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力,初心与未来

2025-01-11罗思

铁军 2025年1期
吕一峰(中)一家人

1924年,我的曾祖父吕一峰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社会科学硕士学成归国,他大力宣扬国共合作,呼吁停止军阀内战未果。1926年,他和友人共同创办《四川日报》,后因受到军阀反动势力迫害离开宜宾来到成都。1928年,他与文光甫、黄子谷等人共同创办《成都庸报》和岷江大学,黄子谷任校长,他担任教务长兼教授,学校大部分教职工都是从武汉、上海撤退的国民党左派和尚未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这所大学在两年后被强行查封,包括他在内的诸位创办者被勒令立即出川。辗转几年后,曾祖父于1936年再度创办《金陵日报》,只为在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扩大中共中央的抗战主张,配合中共南京地下党开展工作直至解放。

1949年10月,曾祖父带着多年革命的殷切期待,目睹新中国成立的由衷欢喜,为长孙取名“共和”。罗共和——他就是我的父亲。

1990年,我的父亲突然萌发了一种愿望,从5岁学音乐的他希望创办一所学校。他见证梦想在自己生命中萌芽蓬勃,但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达成。他相信在这片土地上还有许多青年人因为热爱而闪闪发光,可在当时没有几所学校打开这扇窗。他不甘心,自从这个愿望在他内心升起,便一发不可收拾,不过除了他的爱人,我的母亲黄元文,他的周围几乎没有几个人支持他,家人朋友们都疑惑,你现在好好的铁饭碗端着,为什么要去做一件无法评估未来的事?只有他内心清晰地感知到一种责任和愿力,他没有对任何人说,他只是忠于这份心中的相信,这份梦想。

1992年,在簇桥的一个小小的院子里,他们夫妻俩和几十位学生开始了这段奇妙的旅途,没有人想得到30年之后,这个梦想变得巨大而闪耀,它的名字叫作“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川影是个梦,是一个常人不敢做的梦,父亲也走了常人不敢走的路。30年来,一次次在艰苦中奋进,一次次在希冀中看到光芒,总有人在命运转折点伸出援手,从两个造梦家的相信,一代代川影人于此投身,于此联结,成了上万人的相信,创造了一个关于梦想的奇迹。坐在这一百余位川影人和川影的见证者对面,跟随着他们步入川影的每一个过去,一起欢笑、落泪,采访到情深处,全场一片寂静。这不仅仅是一座学校的历史,更是一份份诚挚的心和深厚的爱意。每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对话,都像是从1992年开始的热泪盈眶,川影为什么不只是一所学校?因为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敢拼敢闯,用尽全力,不分彼此,万事愿意。故事很多,都是关于人生,归宿,爱和温暖。因为一句话被鼓励,到成为老师,因为一个决定,十几年几乎没有假期,因为一次鼓舞,参与了学校34万平方米的修建,因为一个凳子,看见民办学校办学的艰辛和坚持,这就是川影。一直在内心说着感谢,感谢川影30年来的守护者、见证者、陪伴者,是你们赋予了岁月信仰、温暖和勇气;感谢参与到口述历史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们,是你们用心付出,才有了今天关于川影的这份情怀深重的回忆。

回望过去,1924年那个意气风发的身影依然挺立,关于信仰的火炬传递了近百年,如今已蔓延山海,此书为证。

2023年2月于成都

附注:

吕一峰,作者曾祖父。抗战时期曾受党委派,打入汪伪政权。长期掩护潘汉年、扬帆、范长江等人在京、沪一带开展抗日工作,并营救被捕的革命同志。

(责任编辑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