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说纸上的无锡古城

2024-12-31江凤鸣

秀江南 2024年7期
关键词:阖闾泰伯太湖

无锡老城已经被拆除70多年了,我办公的大楼下就是往昔的老城墙,稍稍向西就是老城的护城河。如今,城墙不在了,修成了解放环路,护城河还在,水波荡漾,杨柳依依,似乎在春风里诉说着往昔。

在这个江南小城住了四十多年,这个春天,我忽然心血来潮,要考察一番小城的建城史。于是,我骑上自行车,沿着解放环路时停时走地跑了一个多月,沿街寻访古迹,走进名人故居,有时就走进图书馆、档案馆坐坐,翻看那些泛黄的古书旧籍,包括县志、郡志。

无锡是一座水城,解放环路是其古城墙的旧地基,城墙外面就是护城河,自宋代至今,形成了老城区的基本格局。城乡有数百条大小河流环绕,所有的河流都流向城西的太湖。大运河穿城而过,九条箭河铺排在大运河两侧,从空中俯瞰,整个城市像极了龟背。无锡古城像一只乌龟,卧在水烟里。

无锡历史悠久,乡人很为此自豪,称有3200多年历史。这是从商末泰伯奔吴算起,至于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确切的奔吴日,现在已无可考证。

第一次说到无锡建城史的是东汉的赵晔,他在《吴越春秋》中说:“殷之末世衰,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泰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苏州)西北隅,名曰‘故吴’,人民皆耕种其中。”这座城建在无锡老城30多公里外的梅村,梅村古称梅里,是勾吴国的首都,自泰伯到阖闾25代国君,620多年全将都城设在这里。这座古城现在已经没了踪迹。不过,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敕令吴郡太守糜豹修建的泰伯庙还在。每年梅村人都举办泰伯庙会,用隆重的礼仪祭祀这位古吴国的开国之君。

当年泰伯奔吴时,荆蛮愿意跟随的只有千余家,估计每家也出不了几个劳动力,建造一座周三里二百步的小城已是不易。所谓外郭三百余里,估计是不可能的,想来也就是像后来开发北美的新教移民跑马圈地一样,在以梅里为中心的耕地边缘插上荆棘修个篱笆墙而已。

《吴越春秋》成书于东汉初年,与泰伯的时代相去千年。《中国大书典》评价《吴越春秋》,多以后人想象之词加于春秋末年之事,有损历史真相。本书被列为杂史,其性质介于历史和小说之间,类似后世的演义。因此,对于《吴越春秋》的说法,看看就好,不必当真。

考察无锡的建城史,当然要去祭奠这位古吴国的开创者。于是,我专程驾车去了梅村古镇。梅村现存的泰伯遗迹,除了泰伯庙,还有一条泰伯渎,这条据说是当年泰伯带领吴地人民开挖的河流,直通太湖。在这里,泰伯将从中原带来的先进农耕技术传授给了荆蛮之地的人民。泰伯渎河水清亮,水流浩荡,至今依然方便两岸人民出行、灌溉。至德泰伯,功在千秋。

公元前514年,泰伯的25世孙吴王阖闾大肆扩张疆土,建造了大、小两座阖闾城,大城在今苏州,小城在今太湖西边。现在,无锡胡埭镇与常州雪堰桥的交界处留有遗址。建在苏州的阖闾大城即苏州建城之始。很多年来,无锡地方的有关学者一直有“胡埭镇上的阖闾城为吴国除梅村外的另一座都城”的说法,但稍有历史地理常识的人都会觉得不可信。试想,太湖乃吴越争霸的主战场,谁会把首都建在水防线上?阖闾既然在苏州建设了大城,将都城迁去了苏州,还在无锡留这么一座都城何用?想来应该是座堡垒城更符合实际。

我站在阖闾故城,脚下是一片断垣残壁、荒草离离,抬头见南山,山脊嶙峋,似有烽火旧墩。转身眼望太湖滔滔流水,不禁思绪万千。遥想当年,吴越争霸,太湖上,战船间,箭飞如雨;闾江口,南山上,烽火连天。如今,一切都沉寂了,只有林间的风,太湖的浪,发出阵阵呜咽。

阖闾迁都苏州后,只有几十年功夫,他的儿子夫差就兵败身死,吴国为越国所灭。传说,夫差好战斗勇,数次发兵中原与齐晋争霸,弄到国库空乏。他又好色贪玩,宠爱西施之外,还建有“鸭城”“麋城”两座小城供其玩乐。在历史的风雨中,两座小城都没了踪迹,唯有现东亭、后宅两处,留有鸭城桥、麋城桥两个地名。明代无锡人、南京兵部主事秦夔曾写过一首诗:

闻说吴王养鸭时,年年来此拥西施。

豪华已尽江山变,落月秋风动蒺藜。

关于“鸭城”和“麋城”,《舆地治》《太平寰宇记》《咸淳毗陵志》《读史方舆纪要》《无锡金匮县志》等书都有记载。

夫差亡国,吴地被越国占领。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发兵灭了越国,越国对吴国故地139年的占领结束。楚王将无锡故地赏赐给春申君黄歇管理。于是,黄歇在治理太湖、奖励农耕的同时,在吴国故地上建了一座新城,史称“黄城”。

