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及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025-01-13陈晨
摘 要: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河南省粮食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种植面积、粮食产量、粮食加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其次,从基本生产要素、产业发展环境、产品情况和产业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对河南省粮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提出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粮食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河南省的粮食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河南省的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供应以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以及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河南省的粮食产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一、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1.种植面积情况
2023年,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0785.29千公顷,相较于2022年,实现了6.94千公顷的增长。其中,小麦的种植面积达到5686.07千公顷,较2022年增加了3.62千公顷。玉米的种植面积为3864.37千公顷,同比增加了6.85千公顷。在油料作物方面,河南省的种植面积共计1610.25千公顷,较2022年有显著增长,增加了17.80千公顷。此外,河南省的蔬菜种植面积也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达到了1799.40千公顷,较2022年增加了16.90千公顷。
2.粮食产量情况
根据2019—2023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统计数据,粮食产量整体呈增长态势(见图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具体来说,相较于2020年,2021年河南省粮食产量下降至6544.2万吨,同比下降了4.5%,主要原因在于2021年夏季遭受了暴雨灾害。由于暴雨导致的洪水浸泡和作物倒伏,秋季玉米的产量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到了2023年,河南省全省粮食产量为6624.27万吨,相较于2022年减少了165.10万吨,减产幅度为2.4%。在各类粮食作物中,夏粮产量为3550.06万吨,同比下降了6.9%;而秋粮产量为3074.21万吨,实现了3.3%的增产。进一步细分,小麦产量为3549.73万吨,减产幅度为6.9%;玉米产量为2365.70万吨,实现了4.0%的增产。
3.粮食加工情况
当前河南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2785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占据全省粮食加工业总收入的52%。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面制品和粮油制品等领域,而河南省的粮食加工产业则主要涉及食品、饲料和其他工业产品。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粮食加工产业成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众多,营业收入占比高,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粮食深度加工的需求增加,产品应用于多个领域。
4.高标准农田建成情况
在201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其中明确表示,到2022年,全国的目标是建设10亿亩的高标准农田。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如图2所示。
截至2023年底,河南省已经完成了858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占据了全省耕地的76%,在全国排名第二。近年来,河南省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主体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河南按照“六化”标准,目前已经启动了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建设项目,每亩的投资都超过了4000元。
二、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基本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构成了粮食产业成长的根基,是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向前发展的基石。从表1中可以看到,尽管粮食的种植面积在小范围内有所减少,但其总体种植面积仍然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范围内。在2019—2023年这短短的5年里,农村的人口数量从原先的4800万减少到了4300万,这表明劳动力为粮食产业带来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
2.产业发展环境
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其他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帮助,河南省粮食产业的发展环境主要涉及农业的财政支持、经济状况、基本设施和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等多个方面。2019—2023年,我国农业的财政支出增长了6.6倍,这对粮食产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依据2019—2023年的数据统计,河南省在过去五年里,人均生产总值实现了1.3万元的增长,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39万元提升至2.99万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3年,河南省已经建成了2506座水库,为全省的8.53万亩农田提供灌溉。2019—2023年,河南省畜牧业的总产值从2368亿元上升至2942亿元,畜牧业在河南省农村经济中占比不断提高,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壮大,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也会逐步上升。
3.产品情况
河南省作为一个关键的粮食生产中心,其粮食产量连年突破5000万吨的大关。在生产活动中,生产要素的成本如机械的成本以及人工的成本等因素对产业的竞争力产生的影响是不稳定的。在一个地区或企业内,由于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造成了生产要素成本的差异,进而产生了各生产要素间的替代关系。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粮食产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并且近年来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因此河南省在国内具有较好的比较优势。然而,河南省的粮食种植成本持续攀升,从时间序列分析来看,成本对其竞争力产生的影响是不利的。
4.产业发展能力
近年来,河南省在小麦良种选育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与本地资源进行杂交培育新品种。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河南省粮食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河南省抓住了休闲食品发展中的优势,企业也开始注重自身品牌形象的建立,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品牌所带来的影响为整个行业的竞争能力提升注入了新的生机。在食品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同时,消费者对产品品牌忠诚度也不断提高,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得以体现。这些无形的品牌价值为经济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例如,思念、卫龙、三全等知名品牌为粮食种植和加工等行业的进步提供了推动力。
