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小麦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科学完善防控技术应用探讨
2024-12-31张翠莉
摘 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使小麦种植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加强种植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意义重大。病虫害作为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在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为小麦营造健康的生长环境,实现种植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绿色防控技术的实际应用中,需要遵循相关原则,把握技术应用要点,形成科学完善的技术应用管理机制,提高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水平,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保障,推动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分析;探讨
1濮阳市小麦种植情况
濮阳市作为农业大市,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为主。近年来,濮阳市立足自身农业发展,不断强化农产品安全管理,在实现粮食持续丰收的同时真正做到品质安全,深入贯彻农业部出台的文件政策,全面推进病虫害专业化防控和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挖掘农药替代方法,尽可能减少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采用生物、物理、生态病虫害防治形式,确保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农产品品质问题产生,实现高质高产小麦种植。
2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原则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的出发点是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实现农作物高产的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品质,它的前提条件是科学性和安全性。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类型较多,不同的病虫害需要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从绿色防控技术的具体应用来看,主要有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农业防治法等,倡导农业管理和生态环保的统一,坚持生态性原则,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尽可能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确保小麦品质良好。
对于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原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是禁止使用剧毒类农药,例如甲拌磷、甲基乙硫磷等药物,剧毒类农药虽然有较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但是也会影响到小麦品质,大量的化学成分残留,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会对农田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不利于农作物的高产种植;二是建立绿色防控机制,农业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小麦种植实际情况,了解和掌握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制定科学完善的防控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并安排专门人员定期对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走访调查,从而对具体的防治办法进行合理调整,实现对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的灵活运用;三是规范使用化学农药,根据小麦病虫害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合理的控制使用化学农药比例,并对使用的次数和使用量进行严格管控,避免过度施用,要以小麦品质的提高为出发点,认真听取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建议,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用药,尽可能地减少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使小麦的经济价值和食用安全性得到保障[1]。
3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分析
3.1小麦纹枯病
纹枯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会对小麦生长造成严重危害。小麦在染病初期,叶子颜色会变为褐色,随着病情持续加重,病菌会大范围蔓延,从而使整个叶片的颜色从褐色变为灰色,直到整个植株的叶子全部染病受害,同时小麦的根部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腐烂现象,若不及时进行防治就会造成小麦植株枯死。从纹枯病的发生条件来看,一般常发生在北方地区的小麦种植中,种植人员对于播种时间没有精准把控,播种时间过早,会增加该病的发生机率。此外,在小麦播种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合理地控制播种间距,植株间的间距过小,会导致小麦的生长空间受限,也会诱发纹枯病。
3.2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会在小麦的整个生长周期内发生,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会造成小麦植株出现枯萎和腐烂,一旦小麦稻穗出现腐烂现象,其致死率可达90%以上,不利于小麦的生长。一般来说,小麦幼苗出现腐烂,大多是因为小麦种子或土壤中的病菌引起的,一旦病菌出现,就会使小麦整个植株受到感染,染病后小麦的叶子颜色会变为褐色,之后根冠部位出现腐烂而死亡。如果小麦在生长后期发生赤霉病,其叶子表面会出现较多的色斑,色斑颜色为褐色,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色斑就会逐渐扩散到小麦的整个植株上,进而加重病情,病情严重时就会导致小麦植株枯死,进而影响到后期产量。
