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5-01-13马梦瑶
摘 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郑州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形象和品牌价值、改善环境质量,从而促进郑州市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概况,阐述了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郑州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依托市场扩大,积极开放招商合作工程;依托技术革新,提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水平;依托产业链条完善、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等,旨在为促进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产销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958.7万辆和949.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了35.8%和37.9%。作为郑州市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郑州市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覆盖商业服务区、交通枢纽、公共停车场、物流工业园区、居住小区、景区以及高速服务区等的约2.5万个公共专用充电设施。中心城区的公用充电设施建设密度已达到每平方公里25个,基本满足了新能源汽车车主的充电需求。
郑州市作为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集聚区,在生产制造及市场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具有发展优势,为郑州发展新能源汽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缺乏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投入要素偏小、产业配套能力偏弱等。目前,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很多发展困境,如何从地方政府视角出发,最大程度地支持并促进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为促进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郑州市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划,包括《“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郑州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及《郑州市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等。
2.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1) 产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随着2024年郑州市汽车制造产业链规模的扩张,其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年完成整车制造84万辆,同比增长63.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2万辆,同比增长3.6倍。这得益于郑州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方面的有序推进,特别是“4+N”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的建设,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郑州市在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广的燃料电池汽车数量达到805辆,累计行驶里程更是达到了1890万公里,这表明了郑州市在氢能技术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应用。与此同时,郑州市已建成25座加氢站,并有15座加氢站正在建设中,这为氢能汽车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郑州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初步形成,构筑了其在整车制造、燃料电池、零部件、加氢装备等领域的产业链优势。
(2) 产业集群效应加快凸显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经济中心和重要交通枢纽,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效应逐渐加速显现。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重要汽车生产基地,汇聚了一系列知名的整车生产企业和专业制造商,形成了庞大的汽车产业链。首先,郑州市聚集了上汽、东风日产、海马汽车、宇通新能源客车等四家整车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积累,同时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现了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其次,郑州市还拥有宇通专用车、森源鸿马、诺优房车、恒天宏达等七家专业制造商。此外,郑州市还拥有超过230家配套零部件企业,涵盖了从动力系统、底盘系统到车身外观等各个方面的配套零部件生产。最后,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到整车制造、销售与服务,郑州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相对完备,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效应逐渐显现,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郑州市航空港区正在加速培育“4+3+3”产业体系,以比亚迪为核心的千亿级别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郑州航空港区、高新区、中牟等地也积极规划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为郑州市及整个河南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新动力。
(3) 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郑州市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近50家技术中心相继建立。在这些中心中,宇通客车等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海马汽车、郑州日产等企业也设立了国家级研发中心,其中汇聚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专业团队,具备了强大的整车开发和新能源产品研发实力。同时,郑州市政府加大了对企业在燃料电池技术和智能网联驾驶技术方面的支持,致力于突破核心技术,以示范应用带动技术创新,抢占产业先机。宇通客车自主研发了系列车联网终端及云控平台,实现了远程控制、车路协同等功能。在自动驾驶领域,该公司掌握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智能决策控制技术、线控车辆平台技术、仿真与系统测试验证技术等关键技术。上汽公司正在加快集成新一代三电系统和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全新电动车的专属架构,以满足未来新造型、新空间、新智能、新客户体验的需求,并为所生产车型同步搭载相关应用软件。
三、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行业龙头企业
尽管郑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首先,缺乏龙头企业影响了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业链完整性和竞争力。龙头企业通常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配套系统,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然而,在缺乏龙头企业的情况下,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配合和协同程度较低,产业链的发展不够完善,影响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其次,缺乏龙头企业也制约了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龙头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和技术积累,能够带动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进步。然而,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水平相对滞后,难以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研发投入要素偏少
2022年,郑州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数量达到5189家,同比增长了25%。同时,技术合同成交额也实现了显著增长,总额达到509亿元,同比增长了66%。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总额达到31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5%,首次超过了国家平均水平,这标志着郑州市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整体而言,郑州市作为中国中部的重要城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其研发投入相较于一些同为中部城市的武汉、合肥等地却显得偏少。相对较少的研发投入使得郑州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相对滞后。武汉、合肥等地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领域投入较大,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而郑州市的研发投入相对不足,限制了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能力,难以与其他城市的企业竞争,也影响了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业链完整性和竞争力。
3.产业配套能力偏弱
