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科学合理种植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策略的应用研究

2025-01-15仲利丽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1期
关键词:赤城县疮痂种薯

马铃薯多用作蔬菜,适用于全国栽培。马铃薯生产潜能较大,对于种植条件要求不高,能够保证国内粮食生产秩序。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响应国内“马铃薯主粮化”的农业调整战略,设定多个地区作为马铃薯的种植点,以此提高主食产品的农业生产力,切实增加产品类型,顺应市场对于马铃薯的饮食需求。2024年,赤城县于6月、8月分别举办了马铃薯种植会议,尝试从高产种植、田间作物健康管理各方面入手,积极消除病害虫害带来的种植威胁,切实提高马铃薯的生产量。

一、选地

确定马铃薯种植区时,应首选土质疏松、排水通风便捷的地段。选地应关注前茬作物类型,与马铃薯轮作生产的作物有:谷子、玉米等。不应选择番茄、甜菜等前茬田块。选地应避免是豆茬地,此类土地内含有豆茬根瘤,能够与马铃薯相互作用产生镰刀菌,致使植株根部受损,无法保证营养吸收,有碍于植株正常生长,严重时出现马铃薯植株死亡问题。

二、整地

马铃薯种植区域的土地耕层较深,生产量增幅较大。耕层最底部与地面相距30至35cm。马铃薯植株的根系不长,根系生命力较弱,须根在地层的穿透力不强。为此,采取深松耕作区域土地的措施,有助于促进根系生长。

三、选种

1、种子对比分析

赤城县在种植马铃薯时,开展了多项选种对比分析活动,以期从中选出最佳的马铃薯种子。如表1所示,赤城县春秋播种后,各类马铃薯品种的生长情况。

各项对比中,V7品种在春秋播种后,产量、商用薯率均处于最高数据,春播产量达到4213kg/667m2。从高产角度出发,选择V7品种春播。

2、V7品种特点

①品种特点。马铃薯V7品种的果实为长卵圆形,外表为黄色,果实是黄肉,外皮光滑,茎块芽眼不深,整体芽眼数量不多,黄肉干物质占比达到17%,果实淀粉含量至少为11%。植株直立、枝叶较多,植株高度至少为60cm、最高为80cm。植株叶片不大、呈浅绿色,单株生产力为4至6个薯块。

②生长特点。V7品种的全部生长周期为95d,生长完成时的产量最多,是一种晚熟作物。植株长势不强,尤其在薯块膨大后期之前,生长速度较慢。到达膨大后期,薯块长速激增。可采取晚收措施,能够获取高产果实。

③病虫害特点。V7品种相比其他品种的抗虫害能力略强,在生长期间需要防控黑点病问题,尤其在结薯、膨大的生长阶段,黑点病害发生速度较快。病害发展较重时,会出现“上茎部”发黑情况,致使新枝失去生命力。

3、种薯处理

在播种前20d取出种子,催芽温度至少为12℃,且控制在15℃以内。在芽长达到1cm时,芽整体较短、芽径较大,主要为紫色,可开展切块处理。切块使用刀具需给予消毒处理,常备至少2把切刀,每次切块完成,均需给予消毒处理。切块种,从种薯竖向切入,再改刀横切,每个芽块质量至少为30g,芽块最大质量为50g。切块完成进入播种流程。

4、拌种

①干拌。种薯的拌种药剂有:甲托、中生霉素、滑石粉。每1000kg种薯用药量分别为:800至1000g、120g、3kg。在干拌中,将三种药剂与种薯混合拌匀。

②湿拌。种薯的湿拌处理时,主要是锐根士、噻霉酮,加水混合。每1000kg种薯加水量在3kg至4kg之间。噻霉酮用量是加水量的5%。锐根士用量是加水量的1%。湿拌种薯块后,晾干20min,再拌滑石粉。

