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2025-01-01赵玉党
当前,随着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以及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并管理地方文献资源,成为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不仅涉及资源的收集、保存,同时包括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和信息化管理。新时期,系统化、科学化地研究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对于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以及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南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进行分析,旨在为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公共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
地方文献是地域文化的直接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其以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形式,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及民俗传统等内容,映射出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风貌,是了解、研究和学习地方历史脉络和特色文化的重要媒介。
(一)促进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
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与文化的集散地,承担着系统收集、整理与保存地方文献的重任,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一手资料,有助于专家学者了解历史事实、揭示文化发展规律,为地方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公共图书馆通过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使大量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源得以保存,并通过公共图书馆这一平台使公众得以了解地域文化。在这里,公众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这种直观而深刻的体验,无疑会激发公众了解和学习地域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其次,地方文献资源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对于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图书馆通过收集地方文献资源,定期举办主题性的地方文献展览、讲座,并延伸出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能够让公众亲身感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最后,进入数字时代,通过数字化处理,地方文献能够以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呈现给公众。无论身处何地,公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访问到这些文献资源,实现跨地域的文化交流与共享,这极大地拓宽了地域文化传播的广度,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在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地方文献不仅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也能够在新时代发挥新的文化价值,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为推动地域文化保护、传承与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满足公众多元文化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对满足公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地方文献以其独特的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特色,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阅读地方志、历史文献、民间传说、民俗记录等地方文献,公众不仅能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内涵,还能在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2]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通过向公众提供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兴趣公众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地方传说、民间故事、地方戏曲、民间美术等不同门类的地方文献资源,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偏好。因此,公共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在梳理地方文化发展脉络的同时,有助于满足公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三)推动地方发展和文旅融合
公共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有助于推动地方发展和文旅融合。首先,地方文献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记录了当地的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及不同时期的决策信息,为有关部门和行业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支持。通过深入研究地方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当地的潜在优势,从而明确发展方向,并据此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其次,地方文献建设能够推动地方实现文旅融合。当前,文旅融合是各地经济发展中关注的重点,通过对文献资源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提取,能够据此创设文旅项目,发挥文化特色,吸引游客目光,带动地方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最后,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传播,还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对外交流,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为地方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公共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推动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献资源开发不足
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不足是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多数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仅限于浅层次的再加工,如编制书目、文摘、索引等,以方便读者查找和使用。然而,这种再加工方式导致公众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文献的开发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部分公共图书馆在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时,还存在著录标准不统一的现象,导致公众在阅读时产生困惑。此外,虽然许多公共图书馆已经建立了地方文献数据库,但数据库的更新速度缓慢,无法满足现代社会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需求。这不仅限制了地方文献资源的传播和共享,也影响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促进文献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二)专业人才匮乏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要求较高,必须由业务素质高、责任意识强的专业人才负责相关工作。而当前,一些地方图书馆在人才建设上无法紧跟时代变化趋势。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面临较大的人才缺口。由于相关专业较为冷门,且图书馆人才引进渠道不畅,这使公共图书馆难以吸引和留住优质人才。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对馆内现有的工作人员缺乏长期、系统的有效培养,使现有人员业务水平滞后,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匮乏的问题,影响了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和相关工作的推进。
(三)宣传推广不足
缺乏有效宣传是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尽管很多文化部门已经发出地方文献征集的通知,并建立了相应的呈缴本机制,为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助力,但由于宣传推广不足,公众乃至一些工作人员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一方面,这使公众对本地文献缺乏足够的了解,不会主动阅读公共图书馆内的地方文献,导致地方文献的使用率较低。另一方面,地方出版机构和著作权人也因此缺乏主动呈缴文献的意识,导致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的建设工作上面临更大的困难,馆藏文献的数量、质量都受到严重影响。
三、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策略
(一)加强文献资源开发
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在推进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其资源开发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对此,应加强对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方便读者查阅。
首先,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公共图书馆应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通过捐赠、购买、交换等多种方式,积极征集各类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志、地方文史资料、地方名人传记、地方报刊等,确保馆藏资源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其次,在征集到丰富的地方文献后,公共图书馆还需进行细致的整理工作。这包括文献的分类、编目、标引等,以确保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再次,在地方文献资源的编制过程中,详细的内容分析和后续编辑工作至关重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具体分析,理解其核心内容和历史背景,从而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编辑。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献进行筛选、分类和存档,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从而显著提高地方文献资源的检索效率。最后,公共图书馆还应定期开展资源评估和更新工作。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源进行评估,公共图书馆可以识别资源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订,以确保资源的实效性和准确性。[3]例如,南阳市图书馆针对全市范围内的家谱这一特定类别的地方文献开展广泛征集工作。对于愿意捐赠原件的个人或机构,图书馆专门派遣工作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并对这些珍贵文献进行数字化转换,从而实现了对这类文献的系统化收集、妥善保护以及深入开发。此举有助于充分挖掘和发挥这些文献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建立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是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了确保地方文献资源的持续、高效建设,公共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首先,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讲座等形式,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学习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相关知识,掌握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检索方法,提升他们在地方文献资源收集、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其次,公共图书馆还应积极引进具有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经验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注入活力。这些专业人才不仅能够为图书馆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还能带动整个团队的提升和发展。最后,公共图书馆应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工作。通过设立科研项目、提供研究经费等方式,激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研究热情和创新精神,推动地方文献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4]
(三)加强宣传推广
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可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方文献的提供和分享,如开展文献征集活动、社区讲座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吸引公众关注和参与,促使公众提供更多的地方特色文献。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还可通过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开展一系列具有特色的阅读推广活动,通过举办讲座、读书会、互动体验等活动,激发公众对地方文献的阅读兴趣。[5]例如,南阳市图书馆在2023年参加了河南省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以“典籍里的隋唐大运河”为主题,对一些珍藏善本、县市古籍等地方文献进行了展出,以此强化了对地方文献的宣传,使当地公众加深了对地方文献的了解。
(四)注重古籍整理与保护
很多地方文献资源是以古籍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公共图书馆还需加强古籍的整理与保护工作。以南阳市图书馆为例,其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相关工作的开展对古籍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自2016年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以来,南阳市图书馆致力于古籍的保护和研究,针对馆藏古籍开展了一系列修复、保存及科学管理工作,确保古籍能够在长时间内得到妥善保管,避免损毁。同时,其还积极开展古籍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古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方便公众和研究人员的查阅与研究,南阳市图书馆还将逐步推进古籍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将古籍的内容转化为电子形式,使其更加容易传播,这对于保护古籍、提高古籍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6]南阳市图书馆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古籍资源,也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作为记录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建设和管理不仅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所在。在信息化和数字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已获得一定成效,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应与时俱进,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积极探索适合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实现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全面保护与有效利用,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宿,刘佳,薛培婷.安徽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27(10):181-183.
[2]张川.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探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4(03):146-148+152.
[3]李丹丹,刘士莹.文化软实力视域下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J].图书馆学刊,2023,45(12):41-44.
[4]周旭.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科技资讯,2023,21(12):205-208.
[5]崔廷馨.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J].文化月刊,2023(04):117-119.
[6]刘莉莉.基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实证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4,44(05):30-32.
(作者简介:赵玉党,男,本科,南阳市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文献资源建设与采编管理)
(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