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效栽培技术阐述与病虫害管理策略的推广研究
2025-01-15荣维岩
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增长对于满足未来粮食需求至关重要。此次研究对我国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对策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了选择抗病品种,科学施肥灌溉,合理轮作等措施,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和抗逆能力。在病虫害治理中,通过建立实时的监测网络,结合生物、化学和物理相结合的方法,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达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小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质量对世界粮食安全及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广泛,产量稳定,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土壤质量下降,病虫害频发等因素的影响加剧,小麦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小麦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治理对策,对提高我国小麦产量、品质,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小麦高效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对策也在不断地革新与完善。但是,目前这些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目前,农户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弱,缺少必要的培训与指导;而新工艺和技术方法的应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增强农户对新技术的认识与运用水平,是促进小麦高效栽培与病虫害治理的基础。
一、小麦高效栽培技术
1、土地整理与土壤改良
①土壤选择与评估
小麦对各种土壤都有适应性,但以土层深厚、肥沃、透气、排水条件好的沙壤土为宜。这样的土壤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保证了小麦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土壤肥力评估的重点是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进行测定,并对有机质和pH值进行检测。采用网格法或随机抽样法,对土样进行采样,并将土样送入试验室,以准确地测定其各项指标。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养分进行分析,确定养分补给的类型和数量。这一流程能够促进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保障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小麦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②整地技术
深耕整地是实现小麦高效栽培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具体实施过程为:首先是合理的深耕时间,通常在上一茬作物收割后进行。其次,要用大型拖拉机或者是犁地机具,犁地深度要在25 cm以上,以保证土壤足够松软。最后,深耕后要及时耙平,使土块破碎、土地平整,为小麦的播种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为了更好地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持水、保持肥力,必须进行土壤松土、耙平。松土作业可采用旋耕法或浅耕法,使表土变得松软减少土壤板结。耙平作业是利用耙地机具,把地面平整,消除沟坎、隆起等现象,从而达到平整、统一的目的,以利于小麦的均匀播种与生长。在小麦栽培上,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培肥地力、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有机肥能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其保水保肥能力,肥料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为小麦提供养分。在实际应用中,要考虑到土壤肥力及小麦品种的特点,一般推荐每亩地施用有机肥2000~3000 kg。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和小麦生长发育需要,合理施用氮肥、磷肥、钾肥,达到营养均衡供给的目的。通过深耕、整地、施入有机肥和化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5~1%,容重减小0.1~0.2 g/cm3,使土壤孔隙率提高5%~10%,使小麦根系发达,根系数量增长20%~30%,增产10%~15%。通过以上结果说明,通过合理的土地整治和土壤改良,可以有效地改善小麦的产量、质量。
2、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①品种选择原则
