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薯两收技术在红薯连作栽培中的应用及高产潜力研究
2025-01-15徐德玉
本文主要针对红薯的连作栽培藤薯两收高产技术展开细化探讨,其中,对红薯种植基地建设,包括种植区域的选择、土壤的处理及起垄等,以及藤薯两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的挑选、脱毒壮苗的选择、季节设置、种植方式以及定植后的管理等,均进行分析研究,此外,也针对病虫鼠害等进行一些讨论,希望可以为技术相关研究,促进红薯高产提供一些帮助。
一、研究意义分析
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精神层面需求的同时,对营养和膳食的关注度也大幅提升,对于红薯而言,形状优美、大小适宜且口感优良的品种则会更受欢迎。现如今,红薯在大多数人的餐桌上已经十分普遍,这促使其数量需求不断增加。针对有效的红薯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十分关键,红薯连作栽培藤薯两收高产技术在实践应用期间,可发挥的优势作用较为显著,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是提升红薯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成果。
二、红薯连作栽培藤薯两收高产技术
1、红薯种植基地建设
①种植区域的选择
在挑选种植区域的过程中,结合红薯种植特点,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包括交通便捷性高、地势应相对平坦、光照充足、具有优良的排灌水条件、土壤肥力较高,同时土质需要为沙壤土。此外,所建设的基地周边,应保证没有废弃物或者工业等的污染或者排放问题,避免对红薯的质量造成影响。
②土壤的处理
在实际开展土壤处理操作期间,先要进行的便为轮作。其中,可挑选水旱轮作的方式,具体是先进行1到2年左右的水生作物种植,例如水稻等,或者进行相同时限的水产养殖操作,之后,再进行为期1年的红薯种植,达到轮作目的。随后需要进行深水泡田。
在连作的过程中,需要先将红薯和其藤蔓内存在的病虫彻底去除干净,随后,以667m2为单位,对每个单位面积施用50到100kg的生石灰,进行土壤深耕,等待7d左右,实施深水泡田操作。泡田期间要按照整片田地没有土块暴露在外为标准,持续时间一般在3到4个月左右,针对藏于地下的害虫及病原体,具有较为优良的灭杀与驱赶作用。等到第二年春季,空气温度上升以后,可进行排水以及后续的晒田和起垄操作。
药物处理也十分必要。在结束了起垄与薯苗种植以后,可利用600到800倍液和1500到2000倍液的70%的硫磺多菌灵、70%恶霉灵可溶性粉剂,通过滴灌的方式,针对垄面进行药物处理,其中,滴灌的时间应控制在每7到10d操作1次,连续2到3次左右,并要保证药液可以在土层中实现均匀渗透。生物防治期间,可在垄面之上,挑选多粘类芽孢杆菌或者哈茨木霉菌等水的混合液,通过设备在垄面进行滴灌操作,通常来讲,以667m2为单位,每个单位面积中施用的量要控制在300到500g左右,施用间隔为20d,持续2次,对于线虫和一些病菌的灭杀与抑制,可起到较为可观的效果,同时,有助于提升土壤的品质及活性。
具体开展起垄操作的过程中,可依靠专用的机械,进行深翻、细碎以及起大垄等操作,避免在实际操作期间,涉及硬心等问题,针对平整度较高的大丘块田,应遵循自东向西的顺序,有助于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起垄开始以前,可利用经过腐熟的有机肥料以及硫基复合肥,对种植区域进行施肥操作,通常来讲,以667m2为单位,每个单位面积,要施用300到500kg,和50kg的红薯专用肥,以及25%的氧化硅、氧化钙、8%的氧化镁,以及50kg的其他微量元素。在利用耕整机实施起垄操作期间,要保证起垄的高度不大于30cm,且垄间距和宽度,一般应为80cm、40cm。遵循单行种植原则针对每垄开展种植,在垄面的中间,可添加滴灌设备,有助于提升药剂、水以及肥料等的使用便捷性。
2、藤薯两收高产栽培技术
①品种及壮苗挑选
在挑选品种时,要结合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以成武县为例,在挑选红薯及藤蔓品种时,便可以根据该区域具体的气候和土壤情况等,挑选商薯19以及普薯32等。为了确保红薯及藤蔓的质量和产量,可挑选脱毒壮苗,其中,要确保壮苗的规格相同,高度也应控制在30到35cm之间。具体的种植操作开展之前,可挑选符合益生菌或多菌灵溶液等,对剪口进行5min左右的浸泡操作,对于伤口愈合,避免病菌感染,加快发芽速度均有利。
②季节设置
一般来讲,需要在5月的中旬左右进行薯苗的定植,最晚也应在6月的中旬之前结束所有薯苗的定植操作。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定植的时间应科学设计,不应过早或过晚,过早难以保证土壤处理效果,极易提升各类病虫害产生的概率,同时过长的生长期会对红薯品质造成不良影响。而过晚则会导致红薯与1藤蔓的产量显著减少,降低经济效益,且在夏季温度过高的季节进行种植,也会导致人工、设备等成本大幅提升,需要达到要求也会随之提高,种植难度更大。
③种植方式
