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创新及田间科学管理举措应用

2025-01-15商建超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1期
关键词:双行山东地区高产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玉米种植历史的农耕大国,作为我国现阶段广泛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实现玉米的高产栽培可以进一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但想要实现玉米的稳定高产,就要从根本上完善玉米栽培技术,进一步加大高产栽培的应用力度。山东地区由于优异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其成为我国玉米种植的重要省份,其玉米产量涨速较快,能够取得如此良好的玉米种植成就也与该地区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举措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围绕山东地区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进行研究分析,意在通过对玉米种植大省的技术总结,为其他省份和地区提供一些借鉴依据。

一、山东省玉米种植基本概况

玉米除了作为山东省的主要粮食作物,更是山东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由于山东省本身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因此其十分适用于种植玉米作物,山东省的土地种植面积超过83850km2,具有较为广袤的平原地带,并且由于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因此山东省的降水量也相对集中,年平均降水量可以达到500-900mm。但山东省的降水存在季节分布不均匀的特征,这也导致了在山东地区的玉米种植过程中,很可能由于在冬春季节降雨量较少从而导致干旱问题,但由于玉米本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旱性,其并不会对玉米最终产量带来太大影响,而充沛的光照资源条件也满足了玉米种植的基本需要。

二、山东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良种良法配套技术

该栽培技术结合了山东地区的基本情况,通过最大化优质玉米品种的高产潜力,构建起多元化的地区特色性玉米种植模式,尽可能地实现玉米的高质高产。因此采用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进而稳定该地区玉米种植的利用面积,采取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在玉米优势主产区内大范围推行,并由此开展各种进行前的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播种机器的灵活调试,并科学选择优质玉米栽培品种,面对差异化的种植地区坚持实地实种的基本原则,选取具有较强稳定性能和抗逆能力、利用效率较高的玉米优质品种。此处以山东省部分种植品种为例,如果在春季玉米种植阶段,种植时需选用晚熟品种,进而实现生长期的延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抵抗粗缩病的出现;如果是夏季的玉米种植环节,则选用新锐76、京农科736、立原296等一系列具有积温高、耐力值、产量稳定特征的品种;玉米种植开展的区域在示范田,则选用明科玉77、登海605等品种,这些品种相比较下更适用于机械化收割,可以有效提升玉米抗逆性;如果是青贮玉米种植,则选用饲玉3号、鲁单258等品种,这些玉米品种的适口性较为出色。

与此同时,在种子处理的环节合理运用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有助于确保玉米高质高产,可运用药剂施加方法进行种子处理;也可在病虫害预防中选用噻虫嗪等一系列化学药品进行玉米种子浸泡,以此来抵御玉米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灰飞虱、玉米蚜虫等虫害问题;也可借助精甲霜等药剂避免在后续的玉米成长过程中产生根腐病问题。利用良法配套技术有效处理过的种子,含水量、单粒纯度等都满足标准而且发芽率95%以上,这也证明了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能够大幅度提升种子的抗逆性和抗虫害能力,为玉米生长的高质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2、双行交错种植技术

在山东地区应用较为广泛的玉米种植方式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分别是大小行平行种植方式和等行等距种植方式,这两种方式虽然在育苗管理和收割阶段相对方便,但却对玉米的种植密度做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玉米种植密度较大很可能会引发玉米个体发育效果较差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现阶段山东地区逐渐采用单垄双行交错密植种植办法,该方法在实践应用中主要被分为以下几个技术环节:

(1)在春季的旋耕深耕种植以后需要采用起垄机来对垄沟垄台进行交替处理,在实践工作中可以借助4行播种机来处理梯形垄沟截面,重点注意在垄与垄之间进行拖拉机匝道的预留,并提前预设两个方向的种植线,这一环节完成后便可实施交错播种,确保与相邻沟穴保持等腰三角形的分布状态。

(2)种植过程技术周期分为2年进行,第1年要在提前规划好的2排种植线上种植玉米,第2年则要将玉米交错的中间位置提前预留出来,并重点在抚育环节进行施肥除草,要重点注意开展根岔留茬,最后要针对性处理前1年预留下的根茬,并在第2年选择采用免耕播种的方式进行,并随之开展粉碎覆盖作业,在此过程中借助均匀垄行限行更换,在相隔1年的同一行进行交替栽种,充分结合土壤的实际情况来预留50%以上的秸秆还田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大幅度提升土壤的蓄水能力。

