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儿船儿向前开
2024-12-31周延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一个中国航海纪念日。今天,我们将走进中国航海博物馆,探索过去,驶向未来。
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中国航海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航海博物馆。博物馆以“航海”为主题,以“博物”为基础,设立了航海历史馆、船舶馆、海员馆、海事与海上安全馆等展区。在这里,我们可以登上船舶,近距离接触大海,探秘航海知识,了解航海文化。
幸福之舟
博物馆中央大厅中陈列着一个按明代福船1:1比例复刻的福船模型。福船模型全长31米,型宽8.2米,主桅高26米。福船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寓意“幸福常伴,出海平安”,也是郑和下西洋的标准船型之一。
福船船体内部有一根根“肋骨”,“肋骨”间固定着一块块隔舱板,使各个船舱之间形成密封不透水的“防水壁”,这就是我国独创的水密隔舱技术。这种结构能使船身更牢固,即使船只被礁石撞出个洞,也不会淹没整个船舱,让福船真正成为不沉的“有福之船”。同时,这些隔舱还能装载大量货物,现代的远洋货轮、渔船、航空母舭等都在使用这种水密隔舱技术。“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也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远古之舟
我国最早的船什么样?在馆中展出的长5.6米,宽0.52米的萧山独木舟残片(复制品)给出了答案。萧山独木舟距今已有7500~8000年历史,被誉为“中华第一舟”,是公认的我国最早的船。传说大禹治水时,乘坐的就是梓树做成的独木舟。专家研究后发现,萧山独木舟可能是用火焦法做成的。先将树干需要保留的地方涂上厚厚的湿泥巴,然后用火烧灼其余部分。当其余部分被烧出一层炭后,用石斧砍去这层炭,独木舟就做成了。尽管独木舟很简易,但我们仍能从其制作过程中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
音乐之舟
战国时期,木板船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展示了一艘木板船模型,是根据1978年在中山国墓中出土的木板船遗存所做的复原模型。中山国墓中除了3只木船遗存,还有5支桨、船篷竿铜帽及30只环、3只钮(niu)钟等。复原后的木板船纹饰瑰丽,尺寸比例协调。我们好似看到2300多年前的某一天,风和日丽,文人墨客乘船游于湖上。船儿摇曳,墨香悠长,可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走进中国航海博物馆,我们仿佛乘上了时代之舟,驶进了中华文明史中。在追忆中国辉煌造船史、航海史的同时,我们也要立潮头,扬风帆,驶向未来,不断追逐蓝色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