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
2024-12-31高布权刘慧娟
摘 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引擎。研究发现,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乏科学的服务机制、完善的基础设施、多元的文化产品、高效的服务人才队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设、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共文化产品特色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的对策,以促进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公共文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7-19-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7.003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1]。
乡村振兴塑形铸魂,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鼓励各地结合文化资源禀赋和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培育打造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突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文化业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彰显国家对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视。这就要求探索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新体系建设之路,以确保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发挥,持续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在分析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议,以促进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
1 文献回顾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见解,研究成果丰富,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注重政策、基础设施、供给主体、人才队伍等方面内容。在供给主体方面,苗俊玲等[3]认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乡镇的领导、组织和支持作用。在需求主体方面,吴理财等[4]认为,要以治理的逻辑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重视群众意愿、整合社会资源,以此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关琮严等[5]指出,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体系,需要在已有的体系内激活和培育乡村民众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在人才队伍方面,张靖等[6]认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应建立一站式、三类人员的管理制度,在各大文化站配备技能指导、活动策划和管理等三类人员。姜广多[7]提出,我国的乡村公共文化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在满足村民需求上还存在形式化、低效率等问题。
2 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2.1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逐步构建
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在服务机制方面,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不断增加,以满足村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其以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供给主体及时落实群众的文化需求[8],以实现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在制度保障方面,我国出台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政策,以保障村民的文化权益。
2.2 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基础设施是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供给不断提升,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县级文化站、体育中心及乡村文化馆、图书馆等都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一些东部省市,逐步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一县两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影院)’‘一乡一站(文化站)’‘一村一室一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明确的层级标准”[9],落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2.3 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出现特色
乡村公共文化产品逐渐多样化。一是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内容逐渐增多。基层图书馆的藏书、文化活动中心的娱乐活动种类、公开展放的电影类型等,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起来。通过“互联网+文化”,促成乡村文化新样态,推动更多更高品质、多样化乡村文化产品上线上云、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等[10]。二是文化服务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少地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挖掘地方特色,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例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挖掘自然人文底蕴,打造民间“非遗+文创+农特产”聚集地等,促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2.4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日益壮大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逐渐完善。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的《2021年全国基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队伍培训工作计划》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数量上,乡村公共文化专职服务人员不断增多。此外,还出现了少量的兼职人员和志愿者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例如,广东省提出通过职业教育、委托培养、兼职客座、定期服务等方式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在人员结构上,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断吸收新鲜血液,积极纳入年轻人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员,打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传统结构。例如,上海市要求做好社区公共文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以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甘肃省要求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网点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和统一考试。
3 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
3.1 缺乏科学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缺乏生机的关键问题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固化。主要表现为:其一,在需求方面和评价方面体现为缺乏完善的信息传导机制。村委会在联系村民方面不够规范,较少听取民意,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重大问题的讨论流于形式。由于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有限,政府和相关部门普遍认为无需过多的投入,其评价机制难以满足村民实际需求。其二,在保障方面体现为缺乏明确的管理机制和奖惩机制。由此造成了基础设施闲置报废、服务经费滥用等问题。从《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2年)得知,全国乡镇文化站有32 524个,全国乡镇文化服务站一年提供服务总次数为11 712 285次,平均每个乡镇文化服务站一年提供服务总次数为36次[11]。
3.2 缺乏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问题在于其基础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其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覆盖率较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唯“指标”论好坏的现象,使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过度追求文化政绩。根据全国31省267个村庄的调查,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能够完全满足村民需求的占比为5.36%,不能满足的情况占比为51.34%[12]。其二,较城市而言,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极不均衡。尽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明确指出“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但由于基层财政困难重重,有限的财力根本无力为乡村提供足够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13]。
