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2024-12-31朱小英

秀江南 2024年7期
关键词:中华中职素养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面向中小学生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程。中职学校顺应时势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课。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是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应承担起这份教育责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些许不足,这些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希望通过探索和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相融合,增强中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这门课程应努力实现的教学目标。经过多年教学观察,笔者发现中职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表现在师资配置上,中职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师大多是思政老师和语文老师,他们大多数国学基础不扎实,没有参加专门的培训,有的甚至并不乐意上这门课。其次是不知道选择什么内容来实施教学。于是,不少老师选择播放视频或电影来应付几周的课。再次是教学形式比较呆板,教师只管讲,学生只是听。最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时安排太少,有的学生刚刚对这门课产生兴趣,觉得这门课有意思、有利于自身成长,课程就要结束了。这样的教学状态是无法达成上述教育目标的。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付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

统一认识,做好计划

首先是策划者和施教者清晰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课程的教育目标。中职学校中的不少学生在初中学校是被边缘化的,在家里也被认为是不争气的孩子,因而他们中的不少人缺乏自信。中职生的文化课成绩大多是中等偏下的,因而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制力相对欠缺,有的同学甚至道德素养略低。面对这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孩子,中职学校的教育者应当竭尽所能为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课可以帮助学生改善不足,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学习能力和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中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中职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凝聚了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有利于促进中职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自身的德行、人文素养和生活智慧也会得到同步提升。

其次是做好实施性教学计划。中职学校应在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并且保证课时量。中职生在校期间每学期都须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课,就像班会课和团课一样稳定。教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滴水穿石般的渗透。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订者必须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课的教育目标并作出清晰的描述。这样有利于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以便于实现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

组建队伍,坚持学习

组建队伍是关键。这么多课谁来上?我的建议:班主任是首选。当然,语文教师的国学基础扎实一些,可能学起来会轻松一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学知识,而是学智慧、习品行,任何人都行,任何人都可以。但必须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养,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水平。目前,大多数教师的国学素养还难以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因此,必须从加强教师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入手。只有通过培养训练,逐步建立一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熟悉国学经典且具备相应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才能彻底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提升课程质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广,不可笼统概括,一定要细分,建议各系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教研活动,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评定等,都需要探索和明确。

坚持学习是保障。师资培养是大工程,是教师循序渐进学习经典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这一条路可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哪里?在经典里,尤其是儒学经典中。因此,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的教师要先学习儒学经典,如《孝经》《学记》,再如“四书五经”。经典中有生活智慧、有教育智慧,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良方。

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有待提高的中职生,所以我们须比其他老师更精进、更努力。笔者此处所说的“学习”是指“学而时习之”。笔者在《知行合一视域下中职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初探》一文中讲过,学习经典需要过三关—文字关、义理关、事功关。对教师来说,过“文字关”“义理关”不难,但要过“事功关”难。过“事功关”的关键是做好两件事:力行和传播。“古之学者为己”,古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身德行和修养,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的学习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学生。为自己:学原典,日日觉照,精进体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对境炼心,修身养性,提升德行和智慧,体悟“学而时习之”带来的喜悦。为学生:教师要将学习体悟通过情景化、故事化等教学形式分享给学生,带领学生学会“常思己过”,学会“知错就改”,学会“三思而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快乐的,快乐才会坚持。

选好教学内容,定期交流

有人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材可以结合地域特点来编写,还要不断加工修改。我的建议是学原典,要有文化自信。国学经典是蕴含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精髓的典籍,我们只需相信,只需选择。

我们要相信学生的理解力,相信他们能读懂经典。经典是古圣先贤教育、生活智慧的结晶,教师要用经典唤醒每个学生自身本有的核心素养。

选择好的教学内容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什么是“好的”?适合的就是好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的经典就是好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也要考虑所选经典的难易程度,初学者可以选择易学、易懂、易做到的。教师可以将儒学经典《孝经》《学记》《弟子规》作为中职一年级教学内容,因为这三部经典的内容学生都能理解,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可以放在指导和督促学生“力行”上。二、三年级的教学可以选择《论语》《大学》这两部经典。教师须选择适合学生的相关章节,带领学生深入学习,积极实践,引导学生缩短“知”与“行”的距离,改善学生的不良学习、生活习惯,提升其核心素养。

选好教学内容、组织好课堂教学还不够,我建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始终坚持诵读经典,并身体力行。建议学校每月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学习原典或交流学习心得、教学心得。学习和交流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德行、人文素养和业务能力。教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将这份坚持带入课堂,带动学生诵读经典,引导学生分享力行心得,时时刻刻影响学生。

确定考核内容,明确提升方向

目标只是结果,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过程是实现目标所必须经历的每一步,不关注过程,我们追求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师除了明确这门课要实现的教育目标,还应关注每个学生习得的过程,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每堂课教师须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内容,明白内容中蕴含什么道理,知道如何实践、如何验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课的考核方式不只是卷面考试,更重要的是考核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事功”—学生每日表现,明确在家里、在学校如何做。

谁来考核?首先是学生自己,常思己过,日日反省,记录自认为做得不好和好的事、自认为退步和进步之处。其次是家长、老师,作为考核者,他们须多关注孩子的进步,扬长避短,一学期一小结,通过面谈或书面交流,指出学生的提升空间,为其指明发展方向。

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生活智慧皆藏于经典之中,比如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为人处世的智慧、政治学智慧等。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探索层次较浅,但是我们的方向肯定是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坚持诵读经典,坚持力行,努力为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

猜你喜欢

中华中职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