结合薯苗生长特点,具体栽种时,可挑选晴天的下午或者阴天,空气温度相对较低的时间进行,应合理设计种植密度,适当提升,通常以667m2为单位,一个单位面积中,可栽种5500株左右的薯苗,株间距和行间距分别为15cm、80cm。正确认识机械化种植的便捷性和优势,并实行积极推广宣传和应用操作,有助于确保埋节和密度标准。针对无法进行机械化种植的区域,可依靠人工实施平栽操作,以垄为基准,在其两侧进行交替栽苗,有助于确保阳光的充足照射,结束平栽后要覆盖高度约为5cm的表层土,埋节数量要控制在4到5个左右,同时确保红薯果实的外观优美、数量和大小均符合标准。
结束每一垄的种植以后,要在垄的中间位置设置滴管,随后挑选黑色的地膜对薯垄进行覆盖操作,将薯苗尖部位置的地膜戳破,并对苗尖位置形状进行调整。其中,要保证地膜的铺设平整,利用泥土将膜的周边位置压实,避免因风雨等天气因素影响导致地膜破裂,影响薯苗生长效果。有效使用地膜,对于保证土壤透气性,以及土壤水分和肥力的保持均十分有利,且有助于减少杂草产生。
④定植管理
结束定植操作以后,要借助滴管将定根水及时地浇灌至苗根位置,将土壤充分湿润,并和藤蔓进行充分的接触,以达到加速藤蔓的水分吸收和根部发育速度,减少实际缓苗的时间,实现一栽全苗,有助于保证生长的质量和整齐度。通过地膜覆盖的方式开展栽培操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借助滴灌开展水肥管理操作。种植结束以后的1周左右,薯苗生根并进行快速生长,藤蔓生长速度也开始加快,要注意追施肥料。
依靠藤树两收技术种植的红薯,在剪蔓期,以667m2为单位,在每个单位面积中,利用N-P-K水溶性复合肥进行7.5kg的滴灌操作,等待约15到20d,重复1次追肥操作,以提升藤蔓的生长速度,保证7月到来之前,红薯和藤蔓均可以达到封行状态。进入7月以后,可对薯藤进行剪苗操作,可剪次数控制在5次,且需要每隔20到25d左右操作1次。对剪苗后的藤蔓,要利用高氮水溶性复合肥进行1次追肥操作。到11月时,停止剪苗,同时利用高钾的水溶性复合肥,以667m2为单位,在每个单位面积中施用7.5kg,可加快薯块膨胀,扩大产量。红薯本身具有忌氮喜钾的特点,种植期间要注意不要使用含氮的肥料。
⑤剪苗与收获
等到薯田内的藤蔓满足封行要求后,要进行剪苗操作。剪苗过程中,应以667m2为单位,针对30到40cm长度且蔓节为6到8个之间的藤蔓进行剪苗操作,对每株的剪苗应控制在4到5根左右,保证薯藤及薯块可以正常生长,不会受到过度影响。针对第一、二、三节苗,要分别进行打捆操作。对于捆好的薯苗,要置于阴凉位置,或者利用其他物品遮挡阳光,避免暴晒和堆沤。对于存在运输要求的薯苗,倘若运输时间较长,则应保证合理设置层架,进行分层摆放,且需要保证每层间存留10到20cm左右的距离,避免烧苗。12月以后,要注意观察市场,精准捕捉空档期,挑选适宜天气对红薯进行收获操作。
⑥薯块的收获与贮存
考虑到红薯在气温低于15℃的情况下,会发生减产现象,因此,在采收红薯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气温变化情况,选择在天气晴朗、气温高于15℃的环境下,于上午采收红薯,在下午2点前,红薯表皮暴晒干燥后,将红薯收入窖中。为保证红薯的质量,首先在红薯入窖后,需要控制地窖温度在40℃的情况下维持3天,保证红薯表皮创伤能够尽快愈合。其次,在红薯采收工作完成后,需要将红薯放到干燥的筐中进行储存,减少红薯运输环节出现创伤的可能性。再次,在将红薯放到地窖中时,需控制红薯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为后续地窖内温湿度调控工作提供便利,降低红薯出现软腐病这类病害的可能性。最后,在存储红薯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对红薯的状态加以检查,若发现局部窖藏红薯出现问题,则需要及时应用浓度为10%的百菌清烟雾剂对其进行熏蒸处理,实现病害的有效管控。
3、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在应用藤薯两收高产栽培技术的过程中,为提高田间管理工作的可靠性,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如农田气候、红薯生长情况等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农田监测管理体系,成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证红薯健康生长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考虑到红薯连作栽培技术较为复杂,为降低农田管理环节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在具体的红薯田管理过程中,应用这一综合性农田管理监测体系,不仅可以依托温度湿度传感器测试农田的环境状况,为灌溉、排水工作的开展提供参照,还可以利用红外线、摄像机这类的监测技术,对农田内病虫鼠害的发生情况进行管控,为后续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达到提高田间管理工作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红薯种植质量的目的。
三、病虫鼠害防治
1、病害防治
黑斑病、根腐病、萎蔫病、蔓割病等疾病都属于常见的病害,加强上述病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极为必要的工作。
①黑斑病
