶园进行定期修剪和除草,以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茶园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另外,还可以采用振动式杀虫机对茶树进行振动处理,使隐藏在茶树叶片背面或枝条内的害虫因受到震动而掉落,随后进行收集处理,这种方法适用于防治一些藏匿能力较强的害虫,如茶毛虫、茶尺蠖等。
3、科学进行化学防治
在必须进行化学防治时,首要原则是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品种。这些农药对害虫和病菌具有高效杀灭作用,同时对茶树及环境的毒性较小,残留期短,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并采用精准的施药技术,如靶标喷雾、静电喷雾等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药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靶标喷雾是指将农药直接喷洒到害虫或病菌的栖息和活动部位,避免对非目标区域进行无差别喷洒。静电喷雾则是利用静电原理使农药液滴带电,从而增加其在叶面上的附着力和覆盖率,提高防治效果。还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结果,合理确定施药时间和剂量。为了避免害虫或病菌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应采取交替轮换用药的策略,即在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间,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品种。另外,还应建立健全农药使用管理制度,对农药的采购、储存、使用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加强农药使用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并定期监测茶园中农药的残留情况,确保茶叶中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
综上所述,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在提升茶叶品质、保障消费者健康、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与价值。通过茶园选址与环境管理、茶树品种选择、土壤管理、种植管理、施肥管理、灌溉与排水管理、茶树修剪与树冠管理等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预测与监测、生物防治技术、物理与机械防治、农业防治措施、科学进行化学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实现茶叶的健康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未来,应继续加强对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不断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提高茶农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无公害茶叶将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246310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水吼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5.0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