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证融通策略探索

2025-01-01陈莹祝蕾

商场现代化 2025年1期
关键词:连锁证书课程体系

摘 要:连锁经营管理师新职业标准和高等职业教育新专业教学标准对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提出新要求。运用Nvivo12,对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对应的1+X证书标准进行高频词汇分析。在梳理专业核心通用能力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构建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提出围绕职业院校、企业与第三方评价组织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新职业;专业教学标准

2019年起,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始1+X证书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基于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下,深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很多职业院校已经把证书考核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通过近五年多的应用与实施积累了关于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理论成果。

一、1+X证书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文献研究

1.1+X证书制度实施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现代学徒制等作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下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供需对接不畅、融合不深、难以落地的问题,1+X证书制度鼓励各个行业企业充分参与人才标准制定与培养过程中,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校企有效合作,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X证书制度蕴含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即通过作为基础的核心内容与可选择的单项技能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培养具备核心职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许多学者从微观层面,研究了在高职各个专业层面通过1+X证书制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式方法、优化培养内容、重构课程设计、实践和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成果,肯定了1+X证书制度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价值。

2.1+X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在党和国家对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方针引领下,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立体化生态融合体系逐渐形成,除了中、高、本层级融通,还存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多元形态融通的需求。现有研究较多关注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的研究,基于证书初、中、高级考核内容,结合行业工作过程,面向岗位群,梳理知识点、技能点及素养点,开发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及拓展课,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标准。

3.1+X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X证书制度应以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其实质核心是通过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否有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业能力的提升,在其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是否具备应对职业角色变化的能力,以及在其职业角色和工作环境的压力之间找到平衡的能力。

4.文献评述

通过对以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可以总结出,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焦点与实践热点,基于人才培养视角,现有研究主要围绕1+X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及人才培养质量三个维度展开。但是在总体研究上还存在两个部分的空白:首先,实践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与人才培养的特色,但是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其次,1+X证书制度应以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现有研究未能系统性说明1+X证书制度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系及可行性路径。

本研究将以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以《连锁经营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为研究出发点,梳理专业相对应的1+X证书情况,将证书等级标准导入Nvivo12软件中,进行高频词汇分析,进而梳理出课证融通体系并提出基于院校、企业和第三方评价组织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建议。

二、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现有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匹配对应情况

1.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岗位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在基于中国连锁经营企业迅速扩张发展的21世纪初始,行业内对经营管理大类的人才有大量的需求。自2004年开始,全国各地区高等职业院校陆续开设了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然而,伴随着线上经营技术的推进,消费者行为的逐渐转变,连锁经营企业也经历了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作为传统高职商科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转变。

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陆续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职业,其中连锁经营管理师作为全新的新职业,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根据《连锁经营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2020年版),明确了连锁经营管理师的职业定义为:运用连锁经营工具及相关技术,进行业态定位、品类管理、营销企划、顾客服务、视觉营销等工作,负责门店运营业务管理的人员。专科层次对应的技能等级为三级/高级工,其包含的职业功能为:产品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信息与数字化管理、人员管理及财务管理。

其次,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相关要求,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批发、零售、餐饮和住宿等服务业的连锁经营管理师等职业,培养能够从事展店管理、门店管理、区域督导、电商地推等连锁运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对应的1+X证书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以上岗位群工作职责及人才职业能力基本情况,涉及的相关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9个(表1)。

3.岗位分析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应的级别为中级。通过以上9个证书中相关职业技能标准的分解以及适应岗位的描述,从中可以总结出六大工作领域、21个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图1)。随着企业经营业务与人力资源需求的变革,高职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呈现岗位扩容与岗位任务数字化的变化。

