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生产环节的应用及相关病虫害防治分析
2024-12-31秦慧敏
摘 要:山西省稷山县常年处于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当中,当地的气温温和且雨量充沛,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当地的作物以玉米为主,各部门为增加对农户的经济支持,需将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于玉米生产环节,从而满足后续玉米生产要求。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绿色防控技术,其次阐述了常见的玉米病虫害类型,最后提出了基于绿色防控技术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玉米;病虫害防治
为保障粮食安全,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必须在玉米播种及农业技术管理环节严把质量。通过合理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玉米在收获环节的安全性,对玉米的病虫害类型开展对应的防治操作,以满足后续玉米种植活动的供需要求,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1绿色防控技术分析
1.1概述
绿色防控是2006年在全国植保工作中提出的一项“绿色植保”任务。农户需将这一理念应用于玉米种植活动当中,结合当地的玉米生长情况,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玉米植保手段。同时,农户还应根据目前的植物保护现状,增加先进技术的使用,运用技术性的概念,引领“绿色植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1.2技术内容
1.2.1生物防治技术
农户通过生防技术的使用,可以采用以螨治螨、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方式,实现对植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加强捕食螨、大赤眼蜂、白僵菌、绿僵菌、微孢子虫及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确保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受到病菌以及害虫的影响。通过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在农业领域内应用先进技术和成熟产品,实现对农用抗生素、植物源、植物诱抗剂等的开发,让生物或生化制剂能够合理应用在农业种植领域,从而满足后续的病虫害防治需要。
1.2.2农业防治技术
若农户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采用农业防控技术,需加强前期的准备工作,规划出玉米病虫害所需的防治区,然后,建立相对完善的病虫害防治机制,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秸秆归垄沟播抗旱艺机一体化技术的方法,使高位的玉米作物能够展现出自身的生长优势和特性,增强玉米在边行过程中的生产质量,提高玉米单产,提升粮食生产效益。农户在播种时可以为玉米幼苗预留出一定的生长空间,一方面可以避免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相互争夺养分,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其吸收光源的面积,降低后续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此外,也可采用人为控制的方式,规划玉米种植地并适当增加秸秆还田等技术的使用,确保土壤中的肥力及养分充足,让玉米能够稳定生长。种植人员可以通过改良玉米品种的应用,采用科学播种的方式,适当地将药物与玉米种子进行融合,采用拌种的方式,使玉米种子可以形成种衣。此时,将玉米种子进行晾晒,以提高玉米的发芽率以及成活率,再次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另外,农户也可以合理规划后续的施肥用量,将无机肥料与有机肥料相互配合,保证玉米可以顺利吸取肥料中的微量元素。例如,在种植区域内,若该区域的玉米产量可以达到7500kg/hm2,则种植人员通过将100~150kg/hm2纯钾肥、75kg~120kg/hm2纯磷肥、180~240kg/hm2纯氮肥等有机商品肥与15000kg/hm2农家肥混合施用,夯实玉米后续的生长基础,展现农业防治技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1.2.3物理防治技术
农户在玉米生产环节,可以加强对昆虫信息素等的重点推广。例如,诱虫板、性引诱剂、杀虫灯、聚集素等,运用理化诱控技术,实行田间的病虫害物理防治工作,让农户可以在农业领域积极开发并进行推广应用。采用食饵诱杀、植物诱控以及防虫网阻隔等方式,可实现对害虫的驱避,避免玉米在生产环节存在质量问题。
1.2.4生态调控技术
农户在玉米种植领域通过生态调控技术的使用,可以大力推广抗病能力较强的玉米品种,在优化玉米布局的基础上选育一批健康的种苗,繁殖并大面积推广种植,利用水肥一体化等管理方式实现对玉米的高产栽培,使农户获得更多农业经济效益。同时,农户可以依靠农田的生态工程,通过作物间套种,设置天敌诱集带等方式展现出玉米在生产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并通过天敌保护等因素,避免玉米病虫害的发生。通过改变并转化源头的方式,营造出良好的玉米生长环境。然后,农户通过人为的方式,强化玉米的抗病虫能力及其对自然因素的抵抗能力。
2常见的玉米病虫害类型
2.1病害
