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为“教育强国”建设添动力增活力
2025-01-09沈晓敏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部分,对教育评价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评价改革作出重要指示。
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国家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如何抓牢抓好教育评价改革这个“牛鼻子”,切实发挥评价改革的指挥棒作用,是建设教育强国征程中亟待回应的时代命题。
一是以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院、教师、学生评价改革为牵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引领作用,着力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切实提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性、协调性和集成度。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院系考核的主要指标,把人才培养条件保障作为职能部门的第一要务,分类构建完善的质量模型和评价标准。优化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让教师的主要精力不断向立德树人汇聚,破除“轻教学重科研”“重教书轻育人”的顽瘴痼疾。优化学生评价体系,内容上侧重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目标上注重多元发展、卓越成长,破除“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加快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标准,加快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评价改革,破除片面强调论文发表的评价模式。
二是以面向质量与贡献的学科、学术、学者评价改革为牵引,全面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建立健全学科分层分类评价体系,对基础学科实施高强度投入、长周期考核,打破学科、学院壁垒,破解关键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培养新领域、新方向的评价与运行机制。聚焦四个“面向”,探索建立以“创新质量、能力、贡献”为核心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对“目标是否实现”“问题是否解决”等关键问题的评价,加强对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高质量成果的评价。构建教师岗位聘用和职称评审分类评价标准,积极推动“单向度”评价迈向“多向度”评价,坚决破除简单以数量、论文、帽子论英雄,打造“人人尽展其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局面。在人才评价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在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在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社会事件中作出优异贡献的人选,引导教师在破解国家“卡脖子”难题中建功立业。探索建立团队评价体系,重点考核团队对国家战略的贡献与支撑,加强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政策支撑、资源配置紧耦合,推动科研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集聚融合,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
三是以数字化赋能评价改革,全面提升提高教育管理及评价效能,护航高质量发展夯基提质。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立体式综合评估评价体系。通过校园物联感知建立数据中台,推动业务系统融合,同时挖掘网络海量公共信息数据,建立数据采集、治理、分析纵向管理体系,通过采集大量伴随式数据,构建科学的数据模型,深入分析动态连贯数据,深度挖掘数据背后潜藏的价值,推动评估更加全面、客观、精准,辅助学校对发展态势实时感知、监测预警,助推学校各项事业实现动态评估,并科学研判制定决策。
教育评价改革已进入“深入推进”关键时期,必须加快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一流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并以此为牵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教育强国”建设添动力、增活力。
(沈晓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考核与评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