3.3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也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的虫害,小麦植株一旦被侵蚀会导致营养欠缺,发育迟缓,使得产量缩减。从小麦蚜虫的危害情况来看,它主要对小麦的根部和叶子形成侵害,蚜虫啃食过的小麦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斑纹,如果不及时采取干预,就会导致小麦枯死。此外,从小麦生长角度来讲,小麦的光合作用需要通过叶片来实现,蚜虫对叶片的啃食和破坏,会造成叶片难以正常发挥光合作用,从而使小麦的生长速度减缓,所需要的生长养分也难以及时输送,使得最后的产量和品质大大降低[2]。
3.4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会对小麦产区造成毁灭性伤害,小麦产量也会因此而严重减产。小麦吸浆虫的幼虫会潜伏在颖壳内吸食麦粒汁液,在小麦灌浆期危害最为突出,会使小麦出现空壳和秕粒,麦田会减产10%-30%,危害较为严重的区域会减产50%-70%,甚至会出现绝收情况,对此病的防治刻不容缓,不容懈怠。由于小麦吸浆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很难被发现,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防治工作带来压力,从其发生条件来看,主要与环境温度、湿度、土壤性质等有关,在春夏季气温回升时,小麦吸浆虫会大量繁殖和扩散,并且具有一定的抗低温性,在小麦杨花前后降雨较多时,环境湿度增加也会增加其发生风险。另外,小麦种植土壤如果是偏碱性,则会给吸浆虫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
4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实际应用
小麦生长过程中,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内容,防治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小麦后期产量和品质。绿色防控技术是符合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的一种技术形式,可以实现种植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从绿色防控技术的具体应用来看,它需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理念,根据地区农业种植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尽可能地减少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小麦的高产高质种植,持续增加小麦种植效益[3]。
4.1农业防治技术
4.1.1高效整地
小麦对于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土壤,种植土壤有足够的肥力,并具有良好的保墒性、通透性,可以有效满足小麦健康生长的需求,也可以有效降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在开始播种小麦前,要对种植区域的地块进行精耕细作,可以利用旋耕机进行深耕和翻松,深耕可以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保肥性能,每两年进行1次深耕。如果种植土壤的前茬农作物是玉米,则可以每年进行1次深耕,深耕的同时将玉米秸秆粉碎,粉碎的长度在10cm以内为宜,土壤深松的深度不可低于40cm,这样可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也可以通过晾晒将土层中的病菌和虫卵杀死,提高耕地质量。
4.1.2合理轮作和间作
对于小麦病虫害频发的地块,可以制定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方案,改变病虫害发生的条件,从而使其发生率降低。例如对于小麦锈病易发的地块,就可以将其和油菜、豌豆等进行轮作,也可以是混播,多个不同的品种进行播种,可以通过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来改变病虫害发生条件,从而降低锈病发生风险;而对于小麦赤霉病和纹枯病常发的地块,则可以将小麦和非禾木本科作物进行轮作,轮作的周期为2~3年轮作一次,这样也可以起到降低赤霉病和纹枯病发生风险的作用,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保障[4]。
4.1.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根据种植土壤的肥力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可以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满足小麦生长的养分需求。绿色防控理念下,施肥更加注重对有机肥和生物肥的利用,如果小麦种植地块病虫害发生机率很低,则可以选择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对土壤肥力起到补充作用,如果小麦种植地块的病虫害发生较为频繁,则可以对农作物秸秆进行统一处理,这样可以杀死其中的病菌和有害虫卵,避免病虫害复发。除此之外,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还可以对种植土壤的理化性能起到改善作用,使施加的肥料充分被吸收和利用,增强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为后期高产高质打下基础。
4.1.4完善栽培技术
小麦栽培技术的优化和完善,也可以降低病虫害发生机率。在小麦播种环节,要根据地区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播种,确保环境温度和湿度适中,同时对播种量进行精准把控,保证小麦出苗后整齐统一,生长速度保持稳定,在后期的田间管理中,也要根据小麦生长态势,合理施加肥料,尤其是氮、磷、钾肥料的施加,并适当地添加适量的有机肥,以增强土壤肥力,确保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充足,生长旺盛。此外,根据小麦生长情况,也可以适量的施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这样可以防治小麦出现徒长现象。
4.1.5及时除草