(1) 基于“人、货、场”实体零售新理念下的店铺运营管理岗工作任务扩展

国内连锁经营企业自21世纪初开始大规模进行店铺开发,涉及传统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等不同领域,需要大量的一线运营管理人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官网(https://www.stats.gov.cn/sj/ndsj/)相应数据,各类业态门店扩张数和从业人员需求从2004年开始均陆续增长,分别在2013—2019年达到顶峰,两者呈现正相关。在此期间企业对店铺一线管理人员需求旺盛,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定位多在于店铺运营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一般会涉及岗位对应的商品管理、顾客管理、卖场陈列管理、卖场人员管理、采购与仓储管理相关领域。然而,随着线上零售产业的发展及电子商务技术的普及应用,在店铺运营管理工作领域,门店基础店长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延伸,工作人员需要在基于“人、货、场”的连锁零售业态新理论下,增加基于“数智技能”的工作范畴,如在总部线上社群构建的基础上,进行同店铺消费者的社群运营,包括消费者线下与线上引流、消费者私域领域创建活动,做好用户留存方面的工作。针对区域经理岗位,则需要根据管辖范围内店铺的门店销售数据、产品库存数据、经营成本数据等进行本量利可视化分析,进行区域内整体门店主推商品、高毛利商品的精准配置,协调门店间总成本控制。

在线上零售盛行的背景下,连锁企业开设了专门的电商运营部门以满足消费群体需求,这就要求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电子商务大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电商直播策划技能、电商直播技能及相应的营运推广职能。

(2) 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的管理类岗位的拓展

数字经济赋能连锁经营流通企业发展,为行业更高效满足人民物质生活注入了活力。现如今,有针对企业整体零售情况、门店运营、线上零售板块及供应链管理板块的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可视化展示等方面的应用技能要求。通过专门的数据管理职能提升企业的整体效能,起到降本增效的效用。

三、基于证书制度的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思

现有证书制度标准为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个性化与精细化培养体系确保了有效的依据,为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做了有效的铺垫。

1.职业胜任能力剖析

将9个证书中的中级等级要求,包括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要求进行摘录,并导入Nvivo12软件中进行词频分析,显示30个常用的“最小长度”为“2”的词,再经过反复修正并删除一些没有意义的词,如数字“1、2、3”,最终呈现了如图2所示的高频词汇。高频词汇的呈现进一步诠释了重要的专业技能。“高频”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要求对课程系统内容模块进行进一步拆解与划分,有助于明确专业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 核心通用能力剖析

首先,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找出专业在课程培养过程中应该关注的“职业通用能力”的养成。关于职业通用能力,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讨论,总体来说,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可迁移性、普适性以及应对变化的特性。从图2中可以总结出如“分析、数据、目标、优化、分管、策略、方案、计划、提升、效果”这些与职业通用能力相匹配和适应的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分析能力与数据能力已经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技能。第一,分析能力体现为静态结构特征的整体能力分析,涵盖了商品管理中的单品类、跨品类、组合品类、竞争品类,客户管理中的客户结构、会员体系、直播用户、服务能力,同时也体现在动态经营活动中的内容,涵盖了市场环境、配送、执行、销售、预算、盈利、网络运营、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结构方面,对统计分析及量化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需要掌握对比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基础分析方法。第二,在整体内容构建过程中均涵盖了数据知识及技能,要求进行数据采集、清洗、统计、分析、可视化等操作,要求学生在运用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数据安全意识。

通用管理能力的掌握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石。在每一门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整体领域规划能力,包括熟悉目标管理的相关内容,运用目标管理的相关方法,撰写相应的方案,在整个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正经营策略,“提升”原有经营指标,掌握复盘的能力。

(2) 核心专业能力剖析

为了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同时应对互联网大背景下的挑战,许多连锁经营企业提出要在“人、货、场”新经营理念下展开经营活动,对员工管理范式的要求也涉及了这三大块内容。

首先,围绕“人”,更为强调顾客服务,将提升“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放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为了满足这一目标,需要关注服务基本技能与礼仪,执行好相应规范,同时要求员工合理采集顾客信息,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制定相应分类服务标准,为顾客提供长周期的客户服务生命管理。

其次,围绕“货”,在战略层面,注重企业品牌价值意识,通过推广和传播的方式执行好企业品牌定位;在策略层面,能够有效规划企业整体商品体系,同时按照规范要求,做好选品、采购、陈列、销售等基础工作,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商品本量利分析,通过合理定价,确保正常经营利润。

最后,围绕“场”,在坚守好线下门店经营场所的同时,兼顾线上门店经营。线下传统门店是经营的主战场,需要涉及门店整体布局、标准建立和绩效分析;线上门店经营业绩在近年来占比持续提升,许多企业开始布局线上业务,员工需要构建自身的线上销售能力,做好线上场景布置、热点与卖点规划、撰写直播脚本,根据流程进行团队配合,做好销售,还需要具备文案撰写、短视频制作等基础新媒体运营能力。