黑斑病通常出现于红薯幼苗期生长期与贮藏期主要表现为红薯叶色变淡,茎叶部分出现黑褐色椭圆形斑点,一旦红薯感染黑斑病,将会导致自身的生长速度放缓,红薯口感下降。现阶段,导致红薯出现黑斑病的原因主要在于种植地排水不够通畅。为实现黑斑病的有效预防,在种植种苗前可以将种苗在浓度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中浸泡10分钟左右,增强种苗对黑斑病的抗性。在种植红薯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调整田间浇灌频率的方式,降低病害的出现概率;另一方面,可以在降雨频率较高的时段,通过每隔7到10d,在红薯茎叶处喷洒1次浓度为4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浓度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连续喷洒2到3次的方式,实现黑斑病的有效预防。对于已经发病的种植地,则可以使用浓度为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浓度为50%的多菌灵3000倍液,对红薯苗根进行浸泡处理,及时消灭病菌,降低因病菌扩散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②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发生在红薯大田生产期,这一疾病的出现会对红薯根系、茎叶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威胁红薯的产量与质量。考虑到这一疾病最先出现在红薯的根须尖端与中部,逐渐蔓延到全根,病害发生初期发现难度较大,因此,应用合适的崔氏对这一病害加以预防,成为保障红薯产量的必要举措。具体来说,为实现根腐病这一疾病的有效预防,不仅需要选择具有良好根腐病抗性的品种,在种植红薯前及时清除田地中残留的带病体,为红薯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在种植红薯的过程中,每隔7到10d,使用浓度为30%的甲霜·恶霉灵水剂800到1000液对红薯进行1次灌根处理,连续灌根2到3次,降低红薯出现根腐病的可能性。
③蔓割病
蔓割病是一种在苗床期、大田期均可发生的病害,这一病害主要发生在蔓茎基部,同样会对薯块产生影响。红薯幼苗受害后,其叶脉间的叶肉会逐渐变黄、蔓茎间的维管束会变为褐色,此时红薯苗株生长受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红薯苗株蔓茎维管束全部转为褐色后,植株枯萎死亡。为降低上述病害的发生概率,在培育红薯的过程中,结合红薯的发病规律,应尽量选择无病壮苗。同时,为增强红薯对这一疾病的抗性,在种植红薯前先使用浓度为50%的拖布津可湿性粉剂50倍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对幼株进行4到5分钟的浸苗处理,在浸苗完成且苗株晾干后,种植苗株,实现蔓割病的有效预防。此外,在红薯种植过程中,可以在红薯茎叶处喷洒50%的甲基拖布浸可湿性粉剂百倍液或50%浓度的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实现蔓割病的有效防治。
2、虫害防治
红薯天蛾、麦蛾、斜纹叶蛾、蝗虫等害虫都会啃食红薯叶片,影响红薯的正常生长,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可综合使用浓度为12%的甲维·虫螨净悬浮剂1000到1250倍液与为10%的氯虫苯·虱螨脲悬浮剂2500到3000倍液,对红薯进行叶面喷雾防治处理。一般每季度作物地喷洒上述药剂的次数不超过2次。
金龟子、小地老虎、象甲等害虫会对红薯根部产生威胁,防治这类害虫的过程中,可综合应用浓度为10%的联苯·噻虫胺悬浮剂1000到1200倍液与浓度为30%的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1200倍液,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利用滴管将上述药剂灌到植株根部,彻底杀死地下害虫。一般情况下,这种灌根防治方式需在红薯收割前60d停止继续使用。
3、鼠害防治
降低鼠害对红薯产量的影响,首先,需要加强老鼠繁殖季的防控工作。还要在秋季红薯收获后,需及时开展清园工作,去除田地间剩余的小红薯与病害薯,不给老鼠留下过冬的粮食,控制田地间老鼠的基数。其次,在鼠害防控过程中,可综合应用溴敌隆、杀鼠醚等高效低毒抗凝血杀鼠剂,在杀死老鼠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死鼠给老鼠天敌生命带来的威胁。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红薯田附近放生蛇,架设招鹰架吸引猫头鹰与老鹰停留的方式,增加红薯田附近老鼠天敌的数量,实现田间老鼠密度的有效控制,降低鼠害爆发的可能性。
总之,藤薯两收高产栽培技术在当前的红薯种植工作中有着极高的应用推广意义,为保证红薯的质量与产量,在科学应用藤薯两收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还需要做好病虫鼠害的防治工作,以便达到提高红薯种植收益的目的。
(作者单位:274200 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南鲁集镇人民政府)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5.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