为了在实践中得出双行交错种植技术在山东地区的适宜性,以及对玉米种植收获产量带来的影响,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选择2块试验田展开实验。在此处选择应用的玉米品种为正单958,试验田的环境数据为年平均气温14.8℃,平均降水量685mm,并分别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双行交错种植模式,对照组为等行等距种植模式。在种植过程中对玉米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记录并重点研究一系列关键指标。

双行交错种植技术在山东地区玉米种植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从干物质积累速度来看,虽然播种后30天略低于传统种植方法,但自播种后40天起,其积累速度迅速提升并持续领先,最终在播种后85天达到最高水平,由此可见,此方式能有效促进玉米生长后期的物质积累。双行交错种植技术通过优化植株间的空间布局,改善了光照和通风条件,从而促进了玉米植株的生长和干物质的快速积累,并且这种优势在生长后期尤为明显,为玉米高产奠定了基础,并且双行交错种植技术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内保持较高的光合效率,尤其在下午时段优势更为明显,有利于光合产物的持续积累。双行交错种植技术在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由于该种植方式优化了植株间的竞争关系,减少了养分和光照的浪费,使得每株玉米都能获得更充足的生长资源,从而实现了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与此同时,双行交错种植技术在玉米性状,如穗行数、穗粒重、穗粒数和总产量等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种植方法,进一步证实了其在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方面的有效性。此外,考虑到双行交错种植技术在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方面的显著优势,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更高的产量意味着更多的销售收入,而更好的品质则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因此,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双行交错种植技术是山东地区玉米种植的一种适宜选择。

3、合理密植技术

只有保证了完全充沛的养分补给,才能为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带来良好的生长条件,实现玉米植株的稳定高产。这意味着在抚育管理阶段,有关种植人员应科学调整密植技术,尽可能避免由于玉米通风不畅、缺乏光照所引发的根腐病问题,有效抵御虫害的暴发风险。此处选择以山东某处地区的试验田为例,2块试验田的距离较近,在环境条件上基本一致,这2块试验田经过测试发现其土壤pH值均为7.05,并且每平方米试验田内还有速效磷5.58mg/kg,以及1.14%的全氮。此处进行的种植收割均在5月末进行播种,10月份进行收割,在生产环节围绕果穗生长情况、叶面积指数等进行针对性分析,方能得到有效的数据,以为之后的合理密植技术运用提供指导,根据山东地区玉米密植情况分析可知:

(1)种植面积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提升,在山东地区,玉米种植密度已经从67500株/hm2增加到82500株/hm2,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呈现上升趋势。这一趋势表明,高密度种植能有效增加玉米叶片的覆盖面积,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养分吸收能力。然而,过高的种植密度在收获期虽然叶面积指数仍保持较高水平,但可能因植株间竞争加剧而导致养分分配不均,影响最终产量。

(2)种植密度对果穗生长的影响

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促进了果穗的干重积累。在75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果穗的干重在吐丝后迅速增长,特别是在前期,包括吐丝后15天的时间内,其增长尤为显著。然而,当种植密度达到82500株/hm2时,虽然前期果穗干重增长快,但后期增长速度略有放缓,这可能是由于高密度下植株间的竞争限制了果穗的进一步发育,尽管如此,高密度种植仍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潜力。

(3)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的影响

①穗长和穗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和穗粗略有下降,这可能是由于高密度下植株间的空间受限所致。

②千粒重和穗粒数。在较高密度下(75000株/hm2和82500株/hm2),千粒重和穗粒数保持稳定或略有增加,表明高密度种植并未严重影响籽粒的质量和数量。

③含水量。高密度种植显著降低了玉米的含水量,这可能与植株间竞争加剧、水分分配不均有关。然而,含水量的降低可能有助于提高玉米的干燥速度和贮藏稳定性。

④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产量显著提升。在825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产量达到最高值15192.64kg/hm2,表明在该地区适度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由上述内容可知,在山东地区进行玉米密植时,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可以显著增加玉米的叶面积指数、果穗干重和总产量。然而,过高的密度也可能导致穗部性状的变化,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实现玉米的高产优质,以此实现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三、玉米田间管理措施

