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种植田间管理工作要点及病虫害科学防治方法的深入探讨

2025-01-15徐先萍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1期
关键词:稻飞虱田间管理秧苗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稳定生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益。然而,水稻种植过程中常受到各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还严重制约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田间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策略。首先分析了水稻种植田间管理工作要点,包括选地整地、选种育苗、科学除草和灌溉、合理施肥、移栽技术、苗期管理等。接着,探讨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如白枯叶病、稻瘟病、稻飞虱、二化螟等,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参考,助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稻种植田间管理工作要点

1、选地整地

由于安徽省地处南北分界,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因此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通风向阳的田地是关键。具体来说,应避免选择低洼易涝或盐碱化严重的地块,以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整地是水稻种植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在耕翻土壤前,需彻底清理田间的杂草和上一季作物的残茬。这些杂草和残茬不仅会与水稻争夺养分和水分,还可能成为病虫害的滋生地,因此必须彻底清除。同时,深耕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浅翻则能使土壤细碎平整,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在安徽省,由于气候条件复杂,翻耕的深度应根据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灵活掌握,一般以20-30厘米为宜。耕翻后的土壤需进行碎土和平地处理,使田面平整无大土块,还应根据田块大小和灌溉条件,合理开沟作畦。畦面宽度和沟深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以便于灌溉、排水和田间管理。在整地的同时,应施入适量的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腐熟的农家肥、堆肥等,这些有机肥料不仅能提供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基肥的施用量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生长需求来确定,以确保全面均衡的养分供应。

2、选种育苗

选种时应优先考虑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质水稻品种。这些品种应具备抗病虫害能力强、耐逆性好(如耐高温、耐低温、耐盐碱等)、产量高且品质优良等特点。同时,还需注意品种的熟期与当地的种植制度相匹配。安徽省地域广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早稻、中稻和晚稻的种植区域划分明确。因此,在选择品种时,要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熟期品种,以确保水稻能在最佳的生长季节内完成生长发育过程,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

育苗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水稻的移栽质量和产量水平。首先,旱育秧具有秧苗素质好、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且成穗率高等优点。育苗前需选择肥沃疏松的旱地或菜园地作为苗床,并进行深耕细耙,施入足量的基肥。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晒种、选种和消毒处理,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性。播种后要加强苗床管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光照条件,促进秧苗的健壮生长。其次,与旱育秧相比,湿润育秧的苗床需保持一定的水分,但不宜过湿或过干。育苗过程中要加强水肥管理,及时除草和防治病虫害,确保秧苗的健康生长。另外,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塑料软盘育秧技术在安徽省也逐渐兴起。这种育苗方式具有省工、省力、便于机械化移栽等优点,育苗时需选用规格适宜的塑料软盘,并铺设在平整的苗床上,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预处理,播种后要加强苗床管理,确保秧苗的均匀生长和健壮度。

3、科学除草和灌溉

水稻作为生长期较长的农作物,其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田间管理尤为关键,其中除草工作是确保高产稳产的重要一环。为了高效执行除草任务,提升除草工作的有效性,合理选择并科学应用除草剂至关重要。具体而言,除草剂的最佳施用时机应精准把握,通常推荐在水稻移栽后的5-7天内进行,此时可与施肥作业相结合,通过肥料载体将除草剂均匀混入土中,实现除草与施肥的双重效果。同时,为了确保除草剂充分作用,需维持田间水层5-7天,以促进药剂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吸收,有效抑制杂草生长。

此外,在水稻的灌溉管理中,合理控制浇灌量同样不容忽视。灌溉时,应确保每株秧苗都能得到适量的水分滋养,既避免水分过多导致根系缺氧,又保证土壤表层形成适宜的泥浆层,既有利于水稻根系吸收养分,又能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实现这一目标,种植人员可采用“小水勤灌”的策略,即分次少量地进行灌溉,这样既能为水稻根系提供必要的氧气环境,促进根系健康生长,又能在秸秆还田等过程中帮助排除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进一步优化田间生态环境,达到养根保叶、增强水稻整体抗逆性的目的。

