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报制作类实践的指导策略

2025-01-03许萍萍

小学科学 2025年4期

〔摘 要〕 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学习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较常开展的观察、观测、制作、对比实验、模拟实验之外,科学实践也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形式。科学海报制作作为科学实践的一种形式,对学生课内知识的梳理、课外知识的补充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教师指导不足、评价标准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科学海报制作类实践的有效性不强,随意性较大,甚至流于形式。本文在认真分析科学教材的基础上,介绍科学海报制作类实践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 小学科学;科学海报;科学实践;指导策略;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5) 04 013-015

在科学课中,有不少拓展实践是制作主题海报,目的是让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自主获取更多相关信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出对学习主题的理解。在日常学习中,海报制作并不是科学学科的专利,美术、语文、综合实践等学科都会布置海报的作业。但纵观各科教学,没有一门学科就如何制作海报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他们在完成此类作业时,都是请教家长或参考网络上的模板。各科教师对于海报这种实践性作业评价也没有标准,通常不会去细细研究海报完成的质量,甚至会简单以是否美观作为评价海报的单一标准,导致布置此类型实践作业的有效性不强。尤其是科学海报的制作与其他学科的海报制作还有一定的不同,它尤其侧重海报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因此,有必要梳理有效的科学海报制作的指导策略,探索形成科学海报制作类科学实践的教学范式。

一、评价标准前置,明确学习要求

科学海报类作品的优劣等级区别较模糊,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不知道作业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因此,教师有必要将评价标准前置,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让评价引导学生实践,促进学生反思,改进学习过程,以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以评促学。将评价前置也体现了“教学评一致”的教学理念。在此类课程设计中,可以运用学习评价单对小组学习实践的过程进行多元素养评价。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太阳、月球和地球》中,要求围绕颜色主题制作一张有关地球的主题海报,可以设置评价标准,并对应设置学习评价单,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使学生明白每个环节的学习需要达到的标准,做到有的放矢。

二、巧用思维导图,规划海报内容

海报设计制作类似工程设计与物化的流程,要先定义和界定主题。例如,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最后一课《制订健康生活计划》的拓展活动是:请学生利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份健康生活宣传海报。此任务既是对健康生活知识学习的总结,也是拓展。学生在本单元中初步学习了身体的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因此对身体内部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所学的知识,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所选内容既要符合主题,又要具有宣传教育的作用。那么制作海报要用哪个主题呢?每一个主题又可以介绍什么内容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气泡图,先开展小组讨论,选定主题,再思考海报上要围绕该主题介绍哪几方面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梳理和选用,经过思维导图的展示交流,丰富主题内容,使学生对海报要呈现的内容心中有数,也有助于小组学生进行海报制作前的任务分工,提高小组合作效率。除了气泡图,思维导图还有韦恩图、流程图、鱼骨图、圆圈图、括号图等。

在明确海报要呈现的内容要点后,就可以对海报版面进行规划了。在科学海报的设计中,版面的美观性是为内容呈现形式服务的。科学海报更加注重内容的逻辑性,海报不同区域的内容要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而同一个方面内容的资料要放在一起,不同形式的资料要相辅相成。海报的内容可以是选择某一个内容要点进行深挖,促使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深入了解,加深对该学习主题了解的程度;也可以是发散式铺开,使学生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扩大知识面,扩大该学习主题的广度。科学海报的版面设计,应既能直观呈现学生科学研究思维历程,又能用于科学数据整合,发展学生科学研究思维。

三、搜集选用资料,学会处理信息

在确定海报的内容框架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习搜集、选用资料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

