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跨学科融合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025-01-03顾凤琦
〔摘 要〕 小学是学生系统学习的起始阶段,该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科学思维、优秀品质可使学生终身受益。《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科学是一门拥有工具价值、实践价值、创新价值的综合性课程,教师需采用科学合理手段授课,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不难看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可全面提升学生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科学实验等各项能力,助力学生成长为热爱生活、悉心观察、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然而传统小学科学教学受教材文本制约较大,对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主动践行跨学科融合理念,通过小学科学与美术、数学、信息技术等课程有机融合,为学生构建多元化、高效化、创新性科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满足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需求。
〔关键词〕 小学科学;跨学科融合;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5) 04 019-021
教育是“国之大计”,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优化学生学习思维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现今时代我国社会就业压力大,竞争日益激烈,唯有掌握扎实理论知识、拥有过硬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才能获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涵盖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等不同领域内容,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科学培育学生创新思维,教师需自觉开展跨学科融合工作,通过借鉴其他课程优秀元素拓宽科学观察视野、丰富科学探究形式、优化科学实践思路,激励学生长远健康发展。
一、基于小学科学跨学科融合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
(一)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小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相关政策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时代变迁有所变化、有所创新。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全新教学目标,换句话说,教师需在“新课标”“新教材”“新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跨学科融合工作,通过渗透多元教学元素、体验不同教学活动等方式带给学生创新性学习体验,以持续培育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二)符合学生成长需求
传统小学科学课上教师严格遵循“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学生实践—教师总结”逻辑授课,处在被动听讲地位的学生缺乏个性成长、创新发展空间,课堂教学效果远不及教师预期。新课标背景下,学生课堂学习“主人翁”身份得到教师认可,教师得以放低姿态站在学生视角思考“教什么”“如何教”“为何教”等要点,以跨学科融合之势创新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尽己所能打造出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高效化、多元化、创新性科学课堂。
二、基于小学科学跨学科融合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要点
(一)端正学生科学观念,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是基础性课程。顾名思义,旨在通过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科学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存在及环境发展背后客观存在的一般规律。就这一层面而言,正确的科学观念是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准确理解科学概念、全面掌握科学知识,才能大显身手、自主创新。
以一年级上册《植物是“活”的吗》为例,这节课中学生要通过“种植、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实验探究植物是否拥有“生命”,通过实验指引学生初步形成“阳光、空气、水是维持植物生长的三要素”这一基本认识。针对这节课,教师既要通过具体实验端正学生科学观念,也要给予学生自主种植的权利,满足学生创新实验需求,经由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二)启发学生科学思维,优化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讲究方式方法的,科学探究或科学实验更是如此。在创新意识作用下,学生会主动产生“学什么”“为何学”“如何学”等意愿,对此教师要做好教学引导者、监督者、陪伴者工作,通过强化学生科学思维为学生创新发展指出前进道路。
以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为例,比较和测量本就是最为常见的两类科学实验、科学探究手段,围绕该单元学生需养成“统一”认识,采用统一标准或统一规格测量物品、比较物品。就具体教学而言,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将“统一”概念根植进学生心中,随后鼓励学生用创新手段测量物品大小、质量,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在个性体验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三)激励学生探究实践,丰富学生创新手段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直观展现个人所思所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个人创新手段。例如,针对“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的主题,学生选择的测量方案各不相同,有的会先测量重量再比较单独重量,有的会用手感知重量进行判断,还有的会借助专业工作力量寻求精准答案。总之,教师要在小学科学课堂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探究机会,为学生创新发展做好准备。
三、基于小学科学跨学科融合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研读教材文本,挖掘教学元素
正如上文所述,传统小学科学教学受教材文本制约较严重,常常是“教材要求讲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单一化教学模式和片面化教学视野直接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融合理念得到教师认可,教师得以在备课阶段认真研读不同教材,主动挖掘教材内外的趣味元素,科学拓展小学科学教学范畴,带给学生更为多元、更为生动的学习体验。
