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有效防治对策浅析
2025-01-15刘子航罗家宝
在辽宁丹东地区,水稻种植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核心。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尤其是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这一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水稻病虫害威胁,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了水稻的产量,还对水稻的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进而威胁到区域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利益。但是从当前农业种植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防治手段似乎在面对这些复杂病虫害时显得力不从心。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负担,还引发了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使得防治难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现有的病虫害预测预警机制,也因其滞后性和局限性,未能有效预防病虫害的突发。在这种背景下,探讨辽宁丹东地区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显得尤为迫切。
一、辽宁丹东地区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突出问题
1、病虫害种类繁多,防治难度大
辽宁丹东地区水稻种植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病虫害的多样性。该地区的温暖湿润气候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但也不可避免地为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常见的水稻病虫害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这些病虫害各有其特点,防治方法也各不相同,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稻瘟病是水稻种植过程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病害,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威胁尤为突出。稻瘟病的病原体是稻瘟病菌,它在高湿度和适宜温度下繁殖迅速,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面积的稻田造成严重损失,稻瘟病不仅会破坏水稻的叶片,还会影响水稻的穗部,导致产量急剧下降。而在丹东的气候条件下,稻瘟病的暴发尤为频繁,这也使得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而纹枯病是另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病害,主要由纹枯病菌引发。该病害通常发生在水稻分蘖期至抽穗期,病菌侵染水稻的根系和茎基部,导致植株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时可造成大面积减产。在丹东地区,由于地表水分充足,纹枯病的发生频率较高,这使得农民在防治纹枯病时不得不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与此同时,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虫害的威胁也不容忽视。稻飞虱以吸食水稻的茎叶汁液为生,不仅直接削弱了水稻的生长势,还会通过传播水稻病毒进一步加剧病害。
2、农药滥用现象严重
在辽宁丹东地区,农药滥用已成为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突出问题。为了迅速控制稻田中暴发的病虫害,许多农户过度依赖化学农药,追求短期见效。然而这种过度使用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潜在威胁。农药滥用直接加剧了病虫害的抗药性问题,病虫害种群在频繁接触相同类别或剂量的化学农药后,会逐渐通过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发展出对农药的抗性。以稻飞虱为例,丹东地区的农户常年使用相同种类的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导致稻飞虱逐渐对这些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得原本有效的防治手段失去了作用。抗药性的增强意味着需要使用更高剂量的农药或更为复杂的药剂组合,这无形中提高了生产成本,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农药滥用不仅影响了防治效果,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农药残留进入土壤和水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表明,某些高毒农药会抑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削弱土壤的自然恢复能力,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此外,农药残留随雨水径流进入地表水或地下水系统,进一步威胁到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在丹东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稻田周边的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水体中的农药残留不仅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还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更高层级的生物,最终可能危害到人类健康。
3、病虫害预测预警机制不完善
丹东地区的水稻病虫害防治面临一个显著挑战:预测预警机制的不完善。病虫害的发生具有高度的季节性和突发性,特别是像稻飞虱、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往往在短期内暴发,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尽管近年来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丹东地区现有的病虫害预测预警系统尚未达到足够的精度和广度,不能提前准确预报病虫害的暴发时间、范围及强度,从而使农户在防治决策上存在滞后性,错失最佳防治时机。病虫害的发生往往受到复杂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稻瘟病的暴发与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当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出现时,病原菌迅速繁殖,侵染水稻。而稻飞虱的迁飞行为则常受到风速、风向等天气因素的驱动,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暴发。预测这些复杂的生态环境变化需要基于高频次、精细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然而,丹东地区的现有预警系统往往依赖于传统的气象监测设备和人工观察手段,难以实现对动态变化的及时追踪和数据更新。因此,预测的精确度和时效性受到了限制,尤其是面对突发性强的病虫害,如稻飞虱迁移等情况时,预警常常滞后。并且现有的病虫害监测网络尚未全面覆盖区域内的所有水稻种植区,丹东地区的水稻种植规模较大,地形复杂,涵盖了平原、丘陵等多种地貌类型,这意味着病虫害在不同区域的发生情况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低洼地区因湿度较高,可能更易暴发稻瘟病,而山区水稻田则更容易受到旱害影响。在这种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下,现有的预警系统由于监测点分布不均,导致了对部分地区病虫害的漏报或误报。许多偏远或小型稻田没有及时得到病虫害信息反馈,使得农户无法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此外,预警系统的技术手段有限,也是导致预测精度不足的重要原因。目前,许多病虫害预警系统仍停留在基于传统气象数据和人工观测的基础上,缺乏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先进的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技术、物联网(IoT)传感器等虽在部分地区开始应用,但丹东的推广程度仍较低,这些技术能够实现对大面积稻田的实时监测,捕捉微小的环境变化和病虫害的初期信号。如果这些技术能够得到有效应用,预警系统将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高频次地获取病虫害数据,进而提供更精确的预测信息。
二、辽宁丹东地区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对策
