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豆扩种生产模式与种植技术优化探索
2025-01-15秦迎春
随着大豆扩种计划的持续开展,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数量正持续提升。当前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主要特征为科技保障支持、水资源运用较好、土地条件较合理及气候条件较优越等,这些特点说明黑龙江省的生产环境较为优越,适合在该区域开展大豆生产种植工作。相关部门在运用大豆种植技术时,应全面关注作物种植流程,探索大豆种植潜能,切实保障大豆种植质量与数量,以满足国家区域大豆扩种的需求。
一、大豆扩种计划下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特点
在大豆扩种计划实施过程中黑龙江省大豆的质量与产量都获得了较大提高。在探求黑龙江省大豆生产质量优异的原因时,可以发现该省在大豆种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且产品内部性能较好。例如,黑龙江省大豆都带有皮薄色黄、圆润饱满等特征,大豆内部存在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与油脂等,属优良品质,通过营养物质表现状态可看出大豆质量。
1、科技保障支持
当前黑龙江省在开展大豆生产种植时可获得科技支持保障。具体来看,从大豆种植生产过程中可看出,黑龙江省政府有关部门对大豆种植较为支持,且提供了较为标准的科技支持系统,并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相关人员利用技术手段研发出了多种优质的大豆品种,满足黑龙江省大豆生态种植条件,还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要求,设计出了较为全面的生产管理方式与生产技术,为大豆生产种植获取较好的科技保障支持,有效解决此前大豆种植生长中遇到的多项问题。黑龙江省有机实验室与农科院也都进行了科学研究,全面探索与了解大豆生产种植技术,并严格规范了各项技术操作细节,为大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合适的保障支持。
2、水资源运用较好
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为大豆持续的生产种植提供了充分保障。黑龙江省含有足够数量的天然湖泊、天然河流等,且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可进行充分的农田灌溉,使大豆水源条件始终保持较佳状态。
3、土地条件较合理
在探究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种植的土壤条件时,可发现土地条件也较为合理,非常适合大豆生长。具体来看,当前黑龙江的耕地面积较为丰富,且土壤内部性能指标都处在标准水平,无形中提高大豆种植数量与生长质量。黑龙江地区土壤存在钾、磷、氮等营养物质,由于土壤内部物质含量较高,满足大豆内部营养物质需求,促进了大豆植株健康生长。受特殊地理位置与土地条件影响,黑龙江地区大豆与种植土地展现出极强适应性,达到扩种计划条件标准。
4、气候条件较优越
关注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种植状态时,还要详细检测该区域的气候条件,严格审查气候条件是否达到大豆生产种植标准。黑龙江省处在我国东北区域,气候较为寒冷,由于大豆属耐寒性作物,为大豆高质量生长创造了较好条件。比如,黑龙江省的春季温度较为适中,其为大豆发芽与播种提供较好生长环境;而到了夏季,由于夜间温度较低,昼夜温差较大,又能促进豆荚生长;秋季的黑龙江省,其气候温度较为适中,为大豆作物的收获与成熟提供了优质条件,保障了大豆作物整体生长质量。在全面探究了大豆作物的生长环境与气候条件后,可发现不同季节阶段的大豆作物都能获得较好效果,可将该省份作为大豆扩种计划的重要操作区域,促进大豆整体生长质量。
二、大豆扩种计划下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技术实践操作
1、科学选种
正式进行大豆种植技术前,操作人员要开展科学选种工作。具体来看,黑龙江省的不同区域由于气候条件与土壤特征都存在差别,其选择的大豆种子也区别较大。比如,黑龙江省北部区域可尽量选择佳豆36、龙垦3092、黑河35、北豆36、北豆42、黑河52、合农95与华疆4号等。而对于黑龙江省东部区域来说,其能挑选的大豆品种包括北豆40、绥农44、绥农38、合农69、垦丰16、垦豆43、黑农84、合农76、东生1号与东生7号等。同时,在完成大豆品种选择后,要根据当前大豆种子性质开展发芽率试验和筛种操作。比如,要在大豆种子购置后,进行种子晾晒操作,并对相关种子质量进行全面检测,为此后的发芽率试验进行充分准备,在该项举措的全面影响下,提升大豆种子发芽率。在进行种子发芽试验期间,要全面关注不同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的数值变化范围,若当前某些种子的发芽率较低,则要及时更换品种,避免因种子质量而影响大豆生产质量。在开展大豆种子包衣操作时,要全面了解种植区域病虫害的具体情况,依照合适的防治手段来开展药剂拌种、种子包衣操作,并在实践操作中合理把控药剂数量,防止产生药物浪费等不良现象。