(一)指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

海报内容的来源是多样的,可以是报纸、杂志、书籍,甚至是纪录片、科普综艺、收听广播等。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更多学生愿意运用网络来查找资料。这也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科学海报建议采用剪贴画的方式呈现,这样既可以节约制作时间,也可以避免因为抄写、画图等而使学生过分注重海报的版面设计、美观程度而忽略海报的内容,从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尤其是在课堂上。因此,课前在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时,最好能给学生提供资料搜集的模板,这样在制作海报的时候,学生只需将要选用的资料剪下即可。在填写资料模板时,要求学生高度概括信息,例如:可以要求每段文字篇幅不超过200字,这样既能使海报内容更加聚焦,也能培养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每张海报上的图不超过6张,这样能保证海报图文搭配合适。在课前导学单中置入资料搜集模板,还有利于引导学生知道搜集来的资料形式是要多样的,除了图片、文字外,还应有一定的数据、图表等呈现,以利于展现主题的丰富性。

(二)指导学生学会选用资料

自主学习选用资料的方法。《太阳、月球和地球》一课中,教材以资料框的形式,阐述了如何选用资料。教师可以请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标注重点信息,然后设置课堂练习测试学生掌握理解的情况。为了提高教学的全面性,课堂上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设置选择题,答题结束后,后台会自动统计出所有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全班的正确率高低来决定讲题的详略,并针对答题情况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学生答题,能提升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效率。题目的设置为学生搭建了思维的脚手架,促进其对文本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同时检验了学生对选用资料方法的掌握程度。

这个环节属于处理信息环节,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一环。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信息处理方法:一是要注意资料来源的科学性。尽量不从科幻世界、科学漫画中选用资料,要尽量选择权威报纸、杂志、书籍,以及官方网站,如科普中国、纪录片中的内容。二是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小学生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要尽量从正规科普读物和官方科普网站上选用资料,科学海报上的插画、贴图要能反映真实事物的特征(如图2)。三是要注意资料的相关性。为了使科学海报主题更加突出,要避免与主题无关的资料出现。

小组讨论选用资料。不同学生搜集的资料是不同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我们要运用小组学生的智慧,共同讨论,剔除那些不完整的、重复的、错误的、无关的信息。如果有不确定科学性、真实性和相关性的资料,可以汇总提出,让全班师生进行讨论。

经过筛选出来的信息大多情况下显得比较杂乱,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排序。分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从一年级开始,科学课上就对学生进行了分类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合理分析与综合判断各种信息,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归类等方式,将信息进行抽象和概括,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与分类的思维能力,对海报制作的主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海报上的信息应该是丰富的,如用图片、文字、图表、数据等来展现海报主题。学生选用资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后对既定主题开展资源重组的过程。

四、展示交流评价,实现迭代改进

不同小组的海报呈现的是不同的主题,凝聚的是小组探究的成果。课堂上,我们应该尽量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通过生生互动,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学生能在不同的小组展示中,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主题,丰富自己对该主题的知识体系。通过互相学习,对探究主题有更丰富、全面的认识。如果课堂上没时间,也可以通过希沃、人人通、微信群、QQ相册等线上工具,进行线上分享与评价。在分享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学生的评价进一步改进海报,达到迭代更新的效果。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海报的过程中,应该更加侧重引导学生对海报的内容进行评价。同时海报还应具备一定的宣传教育意义,因此,在展示交流评价的最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升华到对学生态度责任的培养上。例如:通过制作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海报,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于地球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人类的价值,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通过健康宣传小报的制作,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自觉践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意识。

以上的科学海报制作呈现了项目式探究实践的过程。此类科学实践选题切入口小,富有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通过制作海报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能激发学生自主获取、吸收更多有关科学知识,拓展认知的深度和广度。科学海报制作作为科学实践的一种,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能提升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是目前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科学课堂的有益补充。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科学学习更加具有吸引力,也能不断完善学生的科学观念,发展其科学思维,提高探究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态度责任,更能体现科学课综合性、实践性,进一步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

【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小学科学思维型探究和实践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编号为QG1452-244】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张紫红,郭洪瑞.溯源与解读:学科实践即学科方式变革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2021(12):59.

[2]刘洋,陈倍思,李彤.有效提升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策略:以“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教学为例[J].湖北教育(教育课),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