③拌种效果对比。干拌处理的用工量较少、所需成本较小。湿拌后的种薯块抗病能力更强,所需成本较高。露芽种薯应采取干拌处理。拌种期间,尽量减少微生物菌剂的用量,选择黑痣病防控较好的药剂。

四、马铃薯种植

V7品种可采取晚播方式,在地下10cm深温度达到10℃,并且保持3d以上时,方可播种。每亩土地种植V7的种薯量约为200kg。马铃薯种植区域的土壤pH值应处于5.5至7.5之间。赤城县种植地段的土壤,主要成分为砂质栗钙土,具有较强的透气性,土层保温效果较好。马铃薯种植期间,选择环境温度在10℃时,播种时间从4月20日开始,截止播种时间为5月10日。马铃薯种植垄的间隔为90cm,各个植株间隔20cm,每667m2田间植株量在3500株至3800株之间。

五、水肥管理

土层中有机质含量不多,极易发生水肥不足情况。种植期间需要补充水肥,采取少量多次的水肥添加形式,有助于增加产量。在马铃薯栽种期间,应增加钾肥的施用量。可适量补充有机肥,以此增强肥料养分的均衡性,有效优化土层结构。多数情况下,单位667m2耕作区域内,各类肥料用量见表2。

在马铃薯植株长出叶片数量在4片至5片时,补充硫酸钾、尿素两种肥料。V7品种施肥不可使用纯钾肥。在种植前期利用平衡水溶肥料。结薯完成后,应保持水肥添加的充足性,此时如果加水量、补肥量不足,将会严重降低马铃薯产量。可采取滴灌技术,补充镁肥、叶片肥料,确保锰、锌各类养分施加到位。

六、田间管理

1、保墒

播种完成14d需要确定拖地处理的具体操作时间。如果拖地时间较早,极易出现田间冻害。如果拖地时间较晚,将会带出幼芽,增大灭草难度。多数情况下,选择芽长至少1cm且最高位3cm时,开展拖地灭草保墒活动。

2、中耕

在马铃薯田间出苗量约为一半时,田间苗高大约为5cm,开展首次中耕处理。在苗高再次生长10cm后,开展第2次中耕。每次中耕均需培土5cm,以此扩展垄台,加强杂草处理。两次中耕时间较为关键,不可过晚中耕,防止出现伤根问题。

3、保湿

查看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情况,再检查根系情况。中耕时期的马铃薯匍匐茎逐步变大,长成薯块。此时可利用滴灌技术,从低压管线、毛管等位置加水,以此有效控制植株根系的补水量,土层湿度的控制目标为70%。

4、除草

V7品种生长期间,茎秆较小,在封垄处理后,极易出现倒伏问题,杂草形成的生长威胁较大。马铃薯生长全周期内,需使用2次除草剂。首次在中耕培土期间,第2次选择在出苗阶段。

①首次除草使用田普型药剂,能够有效打破杂草生长条件。田普药剂使用后,会在地表产生药土层,厚度在2cm至3cm之间,能够消除尖叶、马齿苋等多种杂草。除草剂使用后,不会伤及马铃薯根系。田普药剂的有效性在1.5个月至2个月之间。该种除草剂在强降水、强光条件下,仍能保持较好的药效。在用药期间,应保持药土层完好。如果田间温度较低,植株出现药害问题,选择促根剂,确保解毒效果。用药后1周见效。

②在马铃薯苗期使用的除草剂为“富薯”,每667m2用药70ml。如果田间中尖叶杂草数量较大,需要配合使用“烯草酮”。防止出现田间药害,应在除草剂中添加碧护3g。除草剂使用后1周内,不可添加“有机磷杀虫剂”,以规避药害问题。喷药期间,应采取遮挡措施,防止药物洒在作物上。马铃薯植株长至10cm后,不可再用除草剂。在田间风速不低于4m/s时,不可施加除草剂。在田间环境湿度高于65%时,有助于保持除草剂功能。