4、合理施肥

为确保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养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科学施肥策略至关重要。施肥策略上,应明确各阶段施肥标准,确保追肥时机与量的精准控制。基肥应以腐熟有机肥为主,推荐施用量为15000kg/hm2,同时辅以适量的速效化肥,以满足水稻初期生长对营养的快速需求。其中,氮肥基肥占比约30%,磷肥则全部作为基肥施入(100%),钾肥基肥占比约70%,这样的配比有助于水稻根系早期发育及土壤肥力持续释放。水稻返青后,根据苗情长势适时追施分蘖肥,主要集中在移栽后的7-10天内进行,以氮肥为主,施氮量约占全生育期总量的40%,旨在促进分蘖早发、快发,为高产打下坚实基础。进入穗肥阶段,即在分蘖数达标并经过晒田复水后施用,此时氮、钾肥的施用量各占全生育期总量的25%,旨在促进穗大粒多,提高结实率。粒肥的施用则需根据田间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在抽穗后,若群体叶色明显退淡且天气以晴好为主,则可适量追施,以氮、钾肥为主,各占全生育期总量的5%。粒肥建议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选用营养型叶面肥,在抽穗扬花期进行,直接作用于叶片,快速补充养分,延长功能叶寿命,促进籽粒灌浆饱满。

5、移栽技术

在安徽省,水稻移栽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选择适宜的移栽时间,通常在水稻秧苗达到适宜移栽标准时进行,即苗龄约30-35天,叶片数达到4-5片,根系发达,无病虫害。其次,要对田地进行精细整理,确保田面平整、土壤细碎、无杂草和残茬,同时开好排水沟,以便排灌自如。此外,还需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在移栽前适量施用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化肥,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移栽应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确定合理的移栽密度。在安徽省,一般行距为25-30厘米,株距为10-15厘米,确保水稻植株分布均匀,充分利用光能,减少病虫害发生。移栽时,要确保秧苗插入土壤的深度适中,一般以2-3厘米为宜,避免过深或过浅。过深会影响秧苗分蘖和根系生长,过浅则易倒伏。同时,移栽时要做到秧苗分布均匀,避免漏插和重插。为了提高移栽成活率,建议采用带土移栽的方式。即在起苗时尽量多带泥土,减少根系损伤,保持根系活力。移栽后,要及时灌水,保持田间湿润,促进根系快速恢复生长。还应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如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等,要根据水稻生长需求,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确保水稻健康生长。

6、苗期管理

水稻苗期对温度和水分极为敏感。安徽省春季气温多变,早晚温差大,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采取保温措施,如搭建小拱棚或使用地膜覆盖,以稳定苗床温度,促进水稻早出苗、出齐苗。同时,保持苗床土壤湿润,避免过干或过湿,防止秧苗缺水或发生立枯病。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变化,适时适量浇水,确保秧苗根系发达,生长健壮。随着秧苗生长,需逐渐增加通风量,进行炼苗处理。通过揭膜通风或调整拱棚高度等方式,使秧苗逐渐适应外界环境,提高抗逆性。通风炼苗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降温或大风天气对秧苗造成不利影响。在秧苗生长过程中,还需及时进行间苗和补苗工作。间苗可去除弱苗、病苗和过密苗,使苗床通风透光良好,促进健壮苗生长。补苗则是对缺苗断垄的地方进行补栽,确保田间基本苗数达到要求。补栽的秧苗要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个体,并加强后期管理,使其尽快融入群体生长。

二、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

1、白枯叶病

在水稻生长期间,一旦遭受白枯叶病侵袭,稻苗表面会明显展露出病斑,且病斑的色泽依据水稻品种的差异而各异,包括但不限于黄绿色、鲜明黄色、淡雅的绿白色乃至灰绿色等,这些多变的病斑颜色成为病害初现时的重要识别标识。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叶缘部位,可见黄色菌胶物质溢出,并伴随形成浑浊的水珠状物质,这些初期症状在干燥后会逐渐硬化成颗粒状,最终可能从叶片表面脱落,对水稻的健康生长构成严重威胁。鉴于白枯叶病的这一系列危害特性,在水稻品种的选择上,必须实施精细化策略,优先考虑那些展现出强抗病性的优质品种,从源头上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此外,在播种前的准备阶段,种子的消毒处理至关重要,需采用科学合理的消毒方法,彻底消除潜藏的细菌隐患,确保种子健康。进入种子培养期后,化学防治手段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可针对性地选用多种高效药剂,如按比例混合的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与0.2%磷酸二氢钾液,或是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7%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通过叶面喷雾的方式施药,每隔5-7天喷施1次,连续施用2-3次,以有效遏制病菌的扩散与危害。