关于黄城,具体的遗址如今已不见了。但《无锡金匮县志》言:“黄城,在县西二十里开原乡。”据考证,大致的方位应在今惠山一带。锡惠公园里的黄公涧留有“春申君饮马处”遗迹。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惠山寺记》中说:“望湖阁西,有黄公涧。昔楚考烈王之时,春申君黄歇于吴之古墟,即此也。”

无锡真正成为一座县城,应该是在汉高祖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史籍上有了“无锡城”“无锡湖”的记载。东汉初年的《越绝书》记载:“无锡城,周二里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门一,楼四,其廓周十一里二十八步,墙一丈七尺,门皆有屋。”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汉代的无锡城应在今天的惠山东边,夹在古运河与梁溪河之间,也就是现在无锡老城区的西北部。可以猜想,无锡城在建立之初,居民大多临水而居,逐渐沿河延伸,居民聚集,形成了最初的市集。汉高祖时的无锡城是个很小的城池,其规模只有无锡解放时的一半不到。

汉代的无锡城分为子城和外郭两重城。子城的位置大致在旧崇安区复兴路街办辖区内(已并入崇安寺街道)。具体位置应在今石皮路之西、东西大街之北、西城河之东、连元街向西的延长线之南。

在这个小城的城圈里二十多年,我风里雨里在此办公从未间断,却从来不晓得自己身处的是汉代无锡的第一座县城故址。只知道这里是无锡最繁华的市中心,白日车水马龙,夜间光彩照影。

南北朝时,无锡城的主城区有所扩张。《南徐记》上说,那时的无锡城“旧罗城周围四里三十七步,子城一百七十步”。罗城应该是主城,子城应是主城外的牙城。当时的无锡城先建了一个牙城,后来陆续又建立了三个牙城。

宋代乾兴元年,无锡县令李晋卿大规模扩建外城,并修了四座正门,东为熙春没门,西为梁溪门,南为阳春门,北为莲蓉门。正门之外,还修了三座偏门:通南禅寺的董家门,通南士桥的新塘门,通南下塘的顾桥门。

到了元代,无锡由县城升为州城,无锡县改称无锡州,但州城久废,已无法发挥守御的功能。因此,元末王仁辅的《无锡县志》说“今州城虽废,迹有可见,城有七门。”1355年,无锡修了旧城。两年后,农民起义军张士诚部占领无锡,开始整修旧城,“周围九里,城高二丈”,并挖深了护城河,深二丈,宽七丈。到明代弘治年间,无锡县令荣华又修缮了水门。

明代嘉靖年间,苏州大才子文徵明的大儿子文彭来锡城游历,写下一首五言诗:

昔尝经此地,荒草蔽颓垣。

狂寇频年至,危城一旦完。

嘉靖中,无锡城中人口由元末的三万人增加到七万余人。建城1700多年来,城市人口日增,城市却依旧狭小,又时时面临倭寇的侵扰,民不聊生,危城不堪守御。在这危难之际,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县令王其勤临危受命。他带领全县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用七十天时间赶修危城,终于在倭寇到来之前,修好了城墙和一干防御设施。倭寇来袭,王其勤带领官民,同仇敌忾,将倭寇杀退,救下一城百姓性命。

王其勤不仅抗倭杀敌有功,任职期间还通过丈量土地发现大户豪强无粮田16万亩,责令他们补税交钱,并据此免去无田粮七千余石,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在修建城墙的紧急时刻,他发现许多修墙军民懈怠,知道是自己担任监工的侄子同意大家休息时,不由分说,将其侄斩杀在一座小桥上。城中军民日夜赶工,甚是疲劳,其侄不忍军民劳苦,同意大家稍事休息。杀退倭寇后,城中军民感念其侄为民含冤,将其牺牲处,以其名改称克宝桥。可惜的是,这座小桥在1958年被拆除了。

后来,老百姓为了感恩王县令,在惠山和南门外为王其勤修了祠庙。纪念王其勤的南水仙庙,门前临古运河,二门建有戏台、看楼,庑廊后为正殿、二殿。其庙今日犹存,老百姓心中有杆秤,最能称量为官者的良心。

王其勤修建的无锡城,周围18里,东为靖海门,南为望湖门,西为试泉门,北为控江门,决定了无锡城以后的大致轮廓,在以后的风雨岁月里,屡废屡兴。特别是太平天国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无锡的攻防战,将整座小城弄成一片废墟。

1950年4月,无锡市人民政府为了建设新无锡,发动7000多人全面拆城。1951年,旧城全部拆掉,在原城基上修成了解放环路。历经2000多年风雨岁月的无锡古城,成了历史教科书的页码、博物馆墙上的光影。

作者简介:江凤鸣,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集《凤鸣梁溪》《烟雨里的粉墙黛瓦》《心窗》等,另有小说、诗歌、散文数十万字发表在报纸、杂志和文学网站上。

猜你喜欢

阖闾泰伯太湖
李泰伯: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太湖思变2017
三让遗风百代扬
———无锡泰伯墓联
太湖揽春
太湖
上万人因看热闹丢性命
春风十里,阖闾一城
同病相怜
太湖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