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养成学生科学素养

2025-01-03李玉娟

小学科学 2025年4期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下,学科教学的导向性更突出,那就是运用一切可行的方法与途径来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科学学科而言,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启蒙与培养、科学探究意识的激发、科学交流能力的强化,以及学科伦理的奠基。支架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线索、提示为支架,让学生经由支架来一步步搭建起更为完善的概念体系,并逐步掌握科学知识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思考,并付诸实践,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养成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科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科学素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5) 04 022-024

教育改革的深化体现在对学生的思维启发与能力培养,学科知识再丰富,仍然需要体现在应用与实践上。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而言,能够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究活动,从兴趣、思维能力、行动上给予学生更好的启发,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就成为科学教学的重点所在。这也意味着需要从教学理念、方法以及模式上来不断地改进与创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以点及面,利用小问题、小支架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经由支架来搭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让学生经由支架来进行探究,从小问题着手,通过一个个知识点的掌握来提升学生的知识转化与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进一步养成。本文首先分析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然后介绍其优势,最后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简单阐述,以供参考。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改革的进程是全面的,需要将以生为本的原则贯穿始终,也需要从理论到模式以及方法上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为此,对于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就从未停止过。支架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更加突出学生主体性、自主性与积极性的教育理念,是一种通过“支架”搭建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技能、理顺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其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都有限的前提下,通过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以一个个的小问题、小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并通过任务的分解来降低难度与强度,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并在小任务的驱动下一步步地探究与深入,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与技能。

“支架”作为其中关键的概念,并没有特指,而是可以利用问题来搭建支架,如一个个有关联性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实例来搭建支架,如生活中一些与科学相关的实例如何被运用以及运用的作用等;还可以利用模型来搭建支架,如将知识分解为链条,搭建成模型,每一个模块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在学习上可以从小模块着手;更可以是概念图,如通过思维导图来分散展开;等等。总体而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支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和方向,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入地进行学习。在进行科学学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从基础知识到高级应用的支架,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过支架的搭建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对于科学这种综合型、应用型特征显著的学科而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质量,就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从教学设计、活动实施等方面不断地强化与创新。支架式教学模式以生为本原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上,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不利局面。因为支架式教学更加突出“分解”概念,即任务的分解、问题的分解,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支架式教学模式优势也十分突出。为了使支架结构完整、趣味性更强,无论是任务支架还是问题支架,都往往会联系生活,根据实际来展开。这些问题不仅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与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所看到的现象息息相关,所以就能够最大化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

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如近距离观察、动手参与、进行实验等,这就让知识突破了理论素材的局限,让一切问题在具体的操作与实践过程中变得更清晰,而学生对于整个变化过程也更加了解,对于在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或是寻求帮助,或是主动寻找解决方法,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交流和合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学生科学素养养成中的应用措施

(一)搭建概念支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体系

要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首先就需要从概念的建立与完善上着手。科学知识丰富多彩,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点十分复杂,而且知识点间的交叉性、关联性极强。对于小学生而言,一方面是理解能力不足,一方面是生活经验以及经历有限,所以很难及时、准确、到位地理解和真正掌握知识点。所以,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时,要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搭建概念支架,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体系。例如,在探讨人体的生物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从最小细胞、血管等小问题来搭建支架,并经由这些支架来对知识进行扩展,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概念。

通过小问题来引出、利用小问题间的联系来引导学生搭建起支架。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都有过打针抽血的经历,通过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是由学生讲述自身的经历来将血管这个支架话题引出,由抽血部位的不同,以及通过运用多媒体资料的补充,来让学生了解到血管的分布。血液是从哪里被抽出来的,如手臂、手背,都可以抽血,这是最为常见的位置。除此之外,让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抽血,以及见过哪些抽血的方式。例如通过话题提出,以及结合资料素材得出全身都有血液这个结论。基于这个认知基础,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血液的作用有哪些?血液的形态是怎样的,是静止的还是流动的?当人体的血液流失时会产生哪些问题?血液在流动过程中是依靠什么力量流动的?通过问题链来引出课题,同时也利用问题更好地将支架搭建了起来。血管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血管有静脉与动脉之分;血液的作用是为了给身体输送营养,提供能量;血液源源不断流动的过程中是由心脏来提供动力的。通过这些结论的提出,来搭建起一个较为系统性的支架,让学生了解《心脏与血液》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问题、讨论、探究来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体验。

(二)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

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科素养要25399fa3d30061b24a7ecc8c451a9ca6820eda69cb1e396b1dd8624d2b6feea4素。科学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利用搭建问题支架,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积极探究。问题支架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目标,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逻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究和思考。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学习物质变化为例,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铁会生锈?”这个问题既具有实际性,又能够涵盖物质变化的核心概念。然后,教师可以围绕这个问题,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支架,如:同学们观察过铁生锈的过程吗?你能描述一下铁生锈的现象吗?同学们认为铁生锈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铁生锈的速度?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你的假设?你需要哪些材料和设备?通过实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支持你的假设吗?同学们能总结出铁生锈的基本原理吗?这个原理如何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就能够从对铁生锈现象的观察开始,逐步深入对物质变化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亲自设计和进行实验,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搭建交流框架,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

科学交流是科学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探究,更需要充分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知识运用的多样途径,加强思维的碰撞。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表达能力,使其更加清晰、有条理,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问题,挖掘问题的本质和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学习科学实验为例,除了以教师为主的实验活动之外,还可以结合相关的活动要求,来进行自主实验。可以采取小组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将准备过程进行记录并总结。例如:A组的实验活动是对实验所需的材料进行准备,如水、容器、温度计、冰块、热水等,并结合自己的说法来谈谈材料的作用;B组的活动是对实验的步骤进行了解,可以自主查阅资料,如凝固试验分为几个步骤、融化实验分为几个步骤。通过提前预习、了解、准备之后,在课堂实验操作时,学生的兴趣更高涨,准备更充分。在课堂上通过进行分组的凝固实验、融化实验、环境温度影响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水的状态变化,以及环境温度对水的影响过程,并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包括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和实验材料清单,每个步骤的操作过程和使用的仪器等,同时记录水的状态变化、温度变化等数据,以表格、图表或文字形式整理实验结果,展示水的凝固与融化过程及环境温度的影响。通过操作、观察、实践、记录等各流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与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搭建一个关于科学实验的交流的框架,引导学生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通过搭建交流支架,学生可以更好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同时,科学交流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科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搭建不同层次的支架,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交流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同时,支架式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馨.面向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学支架设计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3.

[2]郑淑姬.搭建导学支架优化科学实验课堂[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2):116-117.

[3]高露.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以《磁铁的两极》教学为例[J].小学生(中旬),2018(7):45-46.

[4]于军烨.支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8.

[5]宋玲玉.智慧教室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