1.小学科学与小学美术相融合。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科学培育了学生艺术感知、艺术欣赏、艺术创造等能力,让学生在系统学习后拥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眼睛。小学美术教材包含大量图片素材,这些素材可直接渗透进小学科学课堂。
以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植物》为例,教师一方面可直接展示美术教材中的植物绘画作品,边比对名家作品边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艺术加工和实际生活的异同点;另一方面可参照美术写生技巧组织学生实地观察校园自然环境,通过实践综合锻炼学生观察能力、记录能力、总结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小学科学与小学语文相融合。与小学美术相似的是,小学语文同样是一门强人文价值、强实用价值的语言类艺术课程,语文教材编选的趣味课文也可直接转化成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重要素材。
例如,《琥珀》介绍了几万年前树脂包裹昆虫、种子而形成的黄色化石,该化石为科学家推测远古自然环境和生物类型提供了宝贵证据。围绕这篇课文,教师可组织学生用相关材料自制化石,在科学实验中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再如《猫》《母鸡》《白鹅》等以动物为“主人翁”的课文,这些课文展现出作者眼中的动物形象,寄托着作者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美好意愿。这些课文可与一年级下册“动物”单元建立衔接关系,为学生进行动物观察提供创新选择。
3.小学科学与小学数学相融合。数字符号、复杂公式是构建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单位,而重量、大小、形状等知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也多有提及。就这一层面而言,教师要在科学课堂有意渗透数学元素,实现跨学科融合目标。
以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为例,教师可针对测量主题引入“克、千克”质量知识和“毫米、厘米、分米、米”长度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测量、称重实践,让学生全面掌握科学知识、数学知识。
除了上述课程能与小学科学建立跨学科融合关系外,小学信息科技、小学体育、小学英语等课程同样具有跨学科融合价值。简单来说,教师可借助制作幻灯片、制作植物观察表格等方式实现信息科技和科学的跨学科融合;可指导学生模仿动物姿态(或组织学生学习“五禽戏”)开展师生互动游戏,实现体育和科学的跨学科融合;还可围绕外国学者自然观察事迹或生物命名故事拓宽课堂教学视野,实现英语和科学的跨学科融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最终选择融合哪类课程,应始终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尊重学生需求,优化教学手段
上文提到新课标背景下学生课堂学习“主人翁”身份得到教师认可,学生的兴趣偏好、真实水平成为教师确立教学主题、设计教学活动的重要参照。为顺利开展跨学科融合工作,教师应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内容,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快乐学习、创新发展。
1.情境营造法。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跳不出自然大环境,针对二年级上册《不同的季节》一课,教师需在课堂上展示各季节代表植物,结合图片元素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自然观察氛围,让学生在情境熏陶下深入探究造成季节变化的内在原因。此外,教师也可选择梅花等一年四季变化较大的植物创造四季变化的情境,全面提升学生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分析比对能力。
2.提问启发法。小学生毕竟是年龄尚幼的孩子,其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善用提问技巧,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科学学习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可参考语文课文提及的常见动物,组织学生自主“观察一种动物”,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观察的动物有什么特点”“你观察的动物有什么独特习性”“你在观察前后对该动物是否产生了全新认识”等问题,发挥提问启发法的全部效力。
3.分组讨论法。小学生年龄尚幼,认识有限,易在独立学习过程中遭遇挫折。对此,教师可将班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水平相近的不同小组,围绕“观察一种植物”或“观察一种动物”主题为各组制订不同观察、记录任务,让学生在小组探究后集中分享各自成果,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三)落实教学评价,激励学生成长
授课环节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着跨学科教学工作的完美落幕,事实上,在教学过后教师要第一时间组织学生完成师生互评、师生自评等各项工作,通过评价数据回收、分析反思课堂教学的得与失,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做好准备。日常教学反思之余,教师应与校内同行结成专业教研队伍,在周例会、月例会上分享经验、展示成果,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风气、教研风气,为跨学科融合工作锦上添花。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就这一层面而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可激励学生自动观察身边世界,以不同视角探索世界、认识世界,并以实践形式展现个人想象力、创造能力,让自身成长为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小学科学课程为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定式、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充足机会,为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需自主开展跨学科融合工作,带给学生多元的、创新的、有趣的科学学习体验,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韩渤涛.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24(18):28-30.
[2]徐灿.指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4(5):149-151.
[3]方同宾.小学科学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2024(26):79-81.
[4]管翁悦.新课标视野下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究[J].小学生(上旬),2024(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