第一,大斑病属于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其会造成玉米受到凸脐蠕孢菌的影响,发生叶片感染的情况,使斑点能够蔓延到玉米植株上的其他位置。在发病初期,玉米叶片会呈现出水渍状,出现青灰色斑点,然后向着叶脉的两端进行扩张,使中央区域呈现黄褐色,边缘则呈现菱形大斑,后期病斑会发生纵裂的情况。并且,大斑病通常会发生在北方地区,若玉米种植区域的温度处于20~25℃之间,湿度在90%以上,就会促进病害的发展。一旦种植区域内密度过大或玉米处于低洼地、连坐地也容易出现此病害[1]。
对于此病害,生产人员在处理时可通过生物和化学防治技术的联合应用的方式,采用防治为主的方法增加化学试剂在此区域内的应用并控制好药剂的使用比例及含量,以降低对玉米植株所带来的影响[2]。
第二,肥料中的氮含量过多容易造成玉米植株出现瘤黑粉病,问题是玉米的各个部位都会出现侵染,不仅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还会对其产量造成影响,所以工作人员应加强对肥料剂量以及成分的关注,避免过量施氮,以实现对玉米病害的预防[3]。
第三,黑穗病也属于玉米在生长期间的一种病害,它通常会发生在玉米的拔节期。植株受到真菌影响而发生感染问题,继而引发玉米病害。它的致病菌可以在农业领域内快速生长及繁殖,具有较强的传播速度,容易引发玉米的大面积感染,严重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对此,农户针对黑穗病应采用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式,通过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对黑穗病的防治[4]。
2.2虫害
对于玉米生长环节的虫害而言,蝗虫、玉米螟、红蜘蛛以及玉米粘虫等,都会对玉米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其一,蝗虫。它属于北方地区玉米种植领域内的一种常见害虫,其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玉米造成较大的影响,不仅会啃食玉米的枝叶,还会导致玉米减产,对玉米的生长造成较大的影响。其二,玉米螟。它是一种危害性相对较大的害虫,会通过吸取玉米植株养分的方式,造成植株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况,进而导致玉米减产。其三,红蜘蛛。它的繁殖速度相对较快,且体型较小不容易被农户发现,通常情况下红蜘蛛会附着在玉米叶片上,以吸食玉米养分为主,影响玉米产量。其四,玉米粘虫。它的幼虫会出现暴食的情况,不断地啃咬玉米叶片,造成玉米叶片在短期内被吃光,使玉米发生减产,严重时会发生绝收的情况。而且,在玉米粘虫1~2龄时,它的幼虫会对叶片进行取食,增加玉米上的孔洞数量[5]。3龄以上的玉米粘虫会导致玉米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缺刻,其一旦开始暴食,则会造成玉米叶片不复存在,只剩叶脉,不仅会遏制玉米的生长,还会造成严重减产及绝收的情况。若一块田已经被玉米粘虫吃光,其幼虫就会转移,列纵队危害下一区域内的玉米植株,所以其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巨大。
农户可通过物理防治、人工捕杀等方式,杀灭玉米粘虫、蝗虫。玉米螟等具有趋光性特点的害虫,根据它的趋光性特点,运用杀虫灯等将其诱杀。持续一个月,将已经死去的玉米害虫集中处理。对于红蜘蛛等害虫,可以通过绿化植物管理的方式,加强对玉米生长区域的养护管理,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并适当地扩大化学制剂的应用领域,有效减少红蜘蛛虫口数量,让用户可以采用早监测早预防的方式,防控红蜘蛛等害虫。
3基于绿色防控技术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3.1制定科学种植方案
农户应注重玉米植株的抵抗力以及抗病性,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可通过合理且科学的种植方式,做好前期的选种工作、整地工作,使种子的颗粒能够饱满,以提高玉米后续种植环节的存活率。
第一,农户可以选择在山西省稷山县种植适宜性较高的玉米品种,先玉335号属于抗旱品种,耐寒且抗病虫能力较强,具有成熟期早的特点,适合稷山县种植,并能够实现丰产,能够多年连续种植;玉米蒙008,它是一种早熟玉米,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较高的产量,可以让农户在不同的土壤及种植区域内种植,适合作为当地的主推品种;玉米新优27号属于一种新品种,具有耐旱性好、生长势强、抗病虫害强等优势。
第二,农户应加强在现场内的整洁工作,实现对土地的深耕处理,在深层且肥沃的土壤中将表层土翻耕并去除,让土壤中所存留的病原体、致病菌以及过冬虫卵被清除。同时农户也应做好田间的维护工作,清除杂草,防止其与玉米植株争夺养分。同时,在播种工作实施完毕后,应结合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的具体需求,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实现对种植活动的调整。通过灌溉等方式,控制好玉米在生产过程中的用水量,加强田间内的排水,避免水分长时间滞留在田间,防止根系缺氧而对玉米造成不利影响。
3.2做好施肥管理工作
农户为提高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抵抗力,需在播种完毕后及时施肥,结合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确保它的营养物质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在种植过程中,可以结合玉米的具体情况、生产周期,实行对应的调整工作,控制好施肥比例并选择合适的肥料配方,为玉米营造出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满足后续玉米的生长要求。对此,其可基于现场水分状况、土壤类型、气候等内容,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案,将微量元素、有机肥及化肥合理应用于田间,使现场内的营养物质充足,有效加快玉米的生长速度。