七、病虫害防治

1、马铃薯田间的病虫害分析

2023年起,马铃薯田区内的虫害问题防控效果较好,赤城县病害问题主要为“早疫”、“疮痂”等,且病害危害性较大,是造成马铃薯产量变少的主要原因。马铃薯种植期间,各类病害形成的原因较多,具体如下:其一,马铃薯种植区内,夏季温度较高、降水量较大,适宜各类病虫害问题的形成,由此加大了田间管理的困难;其二,土地管理不全面,多年连作生产形式,会增大土传病害的风险;其三,病虫害防治期间,药剂选用不当,致使田间病虫害形成抗药性。

①早疫病的发生与危害。在茄链格孢菌作用下形成的病害问题,称为“早疫病”,对于马铃薯产量的威胁较大。该种病原菌会采取菌丝、分生孢子等样式,分布在土层中,跨越冬季。在初春时期,该种病原菌主要利用分生孢子,与雨水相混,落在下部叶片位置,对于马铃薯植株进行病菌侵染。如果该病原菌的入侵程度变大,会透过植物叶片,从叶片表层、气孔、植株伤口等多个位置侵入。在马铃薯进入出苗期后的2周至4周内,叶片表面病症较为明显。在20℃条件下,早疫病发展较快。处于病害的叶片,会形成较多的分生孢子,在风吹作用下传播病菌,致使四周叶片、叶茎受到病菌侵染。病害较重的叶子,会失去生命活力,以接种源形式埋入土层内。早疫病叶面受到病菌侵染后,初期为深褐色,后期转变为黑色。该病在植株出苗后先侵染下层叶片,最早侵染为深棕色点状病点。在早疫病逐渐发展后,侵染区域逐渐扩大,叶片病害问题逐步严重,最终整个叶片处于病态。在侵染块茎后,会引起块茎变质,无法继续生长。

②疮痂病的发展与危害。由链霉菌侵染形成的疮痂病,主要是利用土壤传播病菌。该病菌能够在种薯、土层内跨越冬季,在薯块成长阶段,经由皮孔、伤口等位置,侵入薯块。在多年连作生产的田区内,土壤非酸性,会提高马铃薯疮痂病的形成概率。赤城县在种植马铃薯时,所选田区的土壤多为碱性,在多年连作生产方案下,增大了疮痂病的形成概率,间接减少了马铃薯果实的生产量。

2、农业防治

选择脱毒种薯是农业防治病害的主要措施。受毒种薯植株受到早疫病侵染的概率更高。在马铃薯植株田间管理期间,应保证养分均衡,以此获取较多的产量。合理的水肥方案,能够增强植株抗病效果,有助于降低早疫病的危害。

在土壤湿度较高、温度炎热的情况下,会提高疮痂病的形成概率。在该病防控中,可改变土壤酸碱值,利用酸性土层环境,打破疮痂病的生长环境,以此弱化疮痂病形成的作物问题。配合有效的轮作方案,以此减少病原菌的总数,有效降低疮痂病的形成。在实践中,选在马铃薯膨大阶段,增加灌溉用水量,改变土层含水比例,能够有效控制疮痂病。

3、化学防治

在防控早疫病期间,可使用杀菌剂去除病菌。内吸性杀菌剂类型较多,具体包括咪酰胺、戊唑醇等。使用嘧菌酯药剂防控,药剂浓度取25%,持续喷药2d。此方案使用后,早疫病的防治率能够达到81.23%至84.16%。配合使用氰氨化钙,能够有效控制早疫病菌在土层内的形成量。

采取喷播种沟的形式,同步消毒处理土层、薯块,能够弱化疮痂病的危害。实践中,利用各类杀菌剂,取200倍药剂浓度,防治疮痂病的成功率将近90%。利用2,4-D溶液,药剂浓度取6.25mg/L,防治效果较好。

