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竹林下丰产栽培技术及科学管理工作的深入探讨
2024-12-31曹文静
摘 要:方竹是我国重要的植物之一,在南方地区广泛分布,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较高,是发展山区林下经济的重要品种之一。我国耕地少山地多,因地制宜发展林下方竹,有助于减少耕地占用,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林地经济效益。此外,方竹笋肉味道鲜美,在市场中也广受欢迎。但现阶段方竹种植模式仍存在一定不足,基于此,本文深入探究方竹林下种植丰产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种植人员提供参考,实现方竹的科学种植和管理,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
关键词:方竹;林木郁闭度;病虫害防治
方竹为禾本科植物,喜半阴,在贵州省内野生方竹的分布代表区域有桐梓县狮溪镇柏芷山自然保护区,同时贵州海拔1400m以上湿润山区也有零星分布,方竹根茎发达,在涵养水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林下经济的不断兴起和耕地保护政策的不断收紧,林下套种方竹作为一种集约高效的种植模式越来越得到种植户的青睐。但方竹作为南方种植者普遍种植的一种经济作物,常因栽培技术落后、栽培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出现方竹产量低的情况。亟待采用新的丰产栽培手段,提升其产量,促进方竹种植业的良性发展。
1野生方竹的生长环境
贵州省野生方竹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米以上、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山坡或山谷缓坡落叶阔叶林中。
方竹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种植地要求土质疏松、排水性能良好。深入开展方竹培育与种植工作,可以为市场提供营养丰富、绿色天然的产品,推动当地经济和生态的发展。同时方竹种植区域多以山区为主,扩大方竹的林下种植规模,可以为当地人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助力,形成以方竹为核心的产业链条。
近年来,多地发展方竹种植产业,若方竹种植管理经营得当,在种植第4年就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在自然条件下,方竹常生长于阔叶落叶林下,受乔木郁闭度的影响较高。而在实际退耕还林种植时,种植户多未考虑光照及植被伴生作用的影响,采用与林木套种栽培的较少,最终栽种效果不佳。从方竹本身的特性来看,林下种植能够为方竹提供接近野生状态的生长环境,乔木林土质相对更加湿润肥沃,土层也相对更厚,乔木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为其遮蔽光照,为方竹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此外,林下栽培的方竹获取的养分更多,其平均出笋率高,长势好,单株平均成竹数较高,且观赏性高,便于拓展方竹产业路径,发展林下经济[1]。
2方竹林下栽培要点
2.1林地选择与处理
2.1.1林地选择
林下栽培方竹,最重要的是选择林地,为方竹的成活和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方竹适合种植于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00mm以上的地区。若采取传统耕地或弃耕地新造林的方式培育方竹,该地的海拔应在1400m以上,交通便利,临近水源,非牧区,以土壤肥沃湿润、养分充足、排水性能良好、透气性强的地块为宜。若选择林下套种,则最好选择在湿润的缓坡落叶阔叶林中,此类地块环境与野生方竹的生长地块相似,土壤肥沃,排水性较好,植后初期夏季林木可以为方竹遮挡阳光,冬季落叶后则能弥补光照不足的问题。
2.1.2林地处理
造林前,种植人员应在秋季整地,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布置耕作层。整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全面整地,即在坡度相对较小的林地上清除表面的杂草和灌木,耕作深度控制在45cm左右。二是带状整地,若土壤坡度在25°左右,将种植区域的杂草、灌木去除后耙带,栽种宽度控制在2~3m即可。三是栽种地的土地坡度若在30°以上,可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地块,采取带状整地与点状整地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需要彻底清理点状整地种植区1m2范围内的杂草和灌木。
整理好林地后,应及时开展挖穴工作。一般情况下,种植穴的大小为60cm×60cm×50cm,密度控制在1300株/hm2左右,穴中应施加一定量的基肥。
2.2幼苗的培育与选择
2.2.1幼苗培育
