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玉米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特点及有效防控措施的探讨

2024-12-31唐琦张睿

种子世界 2024年7期
关键词:防控技术病虫害玉米

摘 要: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营养价值较高,能够满足社会群众对玉米的实际需求。玉米能够有效地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会经常出现病虫害,这降低了玉米的成活率,也会直接减少玉米的产量。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已成为玉米种植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方式,该技术在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并进一步为玉米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提高玉米的品质。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能够有效满足社会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的实际需求,对于我国维护粮食安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受到病虫害的干扰,这些病虫害会造成玉米植株枯萎,直至死亡,直接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玉米种植技术,并提出玉米病虫害防控措施,进一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实现玉米高质增产的目标。

1 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玉米的产量和品种会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病虫害问题,直接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因此,需要积极采取优化措施,开展玉米病虫害防控工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得到提升,一大批先进的技术和科学设备逐渐应用于玉米生产过程中,大幅提高了玉米生产率。但在推广机械化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使用问题,这制约了玉米的标准化、自动化和产业化发展。在玉米病虫害防控工作中,许多社会群众并不了解先进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并没有充分发挥先进病虫害防控技术的优势,所选择的玉米品种和种植地区的条件不吻合,导致玉米品种在后续生长过程中的抵抗力相对较差,抗病性能较低,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造成病虫害的产生和蔓延。部分基层地区在开展玉米种植时,没有推广机械化生产,没有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导致玉米的种植面积较小,影响了玉米的产量。此外,部分地区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没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不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发生特点,也没有针对病害的发生情况开展实际调研工作,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这导致病虫害进一步蔓延[1]。此外,许多农民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一直坚持采用传统的化学防治手段,采用喷洒农药的方式来消灭病虫害,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消灭害虫,但可能会导致玉米植株上存在过多的农药残留,造成玉米产量下降,直接影响了玉米的品质。因此,在新形势下,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进一步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2 常见的玉米病虫害类型及其特征

2.1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病虫害类型,会直接造成玉米叶片枯萎,植株成活率降低,叶片变黄,并逐渐由中心向两端扩散,直到叶片变成暗黑色,出现大斑,后期还会造成病斑面积扩散,出现纵裂现象,也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成活率。玉米大斑病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经常发生,也会受到外界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其在湿润条件下的发生概率较高,特别是在我国的高海拔地区,在较为凉爽的种植区域会经常出现。此外,玉米大斑病通常会发生在玉米抽雄后,导致玉米植株枯萎,叶片变色,出现灰色霉斑,直接影响了玉米的品质[2]。

2.2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通常发生在玉米生长期,在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的环境下,发生概率较高,是各地区经常出现的病虫害类型之一。小斑病与大斑病不同,如果种植户能够及时跟踪玉米的生长情况,在出现小斑病时迅速采取措施,就能够防止病虫害进一步扩散,能够保障玉米的品质,通过采取技术手段,提高玉米的成活率。玉米小斑病通常在玉米抽雄后进入高发期,会破坏玉米植株的大多数部位,发病初期,首先会在叶片上出现小斑点,然后逐渐扩大,扩展到玉米植株上,导致玉米叶片和植株逐渐呈赤褐色。如果在发生小斑病时遇见潮湿的大气环境,出现了强降雨天气,玉米植株表面会出现暗黑色物质和较多的霉状物,进一步降低玉米的成活率,严重影响玉米生长。

2.3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植株部位,会直接损害玉米根茎,造成玉米枯萎,降低玉米的成活率。如果能够采取措施及时防控,也能够减缓纹枯病的发生范围和发生态势,能够减少对玉米果穗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挽救部分果实,降低经济损失。玉米纹枯病通常会发生在植株的茎部,呈现灰白色的小斑,边缘呈现褐色。如果防控不及时,也会出现云纹状的大斑,这些大斑将会直接影响玉米植株的茎部,造成叶片枯死,植株枯萎,并逐渐向上扩展,直到整棵植株死亡,直接降低了玉米的成活率。发病严重时,病斑也会延着茎部、叶片、果穗等蔓延植株的重要部位,直接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导致果穗腐烂,玉米产量大幅降低。

2.4玉米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经常发生,发病范围相对较小,但对玉米植株的破坏性极大。玉米茎腐病在发病后期会直接造成玉米的叶片、植株以及根部腐烂,造成大面积的玉米倒伏,直接影响了大规模的玉米种植区域,影响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玉米茎腐病在防治过程中,也需要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需要及时进行预防,防止茎腐病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保护玉米植株健康生长。

2.5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害虫,发生次数较多,通常一年发生一次,在温度较高、湿润环境的地区经常出现。玉米螟的成虫具有假死的特性,经常会在白天取食,破坏玉米生长,直接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其在幼虫时期会爬到玉米的叶片、根茎内部,造成玉米花叶变黄、枯萎,直接影响玉米果穗成熟和玉米品质。其在玉米灌浆期也会逐渐侵蚀玉米颗粒,造成玉米颗粒出现腐烂的现象,直接影响了玉米的品质和产量,降低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

3 玉米病虫害的有效防控措施

3.1做好玉米种子的处理工作

在种植玉米前,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选择合适的玉米种子,并选择具有较强适应力和较强抗病性能的玉米种子,开展后续的玉米播种工作。在选择玉米品种时,也需要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分析历史数据,明确该地区历年来经常出现的病虫害类型以及病虫害的流行规律、发生特点和发生情况,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为后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选择玉米品种的过程中,也要明确当地的种植制度以及气候环境,要选择与当地市场和地质环境相吻合的玉米品种,更好地适应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此外,在玉米播种前也需要做好玉米种子的处理工作,要通过种子选择、晾晒、药性拌种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玉米的成活率,消灭玉米种子表面的致病菌,让玉米种子在播种后能够具有较强的活性,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进一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标,扩大玉米的种植范围,提高玉米的成活率[3]。