1、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随着全球农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迈进,丹东地区的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中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尤为关键。相比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绿色防控技术在减少农药依赖、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作物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丹东地区这一水稻主产区,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是应对病虫害高发的重要途径,更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生物防治是绿色防控技术的核心之一,利用自然界中的天敌昆虫来抑制水稻害虫种群,已被证明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方式。在丹东地区,常见的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害虫可以通过释放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昆虫,如赤眼蜂、草蛉等加以控制。赤眼蜂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能够寄生在害虫的卵内,从而抑制害虫的孵化,减少其对水稻作物的直接伤害。草蛉则以害虫幼虫为食,特别是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显著。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还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提供了保障。同时植物提取物作为另一种生物防控手段,也逐渐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这些提取物通常源自具有杀虫或抑菌特性的植物,能够有效抑制病虫害的繁殖和扩散。例如,除虫菊素作为一种从菊科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杀虫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水稻害虫的防治中。它对水稻害虫具有良好的驱避效果,同时对水稻植株的生长无不利影响,因而成为绿色防控技术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推广使用这些低毒、易降解的植物提取物,农户能够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同时,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的稳定。除生物防治手段外,绿色防控技术还倡导通过优化农业管理措施,提升水稻的抗病性。增施有机肥料就是其中一项有效措施。有机肥料富含微量元素和有机质,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水稻根系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此外,合理灌溉也是提升水稻抗病能力的重要方式。在丹东地区,水稻田的水分管理对病虫害的防治有着直接影响。过度灌溉容易导致土壤含水量过高,从而为水稻病害(如稻瘟病)的滋生提供了理想条件。相反,通过科学的灌溉手段,如间歇灌溉技术,不仅能够节约水资源,还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增强水稻植株的健康状况。
2、合理使用农药,推广精准施药技术
在辽宁丹东地区,合理使用农药和推广精准施药技术对于提升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及保障水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施药方法已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农药使用的精确性和环保性方面,因此,优化农药使用策略和引入先进的施药技术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农药使用应严格按照科学的用药标准进行,以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滥用农药不仅会加剧病虫害的抗药性,使防治变得更加困难,还可能对土壤、水源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例如,过量施用高毒性农药可能导致土壤退化和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对整个生态链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有效减少这种现象,必须确保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精准施药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无人机喷洒技术代表了现代农业中精准施药的前沿,其高效的喷洒系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精确控制药剂用量,从而减少药剂浪费,这不仅提高了药剂的利用率,还大幅度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例如,无人机喷洒系统,通过搭载高精度的传感器和GPS导航技术,可以实现对每个施药区域的均匀覆盖,避免了传统施药方法中可能出现的遗漏或重喷问题。与此同时,精准施药技术还能提升施药效率。无人机的快速喷洒能力尤其适合大面积的水稻田作业,显著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此外,无人机还能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施药,增加了施药的灵活性和可靠性。除了无人机技术的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也是重要的绿色防控措施。生物农药利用自然界中的有益生物或植物提取物来控制病虫害,这些药剂通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小,对非目标生物的安全性较高。例如,使用根霉菌防治土壤病害,既保护了水稻根系,又改善了土壤健康。另一方面,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通过先进的化学合成和配方技术,减少了药物在环境中的残留时间,降低了对作物和环境的风险。例如,改良型杀虫剂(如氟啶虫胺)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还能迅速在环境中降解,减少对生态系统的长期负担。
3、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建立和完善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机制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病虫害的防控效果以及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丹东地区,作为一个水稻生产大区,其病虫害的季节性和突发性使得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全面提升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病虫害监测网络的建设是实现高效预警的基础,现代化的监测网络可以通过布置传感器、监测站点等方式,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和病虫害信息。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等气候因素,这些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有直接影响。例如,温湿度传感器可以帮助预测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风险,因为这两种病害的暴发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通过将这些数据与历史病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实现病虫害发生的早期预警。而且遥感技术在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航空平台获取大范围的图像数据,能够对水稻田的病虫害情况进行宏观监测。例如,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植被指数变化,可以识别出病害斑点的分布情况,进而对病虫害的流行趋势进行预测,这种技术的高效性在于其能够覆盖大面积的农田,及时发现潜在的病虫害区域,为农民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除此以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监测系统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远程控制,通过将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接入物联网平台,农民和农业管理部门可以实时获取病虫害的最新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系统生成预警信息。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将监测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形成完整的病虫害预警体系。例如,结合物联网平台上的气象数据、病虫害历史数据及实时监测数据,可以生成更加准确的预警模型,从而提高防治决策的科学性。
4、优化种植结构与轮作制度
在水稻生产中,优化种植结构与轮作制度是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关键措施,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频率,还能有效提升水稻的生产效益。丹东地区,作为重要的水稻生产区,其优化种植结构与轮作制度的实践,对于提升水稻生产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种植结构的优化涉及对水稻与其他作物的种植比例、位置安排及作物组合的调整,多样化的种植结构能够有效打破病虫害的传播链条。例如,稻田与旱地作物的合理轮作,可以显著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稻田与豆类或油料作物(如大豆、花生)的轮作,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这些旱地作物不仅可以打断稻田病虫害的生命周期,还能通过改变田间环境来抑制病虫害的生长。例如,大豆具有固定氮的能力,可改善土壤肥力,同时豆类作物与水稻不同的生长周期和生物特性,使得病虫害难以在两种作物间稳定繁殖。而且优化种植结构还包括合理安排水稻的种植密度和种植布局,高密度的种植往往会导致通风不良、湿度增高,从而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条件,通过科学安排种植密度,保证每株水稻之间有足够的空间,不仅能够减少病虫害的传播风险,还能提高水稻的生长质量。此外,休耕制度的推行也能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在休耕期间,田间没有水稻作物,病虫害无法找到宿主,因而会减少其种群数量。
综上所述,辽宁丹东地区的水稻病虫害防治面临多重挑战,但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精准施药、完善监测预警等措施,病虫害防治工作将逐步走向可持续、科学化的方向。加强农民培训与政策支持,能够为水稻种植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实现粮食安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18300辽宁省东港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118300辽宁省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5.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