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玉米种植方法促进玉米增产增收的技术措施研究

2025-01-15李小军杨军刘军马爱玲郭云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1期
关键词:病虫害玉米生长

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水平直接关乎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效益。当前,玉米种植普遍面临技术落后、经营粗放、病虫害多发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些因素制约了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因此,研究并普及先进的玉米种植技术,以期在保障产量的同时,实现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在玉米种植的广泛实践中,一系列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玉米产量的增加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障碍。主要的困难来源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如对种植密度的掌控不足,导致种植过密或过稀的现象时常发生。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干扰玉米植株间的通风和光照,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运行,从而限制了玉米的生长潜力;相反,过低的种植密度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不足。因此,实施科学的种植密度管理,根据土壤肥力、气候等具体条件进行调整,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核心策略。其次,施肥和灌溉的不当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现象是过度依赖化肥,农民普遍认为大量施用化肥能刺激玉米的生长。然而,过度施用肥料导致资源浪费,扰乱土壤的营养平衡,从而影响土壤质量。同时,过度的灌溉会催化水资源的短缺状况,甚至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盐碱化的问题。另外,玉米生产目前正遭遇着病虫害管理技术滞后的难题。许多农民倾向于过度依赖化学农药来解决病虫问题,虽然这种措施可能在短期内产生控制效果,但长期过度使用会促进害虫抗药性的增长,降低防治效果。同时,农药残留影响农产品的质量。最后,玉米的收获和储存技术的不足也造成了显著的产量损失。在玉米成熟期,由于缺乏先进的收割设备和技术,可能导致玉米的成熟度不一致,影响其品质和产量。在储存过程中,由于储存条件的不适宜,如温度、湿度控制不当,玉米容易发生霉变和虫害,进而导致大量粮食的损失。

二、规范玉米种植方法促进玉米增产增收的技术措施

1、选择优质玉米种子

在农业生产体系中,种子占据着核心地位,其品质直接影响玉米的生长性能和最终的收获量。因此,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核心任务是选取具有高度适应性和潜力的玉米种子。首要的评估标准是种子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程度。每一种玉米品种都有其特定的生态适应范围,包括对温度、降雨、光照等气候因素的依赖。例如,某些品种可能适宜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中茁壮生长,而其他品种可能在干燥或寒冷的环境中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因此,农民应基于其地理位置的气候特性,选择在当地表现出色的玉米品种。其次,种子的抗逆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面对病虫害、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条件时,具有优良抗逆性的种子能保持其生长的稳定性,从而减少产量的可能损失。例如,有些种子可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增强了抵抗特定疾病的能力,或者提高了对干燥环境的耐受性。这样的种子在面对变化无常的农田条件时,能更有效地确保产量的持续稳定。种子的萌发率和健康状态同样是决定播种效果的重要元素。高萌发率确保种子在播种后能快速且一致地破土而出,形成有序的幼苗群体,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土壤和光能资源,提升光合作用的效能。健康的种子则可保证幼苗的生长活力,降低因病虫害或营养不足导致的弱苗、死苗情况。为确保种子质量,农民应选择合法的种子销售机构,并详尽检查种子的生产日期、品种特性说明以及发芽率检定证书。如有必要,可征求农业技术部门的意见或进行实地的种子质量检验。同时,种子的储存环境必须适宜,以防止潮湿、高温及长时间储存对种子质量造成的影响。

2、合理密植与种植结构优化

玉米种植的密度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了单位土地的光能利用率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进而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产生显著影响。适当的玉米种植密度有助于优化植株对土壤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光合作用的效能,从而实现增产的目标。然而,过度密集的种植会导致植物间竞争加剧,可能影响单株玉米的正常发育,出现穗小粒少、植株瘦弱的状况。因此,农民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全面考量各种因素,包括玉米品种的生长特性、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灌溉条件等,以确立最佳的种植密度。例如,对于生长速度快、养分需求高的大粒型品种,应采取稀疏种植的策略,确保每株玉米都能获得充足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相反,对于生长速度较慢、适应性更广的小粒型品种,适当的密植方式是合理的,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的生产潜力。另外,可运用诸如带状配置、间作套种等先进的农业技术,以改善种植结构,实现作物间的互惠效应,提升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收益。例如,玉米与豆科作物,如大豆、绿豆等进行间作,既能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特性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确保豆科作物的矮小植株不会过度阻挡玉米,确保玉米得到充足的光照,进而实现玉米和豆科作物的双重增产目标。