采取培育幼苗后移植栽种的方式,应重视苗圃选择和作床工作。育苗可选择在4~5月进行,在培育时应选择交通便利、临近水源、温度适宜、能避开阳光直射的环境,也可选择大棚进行育苗。苗圃地应选择相对平整的地块,便于后期育苗管理,为了提高植后成活率,减少起苗和转运过程中对苗木造成的损伤,最好采用独立的无纺布育苗袋进行育苗,大小可选用装填直径7cm、高9cm的规格,基质采用无病毒育苗土,育苗时应保证基质处于湿润状态,先将基质装入育苗袋至2/3以上,再将种子放入袋内轻轻按压,一个育苗袋可放置1~2粒种子,再将育苗袋按0.8m宽的苗床宽度摆放整齐,最后统一盖上1~2cm厚的基质,为保证种子顺利萌发,最好外搭遮阳率在80%左右的遮阳网,以保证苗床阴凉,再在网下搭建简易塑膜保温棚进行保温保湿,正常情况下,经过15~20天,种子即可完成萌发。
当种子成功发芽生长后,应重视苗床管理工作,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培育方竹幼苗,主要包括灌溉、施肥工作。方竹喜湿润,在幼苗管理期间应确保苗床的湿润度满足其生长需求。一般采用喷洒的方式浇水,确保水分可以均匀地喷洒在苗床和幼苗的表面。幼苗生长期的营养获取主要依靠营养液,应将幼苗生长所需的肥料溶解在水中,随后将其喷洒在苗床上,确保幼苗可以充分吸收肥料,促进其生长。此外,如采用普通腐殖土育苗,应注意苗箱中的杂草清除工作,避免出现幼苗生长养分不足的情况。通常情况下一年生苗可高达30cm以上,该阶段幼苗即可进行移栽,因幼苗对养分的需求旺盛,根系生长较快,应尽快在适宜的时间内完成移栽工作。
2.2.2分蔸苗选择
除了培育幼苗外,还可以选择方竹分蔸苗进行移栽,一般选择2年或3年生、地径大于2cm的健康苗,其枝叶茂盛、竹节正常,没有病虫害。应在选择好母竹的基础上,挖掘其竹鞭,挖掘时切口应光滑没有裂缝。开挖时不能损坏鞭芽和茎基,保持土壤的完整度。选择好分蔸苗后再准备移栽工作,移栽时其来鞭长应在25cm左右,去鞭长应在35cm左右,有3个以上的健壮鞭芽即可[2]。在运输过程中,应保证分蔸苗完整,搬运时必须将母竹捆绑起来,使其保持竖直状态,1~2天内完成栽植。
2.3幼苗移栽
2.3.1基本要点
方竹幼苗移栽是方竹栽培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当幼苗生长到一定时期时,应为其提供更大的生长空间便于出笋。在移栽前,可适当进行炼苗,选择在雨后或连续阴雨天气时移栽最佳,可大大减少移栽后缺水所导致的幼苗死亡情况,提高植后成活率,栽植地应选择在阴凉或郁闭程度相对较高的林区,避免出现阳光直射幼苗的情况,最大程度地确保幼苗移栽后快速适应并成活。此外,在移栽时要注意方竹之间的距离,避免过密种植而影响方竹吸收养分,导致出笋率低。植株间距过大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必须要合理控制栽培间距。
方竹移栽时间以每年的冬初至春初为宜,栽植时可以适当修剪幼苗上部枝叶,确保地下部和地上部的水分平衡。栽种时,应随起随栽,减少长途运输。栽种遵循“穴大、浅栽、根舒、紧围”的要求。此外,栽种前应在施加底肥的穴内回填相对肥沃的表土并压实,随后将幼苗放于穴中扶正,或将竹茎倾斜45°左右,回填土壤并分层压实。种植后就地用草或树叶盖住幼苗盘根部,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方竹植后的次年9月至10月即可查看植后长势,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成活率检查工作,对成活率低的地块要认真分析原因,排除因地块自身原因不适宜种植方竹的地块,应参考栽植要点在初冬至初春期间进行补植补造工作。
2.3.2林木郁闭度控制
林下栽培方竹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林木郁闭度,郁闭度对林间地面的受光和受雨情况的影响较为明显。郁闭度过底,夏季光照过强;郁闭度过高,林木病害易滋生,树木蒸腾消耗水分过多,导致林间土壤湿润度不足等问题,以上情况均会影响方竹生长,因此应重视对于林木郁闭度的控制,为方竹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3]。郁闭度就是指林分的密度,是乔木树冠在地面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的比例。不同类型的阔叶林地,应采用不同措施调整郁闭度。若在公益林下种植,应优先采用修枝的方法调整郁闭度;若在商品林下种植,当采用修枝方式无法达到控制郁闭度的目的时,可以适当采用间伐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林木郁闭度在0.3~0.5之间时,方竹的长势较好,发笋量大,产量较高。但南方大部地区以乔木为主,其郁闭度过低,不符合相关环保政策,会影响乔木的种植效益和环保效益。因此,在乔木林下栽培方竹时,以0.6的郁闭度为佳。此外,在种植过程中,上层林木的郁闭度也应根据实际的竹子生长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在调整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下层的竹林,通常情况下,可结合森林抚育项目在幼竹种植前应进行一次林木郁闭度调整,若没有及时开展调整工作,应在发笋前1个月进行调整。
2.3.3其他要点
