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虞美人.听雨》的曲式与演唱
2024-12-31芦伊
古诗词《虞美人·听雨》的曲式分析
该作品为4/4拍,f羽调的二部曲式,由引子、A、B、尾声四个部分组成,作品结构规整。
引子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钢琴伴奏从恢宏的柱式和弦转向单旋律,表示在经历沧桑后的释怀,引出万千愁绪,进入A段。
A乐段其中包含了起承转合,曲中出现多处大跳,描绘少年与壮年时的听雨场景,叙述回忆。“少年听雨”与“壮年听雨”两句连续使用多个大跳,八度的大跳与后半段演唱的平稳进行产生鲜明对比,突出“听雨”的主体性,“红烛”代表少年时期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重复两遍的吟唱体现回忆中对美好事物的感慨。“啊”字演唱,不仅改变了音乐结构,而且在时间上连接了过去与现状,一个简单的“啊”字演唱,叹述心中无限怀念。
B乐段作为全曲高潮,虽然谱面上的“悲欢”“离合”为小长音演唱,但伴奏织体紧凑,演唱时情绪丰满。“一任阶前”伴奏与22小节基本一致,在情绪上二度推动,也推动后续多次表达“悲欢离合”的苦难情绪,末尾节拍从4/4拍转为6/4拍,是对前面音乐情绪的延伸与递进,在平缓的情绪流动中也体现了作者真正的释怀。
尾声是B乐段中部分旋律的变化重复,伴奏织体转换成长音柱式和弦,表达意味深长的感慨,情感基调与A段相近,尤其在最后三小节反复出现“羽—商—角”模仿自然界中的雨声,让听者产生无限遐想。
古诗词《虞美人·听雨》演唱分析
第一句“少年听雨”中“听雨”为八度,尤其“听”字还为闭口音,如果不注重气息的运用,会导致音色的浮动变化较大,破坏歌曲整体美感,“壮年听雨”与“而今听雨”也是同样,需要强有力的气息支撑,这需要演唱者在演唱“听”字之前就做好高音准备,保证音的稳定性。随后音程跨度变小,但仍需要保持气息的流动性,尤其在出现第二个“红烛”时,其实是对语义的强调,这里更需要气息在演唱第一个“红烛”之前做好充分准备。“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虽该段演唱难度不大,但需要注意该句的连贯性,气息仍然不能放松警惕。“鬓已星星也”持续的八拍长音作为该作品的另一个难点,既要保证拍子唱满,也要为后续的高音迸发出的力量留出表现空间,期间必须要避免气息不够与气息僵硬的问题,带动作品情感。“悲欢离合”作为歌曲最高音也是情绪最高点,需要饱满的情绪支撑,所以在演唱时要注意气息的分配。
“少年听雨”作为开篇,咬字易被忽略,尤其是“听”字,作为闭口音,容易将ting唱成ti或者tin,导致气息停滞等问题。“昏罗帐”中的“帐”作为尾音也非常容易将气息往下拽,若是不注重后鼻音的演唱,容易将zhang唱成zhan或者zheng,所以演唱时要注意后鼻音的咬字。另外,激动的情绪容易让人们忽视歌词中隐藏的归韵问题,在演唱“悲欢离合”时,“欢”字的韵母容易被忽视,容易唱成“hua”,词虽然在节奏上时值较短,但在演唱时必须归韵,歌词清晰,音乐才更有流动性。
作者简介:芦伊,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绍兴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