例如,农户整地起垄并在区域内增加基肥,做好施肥管理工作,控制土壤的肥沃程度,测定土壤的含水量,合理施加玉米有机肥、腐熟肥和化肥等,提升玉米的质量及产量。
3.3选择合适的化学方法
农户在玉米种植活动中,选用合适的化学方法,实现对区域内的化学防治。可以根据农药的品种及类型,控制好它的用法及用量。对此,用户可以结合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治理效果较强的化学试剂,按照相关规定,把控好其用量,应适当地减少玉米植株在生长过程中的用药时间,强化现场内的防治效果,不可盲目增加试剂浓度药量或提高用药频率。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类型,避免农药的应用对周围的环境土壤以及其他农作物造成损害,使化学物质不会在玉米植株上过分残留。同时,农户也不可以在同一阶段内,同时使用多种化学药剂,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施加。例如,针对玉米大斑病,可采取预防措施,实现对大斑病的预防,若在种植过程中,玉米已经感染大斑病,农户需了解玉米哪些部位感染了大斑病,在确保作物能够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增加现场内的养分供应,强化玉米植株的防御能力。然后,通过多菌灵、三唑酮、吡唑醚菌酯及苯醚甲环唑等药剂的使用,每日施加1~2次,7天后施加第二次。
针对蝗虫等害虫,农户可以通过含量为3%的呋喃丹颗粒剂,每日施加2~3次,连续用药7日,可防止蝗虫影响玉米植株生长。对于红蜘蛛等害虫,农户配制含量为19.5%的三氯杀螨醇与含量为35%的乐果乳剂,将混合制剂应用于玉米叶片上,日均喷洒1~2次,连续喷洒7天,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种植人员应做到对症下药,在防治病虫害时,为避免害虫对生物农药产生抗药性,可以采用多种生物农药轮番施加的方式,保证药剂使用过程中不会混合用药,防止农药相互之间发生反应。每用一次药后间隔几天再用药,避免对玉米植株造成影响。
3.4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在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农户在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时也受到其影响。其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检索玉米种植活动中的相关信息,利用绿色防控技术,增加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相应支撑。对此,农户也可以在玉米虫害查询系统中了解与病害及虫害相关的图文资料,然后,采用数据分析的方式,让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来了解病虫害防治知识,以提升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及效果。对于复杂的问题,其可以及时与农业专家进行沟通,通过线上渠道解决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问题。
例如,农户结合区域内的玉米生长情况,将往期的玉米生长数据、种植环境信息上传到大数据平台,在大数据平台的作用下,实现对玉米环境等内容的处理及分析。了解玉米在种植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风险,种植人员结合大数据平台的结论,完成实地勘察工作,排查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确认现场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以保证玉米种植活动的安全顺利开展,使玉米不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若种植区域内已经出现病虫害问题,可通过大数据平台完成技术内容查询及资源配置,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形成后续病虫害防治活动的参考性建议。
综上所述,农业管理人员为提高当地的玉米质量和产量,需将绿色防控技术合理应用于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结合玉米病害的类型,采用制定科学种植方案、做好施肥管理工作、选择合适的化学方法、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方式,科学防控病虫害,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楠.汤阴县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J].河南农业,2023(22):42-43.
[2]齐庆英.绿色防控技术在镇宁县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浅析[J].南方农业,2023,17(14):23-26.
[3]姚洁.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应用[J].种子科技,2023,41(12):100-102.
[4]刘水声.谈谈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运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6):178-179.
[5]凌荣宏. 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运用[J].种子科技,2023,41(07):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