不同小麦品种对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适应性存在差异。因此,在选育品种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如温度、降水、光照等)和土壤(砂质、壤土、黏土等),选用合适的品种。如在干旱、半干旱区,宜选用抗旱性较好的品种;在寒冷地区种植时,要选用抗寒能力强的品种。随着人们对小麦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选育优良品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选育品种时,应考虑高产、抗病能力。高产品种是保证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保障,而抗性高的品种在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郑麦136、百农4199和众信麦998因其品质优良、产量高、抗病能力强,而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郑麦136在黄淮麦区,如河南等地推广应用,亩产可达到600~700 kg,比普通小麦增产5~10%,是高产优质小麦的理想选择。同时,该品种对条锈病、白粉病等常见病害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小麦的食品安全性。百农4199是一种在我国北方冬麦区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这种小麦不但高产(亩产650 kg),还具有优良的加工性能。另外,该品种还具有很高的抗赤霉病抗性,可减轻病害的危害。众信麦998是一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品种产量可达到700 kg,抗病能力强,是目前种植中的首选品种。
②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主要包括精选与发芽试验、药剂拌种技术以及种子包衣与营养液处理。种子精选是把病粒、秕粒、虫籽等不符合要求的种子剔除,以改善其纯度和出芽率。采用晒种、风选和筛选等方法,可使种子品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发芽测试是检验种子发芽能力的主要方法,一般要求发芽率不低于85%。这一程序能够为掌握种子生存能力及幼苗出土潜能奠定基础。药剂拌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抗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常见的杀虫剂有苯醚甲环唑等,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很好。比如,防治小麦黑粉病的药剂,可以选择6%的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或者3%的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将种子和药剂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加入适量的水,然后进行均匀的拌种,晒干后播种。采用种子包衣技术既可减轻病害,又可增强小麦抗逆能力,提高产量。在种子包衣中加入杀菌剂、农药和微量元素,如戊唑醇·吡虫啉等,能有效地控制病害,提高抗逆能力,提高萌发率。包衣后的种子表面有一层保护膜,能有效地防止细菌和昆虫的侵害。在拌种过程中,加入美地那等营养物质,以调整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促进种子发芽。
3、播种管理
①播种时间
由于地区、气候等因素,小麦播种时期各不相同,因此,选择合适的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河北和山西等北方地区,因其低温、生育期延长,播种期普遍偏迟。黄淮海平原中北部麦区,10月上旬~10月15日播种。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北方地区,则有可能在10月下旬或11月初开始播种。这几个时期的选择,保证了小麦在入冬之前有充足的生长期,使其能够顺利地培育出健壮的幼苗,并能安全地度过冬天。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等黄淮海南部麦区比中北部麦区迟,适宜播期在10月15日~25日之间。在此期间,温度适宜,土壤墒情较好,利于小麦的出芽与分蘖。在四川和重庆等西南地区,由于受暖湿的影响,播种的适宜播期在10月25日~11月5日之间,最晚不能超过11月15日。在此期间播种的小麦,可充分利用秋暖的气候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在甘肃和新疆等西北地区,因气候干燥,播种时机要视降雨状况及土壤湿度而定。一般来看,甘肃地区从西到东逐步播种,新疆、陕西则以10月上旬播种为主。
②播种量与播种方式
小麦的种植面积要根据当地的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品种和种植目的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每亩的播种量应为10~15 kg。在此范围内,可保证小麦群体结构合理,光能利用率高。播种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我国小麦生产中普遍采用条播与撒播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条播具有排种均匀、行高、通风透气、方便田间管理及机械化等优点。主要工作是对播种机的推进速度及播种量进行控制,保证种子在土中的分布均匀,并维持合适的播种深度为一般3~5 cm。条播是一种适合大面积推广的耕作方法,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及耕地利用率。撒播具有省工省时、作业方便等优势,但其存在播量不易准确控制、易导致籽粒分配不均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小麦的生长及产量。操作过程中要把种子尽可能均匀地洒在地面上,再轻轻耙一遍,让种子和泥土完全接触。撒播适合在小范围内进行,也可以在特定的区域进行播种。
③播种深度与覆土
适宜的播种深度对小麦的出苗和生长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深度以3~5 cm为宜。播种深度太浅,易造成种子直接接触表土,干旱、大风等不利条件,影响出苗率;深度太深,很难出苗,容易出现弱苗、黄苗,严重的甚至不能出苗。在播种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将种子均匀地分布在土壤中,以保证小麦的出苗整齐,生长均衡。这一点可以通过调节播种量、播种速度等参数达到。同时,播后要及时覆土,以保证种子能完全被土覆盖。在覆盖时,要保证覆盖的土层厚薄均匀,不能太厚或太薄。