三、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竞争力提升对策
1.延伸粮食产业链与价值链
首先,河南省应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通过提升粮食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延长粮食产业链条。鼓励企业研发和生产高附加值的粮食产品,如营养强化食品、功能性食品等,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同时,加强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政策支持,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帮助,推动加工产业的集聚和升级。其次,推动粮食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衔接,构建一体化的生产、加工、流通体系。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粮食生产与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确保原料的稳定供应。同时,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建设高效的仓储、运输网络,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后,支持粮食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提升竞争力,鼓励粮食企业在特定区域内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政府应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政策,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推动粮食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2.大力推进粮食品牌战略
河南省政府和与粮食有关的企业应当高度关注粮食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品牌的优势增强粮食产业的竞争力,并进一步提升粮食作物在市场上的价值。当前河南省粮食市场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需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予以解决。首先,与粮食有关的企业需要把品牌建设放在优先位置,致力于提高粮食产品的质量,以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市场曝光度。此外,还可以利用官方的直播广告和抖音短视频平台等来宣传粮食产品,从而扩大销售途径,增强消费者对河南省粮食品牌的了解和信赖。河南省应当专注于粮食品牌的发展,努力将省级的杰出粮食品牌塑造为中国的名牌产品,通过整合具备优势的品牌资源,积极推广如“思念”和“三全”等省级优质品牌,建立品牌形象并加强对粮食产品商标和质量安全的管理。
3.提高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首先,河南省应加大对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财政投入,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购买先进的农业机械。其次,根据河南省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推广适合本地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机械、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播种机等先进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其对新型农业机械的操作技能和维护能力。再次,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省的农业机械服务网络。鼓励农机合作社和农业服务公司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机械租赁、操作培训、维修保养等全方位服务。通过共享经济模式,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最后,支持建立农业机械研发中心和试验示范基地,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机械设备,给予重点支持和推广,以提升本地农业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力。
4.完善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质量和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注重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水利设施配套等方面,通过综合措施提升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实施专项工程,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模和质量。其次,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粮食生产的水资源供应。重点建设和完善灌溉系统,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固和维修现有水库、堤坝、渠道等设施,确保其安全和功能完善。通过科学调度和管理,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减少旱涝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最后,推进农田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准管理。建设农业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信息,指导农田科学灌溉和施肥。利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等设备,对农田进行监测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究目前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通过实施这些对策,河南省可以进一步提升粮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如此不仅有利于河南省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也为全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靖卓,田建民,上官彩霞,等.财政支持粮食产业发展政策:基于河南实践的分析与改进[J].农业经济,2024(2):89-91.
[2]张颖,黎世民,路燕,等.河南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基础优势、制约瓶颈与战略构想[J].江苏农业科学,2023(21):254-260.
[3]张同悦,付娜.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天津市粮食产业竞争力研究[J].天津农林科技,2023(4):6-9+14.
[4]上官彩霞,郑国清,张伟,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及政策需求——以粮食主产区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20(4):3-5.
[5]吴永梅,刘群菲,关浩杰.河南省粮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中国粮食经济,2019(5):58-60.
[6]吴静.河南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3(10):38-39.
[7]张益,丁莉,代瑞熙.开放条件下中国如何保障粮食安全[J].农业经济,2022(10):3-5.
[8]张亨明,章皓月,朱庆生.“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2(3):109-119.
[9]杨刚强,肖广宇,王海森.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路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21(8):46-53.
[10]赵霞,陶亚萍,胡迪.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1(5):10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