3.3 缺乏多元的乡村公共文化产品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问题在于缺乏多元的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主要表现为: 其一,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形式较为单一。现有文化产品已不能完全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针对全国1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调研发现,17个县“均尚未制定有关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的制度政策”[14]。其二,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内容品质较低。村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供需结构失衡严重影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根据对全国19个省23 742位村民的问卷调查,只有7.8%的被访村民对乡镇的乡村文化工作很满意,高达26.3%的被访村民表示不太满意[15]。在自上而下的供给方式中,虽然乡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升,但村民的需求依旧没有得到较好地满足。
3.4 缺乏高效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由于缺乏高效的人才队伍,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其一,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较差。一方面,有些工作人员官本位思想严重,注重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了村民的满意度,缺乏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有些干部 “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服务方式单一,缺乏以人为本的便利性”[16]。其二,尚未完善和落实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制度。缺乏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机制,以及对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以桐梓县为例,“参加2019年马鬓苗族乡、黄莲乡分别举办的苗族服饰绣娘培训班一期的人数仅90人”[17],而且该县通过“增加文化活动次数来锻炼人才”。可见,这对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缺乏有效的措施。
4 促进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设
健全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保障是推进机制创新。一是建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多主体协同供给机制。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经验就是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供给,如美国民间组织主导的 “民间自愿”模式、英国中央和地方的“共同管理”模式等。二是建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对接机制。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是村民。因此,要建立决策前收集村民的文化需求、决策中村民参与制定方案、决策后村民负责评估的信息对接机制。三是构建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和奖惩机制。我国应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推行地方性法规。
4.2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任务在于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提高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覆盖率。大力整合社会资源,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同时,坚持方便村民的原则,将村民囊括在服务半径之内,切实保障村民的文化权益。二是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和乡村网络文化引导提出基本要求。各地要加大投入,建设乡村网络文化阵地,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配套服务。
4.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特色产品发展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的主要任务在于坚持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创新,培育多元化、特色化的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一是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培育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和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例如,福建省的首溪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建设中,融入了农耕文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等要素。二是以村民为主体,开展丰富的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各地应拒绝“喂哺式”的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将国家文化建设导向和村域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开展具有特色的乡村公共文化活动。三是大力发挥乡村文化产品的品牌效应,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乡村文化产品应具有差异性。同时,各地应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乡村文化产品的特色和乡村文化品牌故事。
4.4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各地应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力进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发展体系。要想真正吸引、培育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就需要完善“选人、用人、留人、育人”制度,全面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质量。二是建立优秀文化人才的激励机制。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政策,为优秀的文化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三是培养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层次文化人才。各地应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加强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人才的培养,壮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
5 结束语
高质量发展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主题,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进程。只有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充分激发才能变为现实。为此,必须通过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乡村文化研发特色产品,以及完善人才队伍等措施,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梅.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新知新觉)[N].人民日报,2022-03-16(9).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工业信息安全,2022(9):87-109.
[3]苗俊玲,司璇.乡镇基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以秦皇岛市海港区为例[J].时代经贸,2016(15):49-52.
[4]吴理财,解胜利.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40年:理念演进、逻辑变迁、实践成效与发展方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20(5):100-111.
[5]关琮严,李彬.“舞市”: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型再造[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1):94-99.
[6]张靖,廖嘉琦.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智慧: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2022)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22,39(5):12-19,30.
[7]姜广多.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对策[J].农业经济,2022(7):52-53.
[8]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
[9]沈壮海.向新而行[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0.
[10]李先吉,李果.数字化之路 数字经济知与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2[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2.
[12]]董帅兵,邱星.供给侧视角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振兴:基于全国31省267个村庄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1(2):30-36.
[13]卢小祁.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
[14]吕红军.留守妇女儿童教育脱贫研究 基于大学生社会调研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2.
[15]尚子娟,陈怀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价值逻辑和推进路径[J].中州学刊,2022(11):81-89.
[16]高静,王闪闪,丁甜甜.需求导向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
[17]贵州省文化馆编.贵州文化馆事业发展报告[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高布权(1969—),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刘慧娟(1999—),女,硕士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