3、地膜覆盖技术

现代玉米种植中,地膜覆盖技术被广泛采纳,其核心目的是优化土壤温度和湿度控制,以及有效应对杂草问题,以创造一个有利于玉米健康生长和优化生长条件的环境。该技术能提升土壤温度,特别是在早春种植时,可促进玉米的提前萌发和生长,确保其在最佳的气候条件下迅速发育,进而提升整体的产量潜力。同时,土壤覆盖地膜能有效维持土壤湿度的稳定,减少水分蒸发现象,特别是在干旱地带,能显著降低灌溉的需求,从而节约水资源。此外,地膜还具有抑制杂草生长的功能,可以减少对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剂的依赖,避免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为了实现地膜覆盖的最大效益,农户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当厚度和颜色的地膜。例如,透明地膜能更有效地吸收并利用太阳光,而黑色地膜在抑制杂草生长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此外,应在播种后立即将地膜铺设于土壤表层,确保其与种子紧密结合,以维持理想的保温和湿度条件。在玉米的生长晚期,任何情况的地膜破损都需及时修复,并在适宜的时机移除,以防止对玉米根系的正常发育和土壤透气性产生不良影响。

4、分期播种策略

分期播种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现代农业种植策略,其核心理念在于根据特定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玉米品种的生长特性,系统性地调整播种时间,以实现播种日期的多元化。该策略的目标是有效缓解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潜在危害,以确保玉米的持续稳定生长和产量。具体操作中,农民将玉米播种时间分散至数月或更长的时间段,以此策略达成目标。在特定时段,某些地区可能会面临持续性降雨,导致土壤过度湿润,对玉米生长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实行分期播种,可以确保玉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避免受到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从而有效降低风险。此外,这种方式还有助于缓解劳动力需求,防止在玉米收获季节出现的人力需求高峰带来的压力。通过分期播种,玉米的成熟时间得以错开,使得农民能够更有效地安排劳动力,避免短时间内过度集中人力,从而缓解农忙时期的管理压力。此策略的实施成效,关键在于对当地气候条件的深入认知及对玉米生长周期的精确控制。农民需依据历史气候资料预测潜在的灾害,同时需熟知不同玉米品种的生长特性,以确定最佳播种时间。因此,分期播种不仅是技术策略,更是体现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农业管理智慧。

5、科学施肥与灌溉管理方法

在现代农业操作中,科学的肥料应用和灌溉控制是提高玉米生产力、优化资源使用效率以及维护土壤生态健康的核心策略。首要考虑的方法是广泛采用有机肥料,如农肥和绿肥,这些肥料富含有机物质,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其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此外,有机肥料所含的多种微量营养元素对于保持土壤生态平衡、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结合使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可以实现营养元素的均衡供应,避免因过度使用无机肥导致的土壤营养失衡问题。其次,采用精确施肥技术是提升肥料效率的核心策略。通过分析土壤的营养成分,可以准确得知各种营养元素的浓度,再结合玉米的生长模型,能计算出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具体营养需求,以此来合理控制化肥的施用数量和施用时机,防止过度施肥造成的土壤污染和养分损失。此外,采用缓释肥和控释肥能更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无效挥发和径流损失,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在水资源管理的范畴中,采取节水灌溉技术被公认为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高效策略。例如,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方法能显著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灌溉效率,防止因过度灌溉而引发的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盐碱化问题。通过集成土壤湿度监测系统和气象监测设备,可以实时掌握农田土壤的水分状况及天气变化,进而实现精确灌溉。这种方式既能保证玉米的水分需求得到满足,又能有效地节省水资源,同时达到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6、玉米早衰预防方法