2、合理整地
完成大豆种子选择处理后,相关部门要根据种植区域土壤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整地工作。一般来讲,为提升整体标准,正式开展整地操作前,要及时清除种植区域的秸秆。若前茬为玉米作物,相关人员要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整地,对田间秸秆数量进行有效控制,为此后的大豆播种创造适宜条件,极大增强大豆播种的科学性、规范性。进行高标准整地操作时,相关人员要适当开展土地翻耕,适当观察土层厚度,当其厚度在7-8cm左右时,可开展翻耕土地操作。翻耕土地过程中,要尽量选择标准的机械设备,全面规划土壤内部各项数值指标,将内部性质指标调整到理想范围中,确保翻耕土地操作的合理性。操作人员要合理规范土地翻耕的次数,将起垄、耕、耙与深挖等操作充分结合,有效控制土壤理化性质对大豆作物生长状态的影响。在开展高标准整地操作时,若相关地块较为干旱,内部的水分较少,可缩减土地翻耕次数,定期检测该类土壤的内部性质,并适当补充丰富养分。当土地翻耕中相关地块的内部水分较多时,可对相关水分进行有效排除,并逐步增加土地翻耕次数,在该类举措的持续运用下,确保土壤地块内部营养成分的充足。
3、标准播种
在开展大豆种子播种工作时,要因地制宜,依照不同区域水分情况、土壤状况与气候条件等开展灵活播种,播种时间需控制在5月下旬,该阶段可保证大豆生产处在丰产条件中。针对干旱地块,在开展大豆种子播种要尽量运用坐水种植、深种浅盖等形式;若地块中的水分较多,则要进行干耕种,并在播种过程中运用大垄形式,确保播种效果。具体来看,大豆种子播种过程中,需详细探究土壤不同深度及温度,当土壤深度为5-10cm,且温度为7-8℃时,可进行标准播种。比如,4月28日-5月5日多为第1-2积温带播种时间、5月5日-5月10日为第3-4积温带播种时间、5月10日-5月15日为第5-6积温带播种时间,要全面控制不同区域的大豆种子播种状态,满足作物播种需求。在选择播种方式的过程中,要根据大垄深度规范播种行距。若大垄为110cm,其播种行距可控制在40-50cm之间;当大垄为130cm时,其播种行距可控制在18-20cm左右,种植人员要对播种方式进行合理把控,全面增强大豆种子播种效果。在探索大豆种子播种密度时,可依照播种区域的土壤肥力与大豆品种而定,110cm大垄大豆的种植密度可保持在2.3万-2.7万株/667m2;130cm大垄大豆的种植密度需保持在2.5万-2.8万株/667m2左右。针对不同播种区域的播种量来说,播种人员要全面研究与计算田间损失率、清洁率、发芽率、百粒重与种植密度等数值,根据该类数值综合考量播种数量,使所有的大豆种子都能接受到相应养分,增强大豆播种的有效性。相关人员还要适当关注大豆播种质量的影响要素,在播种过程中尽量做到无断条、覆土均匀与深浅一致,在镇压操作后可将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之间。在完成大豆种子的播种操作后,要全面观察种子生长状态,为其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田间管理方案。
4、除草管理
除草管理属大豆种植生长田间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该环节极大影响大豆作物生长效果。在开展除草管理前,要精准了解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打药车特征、地块肥力、土壤类型与有机质含量等要素,再依照该类数值的变化情况,针对性改变除草剂配方与除草时间,将该项操作控制在理想状态中。通常来讲,大豆作物的除草时间多选择在出苗以前与出苗以后,除草频率可控制在1-3次,对杂草生长数量与变化范围进行适当控制。比如,操作人员在进行封闭除草操作时,可选择乙草胺混配嗪草酮与异丙甲草胺等药物。若田间杂草数量较大,在配制除草药物时可将异丙甲草胺与乙草胺充分结合,利用药物内部的反应作用,高效控制杂草生长数量。在配制除草剂内部成分时,相关人员要全面了解种植区域的具体情况,明确地块内部相关土壤的变化情况,将土壤性质控制在理想范围中,确保田间除草整体开展效果。此外,出苗后的除草工作也较为重要,相关人员正式开展除草操作前要全面了解阔叶杂草2-4叶、禾本科杂草3-5叶阶段,利用喷雾形式将灭草松、精喹禾灵与烯草酮等药物投放到田间杂草中,确保田间除草的合理性、规范性。
5、定期施肥