2、稻瘟病

稻瘟病其病原特征独特,呈无色透明、丝状结构,并具备隔膜,能够产生分生孢子,这些特性使得病菌具备了强大的传播与繁殖能力。稻瘟病对水稻的侵害是全面性的,从叶片到节部,乃至穗部,无一幸免,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与产量,导致种植区普遍减产10%以上,在极端情况下,甚至能造成半数以上稻田的绝收。根据稻瘟病发病表现的不同,可将其细分为白斑型、褐点型、急性型和慢性型四大类。初期感染时,稻苗表面首先出现褐点,随后这些褐点迅速扩展,形成明显的圆形褐斑。随着病情的恶化,叶片逐渐枯竭,整株稻苗布满大面积褐斑,并伴有中度至严重的萎缩症状,最终导致稻苗枯死。稻瘟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温度和湿度,高温(超过30℃)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害发展,但过高的湿度却会加速病菌的蔓延。一旦发现稻瘟病疫病,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首先,准确判断病害类型,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随后,迅速封锁感染区域,防止病情进一步扩散。同时,采用如富士一号等高效、低毒的消毒液进行紧急治疗,持续监测直至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3、稻飞虱

水稻病虫害防治中,针对稻飞虱这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害虫,需采取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技术措施来有效控制其发生与扩散。可以通过实施不同作物的轮作制度,有效干扰稻飞虱的生活周期,减少其繁殖机会。轮作不仅能够改变田间生态环境,降低害虫的适生条件,还能利用作物间的化感作用,抑制稻飞虱的种群数量。在制定轮作计划时,需充分考虑作物间的相互影响及稻飞虱的生物学特性,确保轮作效果的最大化。还可以引入稻飞虱的天敌,如缨小蜂、黑肩绿盲蝽等,通过天敌的自然捕食作用来减少稻飞虱的种群密度。同时还可以使用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这些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较小,且能有效抑制稻飞虱的生长和繁殖。再者,在稻飞虱大量发生、危害严重时,可采用化学农药进行快速控制。选择合适的杀虫剂产品,如吡虫啉、噻虫嗪、毒死蜱等,在关键时期及时开展喷雾作业。在使用化学农药时,需严格遵守使用说明和安全操作规程,避免过量使用或误用药剂,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此外,还可以通过物理防治方法,如使用黄色粘板、黄色粘贴纸等工具来捕捉稻飞虱,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这些工具利用稻飞虱对特定颜色的趋性进行诱集和捕捉,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对环境和人体影响小的优点。但需要注意的是,物理防治方法的效果可能会受到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需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共同使用。

4、二化螟

在水稻的整个生长周期中,二化螟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虫害,其有效防控对于保障水稻产量与品质至关重要。农业防治作为绿色防控的基础,其核心在于通过优化农田生态系统,创造不利于二化螟生存的环境条件。具体而言,强调对田间环境的细致管理,包括彻底清除水稻收获后遗留在田间的秸秆、杂草等残留物,这些不仅是二化螟的潜在栖息地,也是其越冬的重要场所。通过集中焚烧或堆肥化处理这些残留物,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害虫的藏匿空间,还能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回归土壤,促进土壤健康,间接提升水稻的抵抗力。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针对二化螟虫情严重或急需快速控制的区域,应谨慎采用化学防治手段。在药剂选择上,可以优先考虑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等,这些制剂来源于自然,对环境友好,且能有效控制害虫,减少化学污染。同时,还应合理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如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以及复合制剂40%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福戈)等,这些药剂具有强效的杀虫效果,且对水稻的安全性较高。在实施化学防治时,必须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范和安全间隔期,根据田间虫情监测结果,科学确定施药时间、剂量和次数,确保农药使用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水稻种植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工作是确保水稻高产优质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选地整地、选种育苗、科学除草和灌溉、合理施肥、移栽技术、苗期管理等,可以有效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提高其抗逆能力。同时,针对水稻常见的病虫害,如白枯叶病、稻瘟病、稻飞虱、二化螟等,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同时,还应注重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246200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雷池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5.01.015

猜你喜欢

稻飞虱田间管理秧苗
无花果田间管理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农民
西南和长江流域水稻生产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