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学活动 促进幼小衔接
2025-01-03范宝琴
〔摘 要〕 本文聚焦于幼小衔接阶段科学活动的有效组织策略,旨在探讨如何依托科学活动促进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通过分析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教育在内容、方法、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组织策略,以提升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及探究能力,并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
〔关键词〕 幼小衔接;科学活动;促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5) 04 113-115
幼小衔接是教育体系中一个关键而复杂的过渡阶段,它不仅要求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做好准备,还要求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能够设计并实施适合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科学活动作为培养儿童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幼小衔接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然而,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实施科学活动,以实现幼小之间的顺利过渡,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幼小衔接阶段科学活动的重要性
在幼小衔接阶段,科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活动,幼儿可以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科学活动还能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其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二、依托科学活动促进幼小衔接
(一)选择和整合活动内容
1.关注幼儿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主题
在组织科学活动时,首要任务是深入了解并尊重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与当前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对自然界的现象、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日常生活的物理原理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选择科学主题时,教师应积极倾听幼儿的声音,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和讨论话题,以此为依据来挑选那些既能激发幼儿兴趣,又能促进其认知能力发展的主题。例如:对于小班幼儿,可以选择“奇妙的色彩世界”作为科学主题,通过颜色混合实验、彩虹制作等活动,让幼儿在玩耍中感知色彩的变化规律;而对于中班或大班幼儿,则可以引入“小小植物学家”的主题,通过种植植物、观察生长过程等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生命成长的奥秘。
2.整合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确保活动在难度和深度上的连贯性
幼小衔接阶段,科学活动的组织需特别注意内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当前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还要前瞻性地思考如何与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相衔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与小学教师的沟通交流,了解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程的大致框架和重点内容,以此为依据调整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内容,确保二者在知识点、探究方法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保持一定的连贯性。例如: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物体沉浮实验,让幼儿初步了解浮力概念;进入小学后,则可以进一步深化这一知识点,通过更复杂的实验设计,让幼儿探究浮力与物体体积、重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助于幼儿巩固已有知识,还能为他们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引入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科学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在科学活动中,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往往能够极大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这类问题应能够引发幼儿的思考,促使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例如,在“水的循环”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天空会下雨?雨水最后都去哪里了?”这个问题既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又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幼儿为了寻找答案,可能会主动观察天气变化、查阅相关书籍或询问成人,甚至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来模拟水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应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等教学方法,使科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游戏化教学方法是将科学知识的传授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可以根据科学主题设计各种趣味游戏,如角色扮演、解谜游戏、竞赛游戏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科学现象,理解科学原理。例如,在“声音的奥秘”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声音接力”游戏,让幼儿通过传递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纸张、木块、塑料瓶)来感受声音的不同,并引导他们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不同材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情境化教学方法则是通过模拟真实或虚构的场景,让幼儿在情境中观察科学现象,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营造出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鼓励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等方式参与活动
在科学活动中,动手操作是幼儿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鼓励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制作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培养他们的记录能力和细致观察的习惯。此外,讨论交流也是科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发表见解,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启迪智慧。
3.引入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幼儿通过自主探究来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和探索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问题导向进行探究。同时,教师还应适时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幼儿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合作学习模式则强调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互助,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科学任务。在合作学习中,幼儿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角色分配等方式来组织合作学习活动,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尊重他人。
(三)创设和优化学习环境
1.创设富有科学氛围的学习环境
为了营造一个充满科学探索氛围的学习环境,幼儿园可以精心布置教室和公共空间,使其成为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乐园。具体而言,可以设立专门的“科学角”,这是一个集展示、实验、探索于一体的区域。在科学角内,可以摆放各种科学模型、实验器材、科普书籍等,让幼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此外,还可以定期更换科学角的主题和内容,以保持其新鲜感和吸引力。同时,展示科学作品也是营造科学氛围的有效手段。幼儿园可以设立一个“科学小达人”展示区,展示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制作的模型、绘制的图画、撰写的观察记录等作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进步,从而更加热爱科学。
2.提供丰富的科学材料和工具
在科学活动中,丰富的材料和工具是支持幼儿探究活动的重要保障。教师应根据科学主题和幼儿的兴趣点,精心挑选和准备各种材料和工具。这些材料和工具应具有安全性、可操作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兴趣偏好的幼儿需求。
3.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空间
为了确保幼儿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自由度,教师需要合理安排科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时间安排上,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需求,设定合理的活动时间长度和频次。一般来说,小班幼儿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活动时间可以相对较短且频繁;而中班和大班幼儿则可以安排更长时间、更复杂的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还应避免在幼儿探究过程中频繁打断或干预,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和探索空间。在空间安排上,教师应确保科学活动区域宽敞明亮、通风良好,并设置合理的活动区域划分和座位安排,以便幼儿能够自由移动、交流和合作。此外,教师还应关注活动区域的卫生和安全状况,确保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不会受到伤害。
(四)促进和加强家园共育
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究能力发展
在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和支持至关重要。教师应积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流幼儿在园内的科学学习表现,了解家长对孩子科学兴趣的观察和期望,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科学兴趣的提高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这种沟通不仅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还能增加家长对科学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微信群、家园联系册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鼓励家长在家庭中继续关注和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
2.鼓励家长参与科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为家园共育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进一步增加家长在科学教育中的参与感,教师可以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到科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来。通过组织家长志愿者活动、亲子科学工作坊等形式,让家长亲身体验科学教育的乐趣和价值,同时了解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与教师共同商讨科学活动的方案和内容,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活动的准备和执行。这样的参与不仅能让家长更加了解幼儿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还能加深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为家园共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给家长提供科学教育资源和指导建议,帮助延续科学教育活动
为了确保幼儿在家庭环境中也能持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积极向家长提供科学教育资源和指导建议。这些资源可以包括科普书籍、科学玩具、实验器材等实物资源,也可以是通过网络平台分享的科学教育视频、课程资料等数字资源。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传授一些科学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如何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现象、如何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如何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这些指导建议有助于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探索科学的奥秘。通过这样的努力,家园之间可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终身科学素养的培养贡献力量。
三、结语
在幼小衔接阶段,科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对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加强家园共育等措施,可以显著提升科学活动的教育效果,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创新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海平.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培养探讨[J].成才之路,2022(30):101-104.
[2]邱冬梅.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培养探究[J].家庭教育研究,2023(8):43-45.
[3]张倩倩.幼小衔接视角下以科学活动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思考与实践[J].教书育人,2024(1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