大豆种植生长过程中,施肥属田间管理阶段的重要任务,要适当开展专业性管理。针对有机肥施加操作来说,其施加数量需保持在750-1000kg/667m2即可,且肥料内部的有机质含量与水分要分别保持在30%以上、30%以下。在施加化肥期间,要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搭配微量元素与氮磷钾元素,其施肥要素多为微生物菌剂颗粒、硫酸钾、磷酸二铵与尿素等,施肥量分别为1.0-2.0kg/667m2、4.0-5.0kg/667m2、8.0-10.0kg/667m2、2.5-3.0kg/667m2,还要对氮、磷、钾的运用比例进行适当控制,即1:1.3-1.5:0.6-0.8。在进行大豆种植的田间管理时,还要根据生长情况,合理开展追肥操作。比如,当大豆产生初花时,可进行科学追肥,将0.2kg磷酸二氢钾与0.3-0.5kg尿素相结合,以有效改善种苗生长状态。若大豆作物在生长阶段产生病虫害,即大豆内部缺少营养物质,需根据其生长状态进行适当追肥,将0.16kg米醋与磷酸二氢钾有效融合,高效增强追肥效果,满足大豆作物施肥管理需求。相关人员还要开展分层测深施肥操作。在开展施肥操作时,还要合理选择施肥方式,提升肥料利用效率。为保障大豆作物施肥管理的安全性与科学性,要将70%肥料作为底肥加入大豆作物生长发育中,并将施肥深度把控在10-14cm左右,以全面增强肥料控制效果。此外,相关人员在进行施肥管理时,还需明确当前大豆作物的肥料需求,将大豆肥料施加数量控制在理想范围中。
6、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也作为影响大豆作物生长效果的重要工作,要进行专业苗期管理,合理控制大豆苗木生长状态。具体来看,当大豆作物出苗以后,要开展查田操作,相关人员在该阶段要全面调查了解田间是否存在缺苗现象,若出现该问题,则要立即开展补苗工作,并明确补苗数量。若大豆处在拱土阶段,则要开展中耕操作,即利用相关机械设备来挖松土壤,保障土壤温度稳定性,并对大豆生长发育过程进行适当观察,利用专业苗期管理来提升大豆苗木整体生长效果。为促进大豆苗木整体生长质量,还要开展必要的喷灌操作。比如,大豆的鼓粒期与花蕾期都要及时检查植株内部水分,若产生缺乏水分等不良现象,则要进行灌水操作,确保大豆作物内部整体品质。在探索大豆作物的喷水量时,要全面观察苗木生长的不同阶段,根据其生长状态、对水分的需求量与水分的标准要求来开展喷灌操作,极大提升喷灌行为的针对性。在进行喷灌操作时,要对水分进行专业性管理,其喷灌量可合理设置在30-40mm之间。在完成大豆苗期管理后,相关人员要全面关注大豆苗木生长状态,严格控制苗木生长时的多项细节,借助良好的苗期管理,高效控制苗木内部水分,无形中提高大豆作物整体质量。
7、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贯穿大豆作物生长全过程中,相关部门在日常操作中要增加对病虫害预防监控力度,增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将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等方式充分结合,有效强化病虫害防治力度,最大化缩减病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生态损失。比如,在开展蚜虫防治工作时,操作人员可将吡蚜酮、啶虫脒与吡虫啉等药物精准融合,采用喷雾型设备进行药物防治,在较短时间内消灭大量害虫,起到蚜虫防治效果。还可利用物理趋光法,将蚜虫引到光线明亮区域,在该位置喷洒大量药物,增进蚜虫防治合理性、科学性。在进行红蜘蛛防治工作时,可采用天敌防治法,将红蜘蛛天敌引入到田间,利用生物链来控制红蜘蛛数量,可有效增强病虫害防治效果。在防治大豆食心虫时,要对虫卵数量进行有效控制,利用物理防治手段,集中控制虫卵数量,将其消灭在指定区域,增强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性。在防治大豆菌核病期间,要及时发现引发该疾病的原因,并精准找出当前患有该疾病的植株,将其带出大豆生长区域,并将菌核净、咪鲜胺等药物充分融合,提升药物使用效果,将菌核病控制在一定范围中。操作人员还要定期关注大豆不同类型植株的生长状态与发育条件,及时找寻出影响其生长质量的病虫害,将相关疾病控制在理想范围中,真正改善大豆植株生长效果,满足病虫害防治需求。
在完成大豆病虫害防治工作后,操作人员还要全面关注大豆收获数量与质量。当大豆植株处在收获阶段时,叶片将全部脱落,且内部籽粒含水量处在18%以内,借助联合收获机可开展大豆收割工作。在进行正式的收割操作前,要及时检查运输机与收获机内部,并到指定位置开展收割工作。完成收割操作后,还要将大豆植株晾晒1周,对各个品种进行单独存放与验收。
综上所述,本文详细介绍了大豆扩种计划下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模式,通过专业的研究与分析,精准探索出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技术实践操作,种植流程包含科学选种、合理整地、标准播种、除草管理、定期施肥与苗期管理等,全面把控大豆种植过程,明确大豆作物种植时的更多细节,真正改善区域大豆种植生长状态,满足区域大豆种植需求,增强该类农作物种植发展的可持续性。
(作者单位:161000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5.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