二、肥料管理与水分调控
1、肥料管理
底肥施用方面,每亩施腐熟农家肥3~5m3,或市售有机肥150~300 kg,达到改良地力的目的。为满足小麦生长发育前期对肥料的需求,应与复合肥一起施,一般每亩施51%的复合肥100~120kg。复合肥应以氮肥、磷肥为主,钾肥为辅,既能保证作物的生长发育,又能保证营养均衡。拔节孕穗期是氮肥需求量的高峰期,为了提高产量,一般每亩追施尿素30~40kg。磷、钾的追施量要结合土壤化验结果及小麦生长发育情况灵活调节。适当追施磷肥(DAP)、钾肥(KCl、硫酸钾)对提高小麦抗逆能力、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以“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粒肥”为原则,保证小麦各生育时期的营养需求。在小麦生长后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能快速补充营养物质,增强光合效率,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可在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授粉前和灌浆期,对小麦进行叶面喷施。通常使用99%的磷酸二氢钾50~100 g,加水20 kg进行均匀喷洒。为增加对化肥的吸收和利用,叶面喷施要选择无风的晴天。
2、水分调控
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和当地气候条件来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灌溉要实现“水调肥、水调气、水调温”,保证小麦各生长期的正常供水。入冬前对小麦进行一次冬灌,可以有效地防止低温冷害的发生。在春麦拔节孕穗期进行一次返青水灌溉,可使小麦提早返青,加快长势。拔节孕穗期是小麦需水的关键时期,浇一遍拔节水,有助于提高成穗率。在小麦灌浆期,要进行一次灌浆,以提高籽粒充实度,提高粒重及产量。推广应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能有效地提高用水效率。滴灌技术可将土壤中的水分直接传输至靠近根系的部位,降低土壤的蒸发与渗漏;喷灌技术具有喷雾均匀、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可以随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调节。通过对灌水时机、灌水次数的精细调控,并与土壤湿度实时监控相结合,可达到精准灌溉、减少水资源浪费的目的。同时,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将肥料溶解在水中一起灌溉,不仅可以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减少灌水次数,节约用水。
另外,加强田间管理,构筑良好的群体结构是实现高产(400 kg/亩)的关键。对于高产小麦,需要准确地掌握各个生长时期的关键参数,具体来说:在播种前期,保证每亩基本苗数量保持在8~12万,为实现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越冬期,要注意群体密度,要保证每亩在55~60万株左右,这个时候,主要茎秆龄在6~7片左右,单株分蘖(包括主茎)5~8个,大分蘖(包括主茎)4~6个,大约是预期穗的1.2~1.5倍,确保有充足的分蘖成穗潜能。春季栽培时,为防止过分拥挤而影响生产,将种群密度控制在每亩65~75万株左右,最多80万株。在这种情况下,每亩穗数要保持37~40万穗,保证穗大粒丰。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如果群体指数均达不到以上要求,则需对其进行水肥管理;对于已经达标或超达标的,要通过深松等技术手段进行调控,使其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三、病虫害管理策略
培育抗赤霉病、纹枯病等抗性品种,利用品种抗性,增强小麦的综合抗病性,降低发病概率。采用轮作、间套作等措施,可破坏害虫的生长条件,降低病虫害的累积。要按照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肥料施用,防止因肥料过量造成病虫害的发生。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灌水,使土壤水分保持在合适的水平,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采用土壤深翻和秸秆还田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增强小麦抗逆能力。
通过遥感、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出有害生物预警,引导农户进行科学防治,防止大面积发生。采用天敌(七星瓢虫、蚜茧蜂等)和生防剂(如生物杀虫剂)相结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如有需要,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在防治过程中,要根据害虫的种类、病情轻重,及时施用药剂,以推迟害虫对药剂的抗性。在小麦赤霉病、纹枯病、锈病、白粉病等方面,可以选择戊唑醇、三唑酮等农药防治。利用物理手段,如利用光、热、辐射以及杀虫灯进行诱杀等。物理方法对环境友好,但应结合具体条件选用合适的物理防治措施。
研究表明,小麦高效栽培技术与病虫害管理策略,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通过选择抗病品种,优化施肥灌溉,合理轮作,使其增产潜力和抗病性得到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物、化学和物理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小麦害虫的精确防控,降低化学农药用量,确保小麦生产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作者单位:275215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杨店镇人民政府)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5.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