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配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偏弱,主要体现在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低上。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零部件供应链相对薄弱。尽管郑州市拥有众多汽车生产企业,但其零部件供应商数量有限,且整体质量和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仍然相对匮乏,导致了汽车制造过程中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程度较高,增加了生产成本和风险。郑州市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仅有100余家,且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远不能满足当地汽车生产企业的配套需求。首先,本地配套率偏低。大部分郑州市的汽车生产企业仍然依赖外省的零部件供应,本地配套率较低,导致了对外依存度高、产业链不够完善。其次,配套产品层次低。由于缺乏高端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支撑,郑州市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无法满足高端汽车生产的需求,影响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再次,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相比于汽车产业发达的地区,郑州市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方面相对较弱,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最后,产业链不完善和大型零部件企业相对偏少也是制约郑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较大的零部件企业,使得郑州市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的闭环,限制了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四、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优化对策
1.依托市场扩大,积极开放招商合作
郑州市可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的对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确保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对待新能源市场主体将一视同仁,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将享有同等的待遇和机会,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各类企业提供稳定可预见的经营环境,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信心和保障。通过多双边合作机制和高层对话机制,致力于促进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行业机构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交流合作,涵盖研发设计、贸易投资、基础设施、技术标准、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推动形成开放、透明、包容的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市场环境,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打造国际合作的新平台,携手共建绿色、可持续的汽车产业生态系统。大力引进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军企业,特别支持全球新能源汽车50 强、央企、主板上市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郑州市设立总部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区域总部、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围绕新能源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策划并引进一批大型项目和企业,创建主业突出、特色明显、集聚度高、示范效应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鼓励航空港区、经开区、中牟县等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积极与国内外优秀汽车企业合作,加强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的沟通对接,针对意向企业开展专题对接和招商活动,以吸引更多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入驻。
2.完善产业链条,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条的完善和持续的研发投入。首先,产业链的完善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能够提供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到整车生产的全方位支持,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配套资源和服务。郑州市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和配套能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包括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汽车电子、充电设施等多个环节。但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郑州市的产业链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需要加大投入,提升配套能力,以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其次,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是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技术升级。郑州市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应当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力度,培育一批技术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提升产业链上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大研发投入还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完善产业链条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壮大,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的机会,包括电池材料、电机制造、充电设施建设等领域。这些企业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善,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3.依托技术革新,提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水平
郑州市正在积极致力于提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水平,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提升竞争力,郑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的完善。首先,郑州市注重推动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动力电池领域,郑州市积极引进核心技术配套企业,加快固态电解质、多元轻金属正极、纳米硅负极、石墨烯负极等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和生产,重点发展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以提升动力电池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郑州市致力于完善动力电池的“绿色设计”标准,推动电池的无害化拆解和资源化回收技术的突破,构建起完整的回收利用体系。其次,郑州市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加快构建完善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和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动力电池领域,郑州市正积极引进核心技术配套企业,加快车载视觉系统、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多域控制器、惯性导航等感知器件的联合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强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等供应商的引进,以推动产业在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智能通信、智能网联安全等关键领域的发展,形成后发优势,与整车企业及其他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此外,郑州市还鼓励企业加强合作,形成产业联盟,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再次,郑州市注重政策扶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研发资金支持等,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同时,政府还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最后,郑州市还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奖励政策等措施,吸引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郭丁然.冲刺“全国新能源第一城”郑州的产业底气几何?[N].河南商报,2023-08-18(A01).
[2]马雁,李金保.郑洛新自创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2021(20):156-158.
[3]周斌,孙肖丹,赵昊骧.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升级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4(1):57-66.
作者简介:马梦瑶(1998— ),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