1、杂草管理

杂草清除工作在玉米田间管理中十分关键,因此玉米种植人员需要尽量做到在小草出现便清除干净,避免由于杂草过度生长导致玉米养分被吸收。在一般情况下,玉米的杂草清除工作主要依赖人工方式或农药喷洒等方式进行。人工方式较为传统,且属于一种基础操作并无危害性,在浇灌工作结束以后可以由农户本人以工具拔除或者操作割草设备进行除草,玉米的生长前期阶段势必要进行松土措施,这一过程中也同样需要进行除草管理工作,这个过程要充分结合杂草的具体生长状况来对犁地次数进行把控。但这样的方式会导致工作强度大幅提升,因此这也意味着其只适合应用于小规模的玉米田地;而另外一种农药喷洒除草的方式也较为常见,使用合适比例的除草剂混合喷洒在玉米田地当中,可以有效降低人力,也可减少种植人员的劳动时间,但要注意的是化学除草工作需要尽可能选择低温天气进行,通过这种举措来最大程度避免由于温度过高所导致的药效流失问题,同时也要尽可能避开雨水天气,避免雨水冲掉除草剂。

2、水肥一体化管理

从本质上讲,水肥一体化是一种随着时代科学进步发展从而衍生出的新型技术之一,特别是在农业产业结构变革技术大为推广的今天,水肥一体化可以以压力系统作为入手点进而有效融合传统田间管理模式中的灌溉施肥,借助可溶性液体来最大程度上提升土壤的养分。以水肥相容原理作为基础,进而实现玉米经济作物的定量灌溉,并借助滴头、滴灌等一系列方式,根据农作物不同的需肥特点为基础进行水源和养分补充,通过这种方式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基本需要。

在之前施肥灌溉的实践工作中,一般情况下需要在土壤表层施撒固体肥料,这样的一种田间管理方式由于效果不明显,且营养元素无法真正渗透到土壤内部,导致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肥料的作用性大大降低,特别是如果为了追求效果从而过度施肥,则会导致生态污染问题加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山东地区开始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注重技术系统实现喷灌、滴灌等工作方式,进而最大程度上扩展灌区面积,避免传统模式中由于大水漫灌所引发的水源浪费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借助定量施肥的方式选用固体粉状肥料,充分结合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生长规律选择在玉米生长吸收营养最为旺盛的阶段,如开花期、拔节期等,提高施肥频次和用量。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地使玉米作物吸收完全的养分,进而实现肥料利用率的提升,并且这一举措从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角度而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节约70%的水资源,能够在改善玉米品质,增加玉米产量的同时降低环境破坏。

3、玉米抽穗田间管理

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由拔节期至育穗期的阶段称为抽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玉米处于较高的生长状态下,对于营养物质也有着较高的需求,因此在这一阶段内种植人员需要展开的核心管理工作,包括灌溉、施肥。特别是一旦自然降水量难以满足玉米的生长物质需要,应充分结合玉米的基本情况,利用人工灌溉的方式来满足玉米的种植需求,并在此环节完善追肥工作,按照玉米的生长状况来合理追肥,保证玉米具备足够的产量。

总体来说,山东地区的玉米种植高产技术值得大范围推广,田间管理措施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但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其他地区玉米生长的播种过程中,一旦温度变化较大可能会引发种子冻害问题,导致种子成活率难以保证,因此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本地区实际条件,使玉米获得充分的光照和营养,并营造起良好的通透性、玉米种植环境,提升玉米的抗逆性。

4、玉米花粒期田间管理

玉米花粒期主要指由开花到籽粒成熟的阶段,在这一环节中要重视水分管理、除雄等工作,如果是降雨较多的情况,则在玉米花粒期内可能出现由于农田积水导致根系发育受到消极影响,甚至可能产生倒伏情况,因此要重点进行积水排除,避免影响玉米根系发育;要进行玉米的脱雄处理,以此来减少由于植株所导致的营养物质消耗,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雌穗生长的营养条件;如果在玉米花粒期传粉阶段产生了特殊天气,如高温、降水等,则会导致花粉传播受到影响,这时可以采用人工摇晃等一系列辅助性的传粉形式。

(作者单位:274900山东省巨野县农业农村局)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5.01.008

猜你喜欢

双行山东地区高产
垄畦类型对设施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试析山东地区所出金银饮食器具
考古新发现所见山东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山东地区茶用元宝枫品系的比较与筛选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周铁衡
种蒜达人:亩产轻松超过2000千克
玉米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栽培技术要点
CAMS-LNWS雷电临近预警系统在山东地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