4、生物防治

借助微生物开展早疫病防控工作,是保证防控效果的关键措施。田间实践中,主要利用拮抗微生物,早疫病抑制率将近80%。使用有益微生物,有效控制疮痂病病菌的发展,抑制成功率达到90%,马铃薯生产量增幅至少为25%,防控疮痂病效果较好。

5、虫害防控

虫害防治方案见表3。

八、收获

1、确定收获时间

在收获马铃薯时,要判断果实成熟度。当马铃薯植株各处的茎叶主要为黄色,块茎的膨大速度为零,且匍匐茎、块茎相对分隔,表示马铃薯已经成熟,是采摘的最佳时间点。多数马铃薯的生长周期介于90d至120d。V7品种的生长周期较短,需要93至96d。

在确定采摘时间时,需要思考市场需求因素。如果马铃薯市价较高,较早进入市场能够取得更多的收益。可在马铃薯成熟之前1周,开展收获处理,以此减少提早采摘形成的产量干扰。如果马铃薯市价较低,可适当采取晚摘形式。在环境温度低于7℃时,应完成全部的马铃薯采摘活动。在环境温度小于5℃时,确保马铃薯入库,防止出现果实冷害问题,确保果实贮藏质量。

2、收获准备

河北省赤城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要准备收获机械。依照田间地势、种植量等多个因素,合理选择收获设备。如果田间地势较为平缓,运用大型收割机,以此高效采摘,1小时能够采摘2000m2至3300m2田区的马铃薯。如果田块分布零散,选择小型收割机,确保操作方便。在采摘前期,查看设备性能,主要检查刀片切割效果、传动装置运行效率等。对于机械采摘不到的田区,应由人工完成。需准备铲子、耙子等多种工具,有效挖掘块茎,快速清除土壤,保证植株收割质量。在马铃薯采摘前1周,要清理田间杂物,提高马铃薯采收质量。对于田间积水问题,要迅速给予排水处理,保持田间土层状态,更好地运行收割设备。

3、收获方法

机械收割是依照马铃薯种植区,逐行缓速前进。收割机的挖掘设施,能够挖出马铃薯与种植土,再做分离处理,分离完成后存储果实。在具体操作收割机期间,应有效控制设备的行进速度。如果行速较快,将会出现果实损伤、采摘不全等问题。

人工采摘马铃薯的挖掘法,是利用铲子在垄单侧切入,仔细翻开土层,逐一挖出马铃薯块茎。在人工挖掘中,可关注挖掘深度,防止块茎受损。多数情况下,挖薯深度为20至30cm。V7品种的栽种深度为30cm,挖掘深度需要增加10cm至15cm,确保果实完整。如果土质疏松,马铃薯种植深度不大、块茎较小,可采取拔薯采收法,大力拔出果实。此种人工采摘方式,会出现匍匐茎断开的情况。致使部分小薯残留在土内。拔薯后需要全面查看土层,确保采摘完全。

4、摘后处理

采摘后要在田间晾晒果实2至4h,以此控制马铃薯表层的含水率,降低存储病害率。如表4所示,采摘后果实分级方法。

综上所述,赤城县对比多个马铃薯品种后,最终确定V7品种产量最高。出于高产马铃薯需求,使用V7品种进行春播,配合水肥、田间管理等技术,有效防控病害、虫害、杂草等各类问题。种植产量较高,超出预期10%,特级果占65%,一级果占20%,二级果占10%,普通果5%。

(作者单位:075500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农业农村局)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5.01.009

猜你喜欢

赤城县疮痂种薯
河北赤城县马道口钼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不同药剂配方对马铃薯疮痂病的影响
我国学者揭示马铃薯疮痂病发病新机制
赤城县黄土梁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葛会波到赤城县蹲点调研时指出 坚定信心 埋头苦干 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赤城县政协视察重点工程项目
美国欲选育抗疮痂病的核桃新品种
脱毒马铃薯微型种薯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