采用林下栽培方竹时,应注意林内卫生和森林防火工作。由于林下种植需要控制林木的郁闭度,在开展修枝和采伐工作时,会残留大量的枝条和叶片,长时间不处理残留物不仅会引发病虫害,还会给森林防火带来隐患,在调整林木郁闭度后,应及时清理残余物,最好是直接将其截成短节,或者粉碎处理,就地还林。此外,对于病毒较多的地块,还应开展消毒工作,使用多菌灵即可。应严格规范作业人员的用火情况,尽量避免在林间或野外生火。无论是造林栽培还是在原生林下栽培,均应加强对林木和植物的保护,严禁采伐受保护的野生植物。
3方竹管理要点
3.1培育管理
新移栽的幼苗需要专业看护,确保其存活。若发现有露根露鞭的情况,要及时覆盖表土。对第一批新长出的幼竹,应适当采取间伐抚育的措施,去除其中弱小、密度过大的幼苗,以促进幼竹成林。每年新竹展叶后,应修剪其上梢部,控制其长势,促进竹鞭生长。
3.2成林管理
通常情况下,竹林结构是一年、二年生竹比例均为30%,三年、四年生竹比例均为30%,五年、六年生竹比例均为10%。
幼苗移栽后的前六年,应在每年的春秋两季抚育一次,清除其生长区域的杂草并适当追肥。每年的除草工作分别在4月中下旬和10月中下旬进行。开展全林地除草以及幼苗松土时,应避免损伤竹鞭、竹节。松土除草时应合理控制深浅,靠近植株处较浅,外侧较深。施肥时应根据地面坡度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定植3年内,采用穴施或沟施均可,随着竹子的生长发育,可以逐渐采用撒施的方式。每次整体施肥量应控制在90kg/hm2左右,春季主要施加速效肥,秋季则以迟效肥为主[4]。
方竹在生长过程中尤其是出笋前需要大量的水分,若出笋前降雨较少,将直接影响方竹的出笋产量,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重视灌溉工作,可采取修建高位蓄水池,采用人工灌溉的方式保证水分充足供应。人工灌溉建议以喷灌为主。一方面,喷灌浇水较为均匀,所喷洒区域的方竹基本都能获取水分,另一方面,喷灌具有较高的节水优势,并且效率较高。
3.3出笋管理
方竹出笋是栽培方竹林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方式之一。一般培育四年后,方竹即可进入投产期,每年新笋出土的初期和末期应每隔5天左右采笋一次,生长繁盛期3天采笋一次。在采笋的同时要保留一定量的健壮竹笋使其长成新竹。一般方竹笋出土时间在每年的9、10月份,此时,该阶段应保持土壤水分充足,应尽量避免出笋地被阳光直射。
3.4方竹常见病虫害与防治技术
3.4.1方竹常见虫害及其防治
方竹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虫害的影响,其中地老虎、蟋蟀、蛴螬等对方竹幼苗的危害较大,蚜虫、红蜘蛛等对竹叶的危害较大。针对育苗过程中遭受的虫害可以采用灌注的方式预防,如使用敌百虫药液、马拉松药液等灌注苗床,可以取得较好的消杀害虫的效果[5]。针对威胁竹叶生长的害虫,则可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喷洒药液防治。如针对蚜虫可以使用乐果乳油,针对竹蝗则可以使用针对性杀虫剂。
3.4.2方竹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方竹常见病害主要有黑粉病、竹秆腐病等。
竹黑粉病主要发生于种植密度较高的竹林内,引起该病的病菌为黑粉菌,其孢子可以借助风力传播,多见于竹枝和竹笋上。特别是夏季,新竹竹叶大量生长,极易受到侵害。感染黑粉病的竹叶叶鞘呈现淡紫色,叶鞘生长后开裂并露出黑粉。病程加深后,黑粉出现范围扩大并向下延伸,导致新生竹叶枯死、竹笋死亡。防治黑粉病可以使用20%国光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粉剂2000~2500倍液防治。连用2次,间隔时间为15天左右。
竹秆腐病发病初期会在竹秆中部出现梭形或长条形病斑,随后影响整个茎秆,出现茎枯、倒伏情况。病斑较为密集,并产生一层难以脱落的黑色块状物,茎秆内部有黑色的菌核。防治竹秆腐病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从竹叶展叶起每隔15天喷洒2~3次,或使用50%敌克松1000倍液灌根。
总而言之,方竹作为南方地区重要的林下经济作物,其生长情况对种植人员的最终收益有着直接影响。要积极探索方竹林下丰产栽培技术,科学管理和栽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病虫害,确保其产量和质量。种植人员也应积极学习相关技术要点,推动方竹的高质量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祖云,李长伟,赵静,等.落叶软阔林不同郁闭度对林下种植的金佛山方竹生长的影响研究[J].竹子学报,2023,42(3):40-44.
[2]杨春利.现阶段方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24):114-116.
[3]白祖云,李长伟,杨太橡,等.杉木林郁闭度对林下金佛山方竹生长的影响[J].世界竹藤通讯,2023,21(3):45-47.
[4]娄义龙,陈荣喜,张果,等.金佛山方竹在黔中竹海森林公园不同类型林地上的造林效果[J].世界竹藤通讯,2021,19(6):61-64.
[5]吴陶.南方山区方竹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0(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