在玉米栽培的管理中,防止早衰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早衰问题通常由营养不足、病虫害侵害、水分不足或根系发育问题等引起,其特征表现为植株过早老化、叶片变黄以及光合作用能力减弱。为了有效地避免早衰现象,农户需要执行一系列全面的防控策略。首先,必须定期开展田间巡查,以尽早识别任何病虫害的迹象,然后通过生物控制或化学控制等策略进行及时干预,以避免病虫害扩散导致的作物早期衰竭。其次,均衡使用肥料对于确保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必要的营养极为重要,尤其是磷、钾和微量元素,对玉米的健康生长有促进作用,同时能增强其抵抗早期衰弱的能力。此外,精确的灌溉管理对于维持土壤适当的湿度是不可忽视的,以避免因水分不适当导致的作物生理早衰现象。对于根系发育不良的问题,可以考虑选择根系强壮的作物品种,或者在种植过程中采用深层耕作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进而促进根系的健康发育。在玉米的中后期生长阶段,适时使用生长调节剂,如芸苔素内酯等,能够有效地延缓叶片的老化过程,提高光合作用的效能,以此避免早期衰老现象的发生。采取这些预防措施,能够显著增强玉米的抗逆性,确保其在生长周期中维持良好的生长状况,以实现高产、优质的种植目标。

7、玉米病虫害防治手段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控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农民应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巧妙地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等多维度方法,以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首先,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环保且高效的策略,可借助引入天敌物种,如昆虫控制害虫数量,或者运用微生物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和木霉菌,以生物抑制方式减少病害的发生。其次,物理防治也是有效的防治方法,包括利用害虫的习性设置杀虫灯和黄板进行诱杀,或者通过覆盖地膜、建立遮阳网等物理手段改变农田微环境,抑制病虫害的繁殖。在化学防治方面,应合理且谨慎地使用农药,严格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并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严重程度制定科学的用药计划,以确保农药使用的精确性和效果。同时,必须注意农药的施用时间与方式,防止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使用农药,以免影响其生长和产量。此外,强化田间管理也是提升玉米抗逆性的重要措施,包括合理施肥、科学灌溉、及时除草等,以改善玉米的生长条件,增强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同时,应加强田间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的早期迹象,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和恶化。

8、玉米的收割及储存方法

在玉米种植的最终阶段,收获与储存的管理策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适时的收获对于确保玉米籽粒的充分成熟和优质特性至关重要,而适当的储存方法则能够有效地延长其保质期,减少损耗。首先,农民需精确评估玉米的成熟度,此过程关键在于观察玉米的特定标志,如籽粒的硬度、颜色的转变以及茎叶的干燥程度等。若过早进行收获,可能会导致籽粒未充分发育,进而影响产量和质量。反之,若收获时间过晚,可能会引发籽粒的脱落,造成不必要的产量损失。因此,农民必须持续监测玉米的生长状态,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气候条件,确定最佳的收获时机。在收获作业中,选用适合及合理操作收割机械是重要的步骤。现代收割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作业效率,同时减少对人力的依赖。然而,玉米在收割过程中可能会遭受损伤,如籽粒破损或茎秆受伤,这突显了选用适合当地种植条件和玉米品种的收割设备的重要性。同时,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循正确的操作程序,以保证收获玉米的质量。收获后的储存阶段不容忽视,储存条件直接影响到玉米的品质和适宜的保存时间。农民应选择干燥、通风且避光的存储设施,并确保存储区域的彻底清洁和消毒。此外,应通过干燥处理降低玉米的水分含量,以延长其保质期。在储存过程中应定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储存问题,如霉变或虫害等。

综上分析,科学的管理策略和精确的操作技术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这涉及从土壤优化、施肥、灌溉、防治早期损耗、病虫害控制到收获与储存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农民进行详尽的规划和严格的执行。特别是在当前资源有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采用可持续的农业作业模式,不仅能够确保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015200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农牧和科技局;2.015200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3.015200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5.01.002

猜你喜欢

病虫害玉米生长
收玉米啦!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碗莲生长记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我的玉米送给你
生长
玉米
《生长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