小麦生长过程中,清理杂草也是病虫害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从小麦生长角度来讲,杂草会争夺小麦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导致小麦生长的养分欠缺,小麦自身抗病虫害性下降,极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从病虫害发生条件的角度来讲,杂草不及时清理,会使小麦的光合作用受阻,植株通风性和透光性受到影响,并且也会为病虫害繁殖和寄生提供场所,进一步增加了病虫害防控难度,小麦的整个生长过程都会面临着病虫害的威胁。因此,对于种植人员来说,要保证小麦的高产高质,就需要在遵循绿色防控理念的前提下,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进行杂草清除工作,并尽可能的人工除草,将多余杂草清除,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
4.1.6越冬管理
越冬管理关系到小麦次年的生长态势,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精准把握播种时机,播种时间过晚会影响到小麦的正常过冬,小麦容易在低温环境下冻伤。在小麦越冬前,种植人员要做好水肥施加工作,保证冬季小麦生长有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支持,在越冬后,要根据情况及时进行越冬水灌溉,增加土壤湿度,确保小麦生长有足够的水分,为来年生长提供保障。
4.2物理防治技术
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也使更多的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大面积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从当前情况来看,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最常见的物理防治技术,也就是通过人工干预来消灭病虫害,包括灯光、食物、性诱剂等,充分利用病虫害的生长特性和发病规律,实现精准化、科学化、绿色化防治,从而避免其危害的扩散和蔓延,为小麦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首先,小麦生长过程中的部分病虫害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可以利用该特性在麦田内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来进行诱杀,将杀虫灯安置在距离地面高度1.5m处,这样可以使消灭效果最大化,实现集中诱杀;其次,利用部分害虫的趋色性和趋化性,使用黄板杀灭粉虱和蚜虫,对蓟马和种蝇可以利用蓝板消杀,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害虫的基数,避免大规模爆发;第三,在害虫的繁殖交配季节,选择释放性信息素来起到吸引害虫的作用,对害虫的交配繁殖进行干扰,使其繁殖率降低,减少对小麦的危害;最后,根据部分害虫的食物偏爱性,在田间放置糖醋液,将糖、酒、醋、清水、晶体敌百虫等进行混合制成药剂,吸引害虫聚集进行消灭。
4.3生物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中,生物防治技术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该技术最大的应用优势就是能够大大减少对农田环境的破坏,通过生物间的“相克性”来消灭小麦病虫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技术形式,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克制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其危害范围和危害程度,减少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相比于化学防治技术来说,其更加环保和安全。在具体的防治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真菌、细菌、病毒等常见抗生菌的利用来消灭病虫害,也可以选择寄生性天敌或是捕食性天敌来消灭害虫。在小麦生长的后期,对于蚜虫的防治,可以在田间引进七星瓢虫和食蚜蝇等有益虫来进行消灭,这样可以对蚜虫的数量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其大规模繁殖和蔓延;而在小麦生长中期,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采用以鸟治虫、以虫治虫的方法来控制害虫数量,对于红蜘蛛的防控可以在田间引进食螨瓢虫和中华草蛉进行消灭,但是,要注意的是,对于害虫天敌的引入要根据小麦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引进,不可盲目地过度引入,以免破坏小麦的生态环境,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在引入天敌之前,要综合多方面考虑,不可过分看重病虫害防治效果。
5结束语
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要保证其高产高质,就必须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在消灭病虫害的同时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为小麦高产高质打下基础。在绿色防控技术的具体应用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理念,因地制宜,结合地区小麦种植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防治技术,并建立完善的技术应用管理机制,确保技术应用效果最大化,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为小麦健康生长保驾护航,实现优质高产,增加种植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光辉;袁光柱.小麦病虫害3种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应用效果试验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14):15-17.
[2]裴蕾.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分析[J].河北农业,2022,(12):71-72.
[3]陈霞.鹿邑县马铺镇小麦栽培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J].南方农业,2024,18(4):34-37.
[4]袁现平,梅林,黄涛,等.豫南稻麦轮作区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及对策[J].耕作与栽培,2023,43(4):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