3.2科学种植

玉米种植过程中,要切实从整体出发,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实现玉米种植的自动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并对玉米种植进行科学管理,要采取严格的轮作制度,避免连续多年在同一块区域种植玉米种子,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为玉米种子最后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防止出现玉米病虫害。在玉米播种之前,也需要做好土地整地工作,要对土地进行翻耕消毒,并及时松地、整地,确保玉米种子在后续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和空气,进一步提高玉米的成活率。在玉米前茬作物收获后,也需要及时开展田间管理,及时消除田间的废弃物以及杂草等,消灭病虫害生殖和繁殖空间,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此外,在玉米正式种植过程中,也要确定玉米种植的合适密度和范围,及时开展田间清草工作,清除田间杂草,避免杂草与玉米植株争抢养分和水分而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在玉米进入生长阶段时,也需要结合玉米的不同生长情况,采取水肥管理,通过施加有机肥和喷灌、滴灌等多种方式,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对于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做好科学的水肥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促进玉米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3.3生物防治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如果出现病虫害,也需要采用生物防治措施,进一步防止病虫害的产生和蔓延。在采取生物防治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当地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发生特点进行分析,对病虫害流行情况进行病学调查,掌握田间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和发生规律,并利用害虫捕抓的方式,投放病虫害的天敌,抑制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降低病虫害的数量。比如,可以在玉米种植区域投放赤眼蜂、瓢虫等,通过生物链规则达到减少病虫害数量的目标。其次,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加强资金和人才的投入,要采用微生态试剂喷洒生物农药,通过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控制喷洒时间、喷洒次数以及喷洒量,保障喷洒科学合理,利用生物体系中的关系,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降低病虫害的出现概率。比如,在玉米病虫害防护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微生物试剂,通过采用百僵菌等多种方式,防控玉米的地下害虫,减少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次数,消灭土壤中的害虫,进一步实现生物防治的目标,取得理想的生物防治效果。

3.4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也是病虫害防控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能够加强田间管理,根据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发生特点,在田间设置杀虫灯,利用害虫的驱光特性,将害虫集中捕杀,降低害虫的扩散范围,减少害虫的数量。在玉米生长发育时期,通过采用先进的物理防治技术,能够有效防止害虫迁移。在防控玉米病虫害时,通过采用糖醋与敌百虫相结合的防治方案,在田间设置草把,并形成物理防治范围,在田间开展集中绞杀,降低害虫的发生范围。同时,也可以在田间悬挂捕虫板、设置杀虫灯等方式,利用害虫的发生特点,集中消灭害虫,达到防治玉米病虫害的目标[4]。

3.5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也是病虫害防控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迅速消灭害虫,提高玉米的成活率。但化学防治手段可能会导致过多的农药残留在玉米的果穗和叶片上,造成玉米品质下降,甚至也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在采用化学防治手段时,必须合理控制农药的喷洒量和喷洒次数等,做到科学用药、合理用药,防止出现农药残留问题。其次,在采用化学防治手段时,也有可能多次使用同一种农药,这增加了玉米种植区域病虫害的抗病能力,导致病虫害已经对农药适应,后续再喷洒该种农药,有效消除病虫害的水平就会降低,导致病虫害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在采用化学防治手段时,不仅要避免大规模使用大剂量的化学农药,同时也要认真阅读说明书,要根据玉米种植区域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采用多种农药相配合的方式,减少病虫害出现抗病性的概率。在药物防控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让病虫害防治工作符合标准,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手段,进行药物防控,达到快速消灭病虫害的目标,进一步提高玉米的种植产量,实现预期的种植效果。

3.6其他防控技术

在开展玉米病虫害防控工作时,要充分发挥绿色防控技术的优势,坚持绿色、环保、无公害,进一步防止病虫害的产生和扩大。首先,要及时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减少玉米种子中虫卵的数量,并在播种前做好晒种工作,适当增加农药,达到预防病虫害的目标。其次,在后续播种过程中,通过采用先进的防控技术、种植技术和机器设备,达到玉米种植标准化、流程化、机械化的目标,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建设,提高玉米种植的效率。此外,病虫害在发生时具有昼伏夜出的特征,那么为了进一步减少病虫害的数量,也可以利用病虫害的这一特性,对其进行集中诱杀,通过放置捕虫灯和利用激素诱虫法,达到消灭幼虫、减少病虫害数量的目标,进一步保障玉米的生长。此外,贵州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玉米种植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玉米种植范围不断扩大,但贵州地区的气候较为湿润,温度较高,这为玉米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当地种植人员也要树立良好的病虫害防控意识,要及时利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跟踪玉米的生长状况,并在玉米出现异常时,迅速采取措施,将病虫害对玉米的影响降至最低,进一步为玉米种子的生长保驾护航,实现理想的种植效果[5]。

综上所述,玉米能够有效满足社会群众的实际需求,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较好,市场潜力巨大,因此种植户也要及时采取优化措施,扩大玉米的种植范围,提高玉米产量,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种植户也要及时开展玉米种植的病虫害防控工作,进一步提高玉米的成活率,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并采用绿色、无公害的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频率,进一步提升种植户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覃日庆.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与提升策略[J].种子科技,2024,42(02):128-130.

[2]张富贵,顾景辉.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探究[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12):46-47.

[3]蔡善飞.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情况及优化策略[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12):48-49.

[4]尉世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提升策略[J].中国农机装备,2023(11):84-86.

[5]王银月,卢志权,于亭.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新农业,2023(21):13.

猜你喜欢

防控技术病虫害玉米
收玉米啦!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我的玉米送给你
玉米
茶树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分析
最饱满的玉米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