2.重通用能力、强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构思

基于以上分析,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可以以培养学生通用能力及专业核心能力的方式,结合校企合作企业的核心岗位,在课证融通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模块的重构。

首先,注重学生基础管理技能和数据分析与应用技能的养成,开设相应的课程。在此基础上,紧盯专业三大方向进行核心技能课程的开设,包括店铺运营管理方向、总部职能方向和供应链管理方向。通常情况下,连锁企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均要以店铺运营方向为基础,再进行相应岗位的扩展。因此,在学习模块方面,学生可以选择以店铺运营方向课程为基础,再结合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作为主修方向,另一个方向作为辅修方向。在毕业学年,学生亦可在校内完成企业经营模拟实训课程,邀请校企合作企业导师进行领导力业务提升课程教学和新零售创新实践课程指导之后,进入企业岗位中进行实践实习并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设计(图3)。

四、基于证书制度的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策略建议

专业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在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依托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企业和证书评价组织三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1.职业院校:专业规划、合作研究、教学实践

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角,承担着促成学生“有业、乐业”的使命。专业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在对应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新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紧盯新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并将其融入整体教学规划中,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适应性。职业教育作为和社会经济链接最为紧密的教育系统,需主动投身产业行业中去,与行业研究员、工匠等共同学习、创新研发,从而优化现有的教学策略。学生从教育资源的“消费者”转向“创造者”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趋势,教育者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借助企业及证书第三方评价组织的相应资源,将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重构与排序,设置可操作的项目化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扎实学习的情境,并作为导师进行问题解答与系统指导。

2.校企合作企业:实践环境创设、资源支持、职业引导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最终需要进入市场进行检验。校企合作企业作为连接职业院校和产业行业的桥梁,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坚实保障,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包括实习、实训和实践项目等;校企合作企业亦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教育资源,包括设备、技术、实践场所等;在学生正式进入人才市场之前,可以基于自己专业技能及职业倾向等情况,在校企合作企业中进行职业技能的实践与岗位实习。通过以上方式,企业可以较为独立、客观地评价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将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与诉求反馈给职业院校,帮助专业高质量进行课程优化,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证书第三方评价组织:标准制定、证书管理、教学支持

2019年以来,已经有四批1+X证书第三方评价组织申报证书考核,证书均有完整的考核标准、题库等评价资源,也经历了多次考核测评,积累了丰富的人才质量测评经验。在数字技术日益更新替迭、行业格局面临竞争与挑战的局面下,第三方评价组织应联合职业院校及校企合作企业,深入探索行业企业变化过程中的人才需求规格,增加标准内容、优化考核难度,进而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第三方评价组织应加强证书管理,确保证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防止伪造和篡改,维护证书的市场信用和价值,通过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评估学生在特定职业领域的实际能力水平,并据此颁发相应的证书。第三方评价组织还应承担教学服务职能,为学校和企业提供评价方法、工具和培训,帮助其提升评价能力,确保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五、结语

课证融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具有较高的影响价值,有利于专业基于职业市场的真实状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同时通过证书考核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社会化评价。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亟须改造升级,使人才培养成效更适应新型产业链发展。基于调研,在数字经济建设大趋势和连锁企业“人、货、场”业务改造的大背景下,原有劳动密集型岗位下的职业技能逐渐转变为数字技能和管理运营技能相结合的职业技能,为此应进行重通用能力、强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构思,在课程体系执行过程中,院校应联合校企合作企业及证书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共同体构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连锁经营管理师(GZB-4-01-02-06)[EB/OL].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111/8074017030003036.shtm.

[2]袁广林.应用型本科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价值与方法[J].现代教育管理,2021(08):105-111.

[3]张宝辉,胡立如,李鹏飞,等.“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应用实践——基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生双语课程的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06):36-48.

作者简介:陈莹(1985— ),女,汉族,硕士,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连锁企业运营管理、职业教育管理;祝蕾(1986— ),女,汉族,硕士,在读博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比较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连锁证书课程体系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专注零售连锁空间打造
收录证书
库里受伤的连锁效应
布拉格Burrito Loco连锁快餐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