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农药减量技术的应用探讨
2024-12-31李健森
摘 要:我国在防治水稻病虫害中积极推广农药减量技术,采取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防治效果。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稻谷质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国家还对种植人员加强了政策支持和技术培训力度,以进一步推进农药减量技术的应用。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也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技术
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产量丰富。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水稻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传统的农药使用方式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影响稻谷的质量安全。因此,如何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技术的应用,以期为当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农药减量技术应用的意义
在农业领域,农药的使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我国南方是重要水稻产区,农药的减量技术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农药减量技术的应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农药使用方式往往会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这些农药可能会渗透到土壤、水源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通过农药减量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这种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减少害虫的抗药性,使农药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第二,农药减量技术应用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积极作用。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可能对农作物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品质、减少产量等。通过农药减量技术,农民可以在减少农药投入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这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第三,农药减量技术应用对增加农民收入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作物的销售。而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农药减量技术,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高质量农作物,从而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同时,这种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提高收入。
2水稻病虫害现状
我国水稻产量较大,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农药使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害呈现出新的态势。
2.1病虫害种类多样化
据统计,2021年,某县整体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达到15万亩次,其中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均超过5万亩次。截至2022年,稻瘟病、纹枯病的发生面积继续扩大,稻飞虱的危害也呈现加重趋势。到2023年上半年,稻瘟病发生面积已接近7万亩,稻飞虱发生面积超过6万亩[1]。
2.2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加
与过去相比,我国部分区域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以稻瘟病为例,过去该病在某县的年发生面积一般在5万亩次以下,但近两年其发生面积持续扩大。此外,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也频繁发生,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2.3病虫害传播速度快
由于气候变暖和种植结构的调整,水稻病虫害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例如,稻飞虱在适宜的气温条件下,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范围扩散,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据相关部门监测,部分区域2022年稻飞虱的传播速度较往年提高了30%,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2]。
2.4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水稻病虫害的频发和加重,对水稻产量和品质产生了严重影响。据统计,我国部分区域2021年病虫害所导致的产量损失达到5%,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此外,病虫害的发生还影响了稻米的品质,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
2.5防治难度加大
面对日益严重的病虫害威胁,防治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一方面,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另一方面,新型的生物防治方法虽然具有环保优势,但其见效慢、成本高等问题也限制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近年来,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农药的使用不可避免,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农民往往会加大农药的使用量。
3农药使用面临的问题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农药的使用成为了必要的手段。然而,该县的水稻病虫害在农药使用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和改进。
农药使用量偏高。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用药指导和管理,农民在防治水稻病虫害时往往存在过量用药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部分农民缺乏对农药药性的了解,盲目追求防治效果,最终导致用药浓度过高、频率过快,对水稻生长和农产品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
浪费农药等资源。许多农民在使用农药时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技能,普遍认为农药使用越多越好,造成了农药的资源浪费,防治效果不佳。例如,喷洒农药时没有按照规定的喷雾方式和注意事项进行操作,导致农药流失、飘移等问题。同时,部分农民缺乏对新型施药设备的了解和掌握,仍采用传统的手工施药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造成农药中毒事故。
污染生态环境。许多农民在防治水稻病虫害时缺乏环保意识,没有意识到过量使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一些农民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对土地、水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这种行为不仅危害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
4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4.1加强科学用药指导
科学用药指导是农药减量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之一,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为农民推荐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二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指标,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和频率;三是向农民传授正确的用药方法,如喷雾、熏蒸、灌根等,确保农药能够有效地作用于病虫害;四是向农民普及农药的安全使用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避免因误用或滥用农药而造成危害[3]。
在科学用药方法的指导下,农民需要按照推荐的配比和剂量使用农药。以某地区为例,针对稻飞虱的防治,农民在使用吡虫啉这类农药时,需要将农药与水按照1∶1000的比例进行稀释。对于每亩水稻田,推荐使用的农药剂量为50毫升。通过严格的指导和实践,农民可以逐渐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原来的每亩60毫升减少到每亩40毫升。这样的减量不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推广科学用药指导,建议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向农民宣传科学用药知识,提高农民的科学用药意识;二是加强相关部门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的合作,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科学用药技术和设备;三是建立科学用药指导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民前来参观学习。通过加强科学用药指导,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提高农民的科学用药水平,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例如,在向农民宣传如何减量使用农药时,可以通过召开会议等方式,以氯虫苯甲酰胺为例,询问其当前对该药物的使用量,如果发现使用量较大,则可以向其宣传氯虫本甲酰胺的减量知识,将用量控制在0.5毫升/公顷,同时通过稀释的方式减小药物危害,达到农药减量的目的。
4.2推广新型施药设备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尤其是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威胁,而新型施药设备的运用则符合农药减量技术的要求,对农药使用剂量的控制较为准确,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新型施药设备是科技与农业的完美结合。它集成了现代农业技术、机械工程、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与传统施药方式相比,新型施药设备具有喷雾均匀、效率高、用药量少等诸多优点。通过精确喷雾和智能控制,新型施药设备能够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大幅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可以选择机动喷雾器,这一类型的喷雾器能够良好控制药物喷洒剂量,是新型施药设备的一种。种植户可以在使用设备时选择低容量喷雾模式,也可以专门针对某一个选定区域的水稻进行靶向药物喷洒。在使用这一设备时,农药的损失通常较小,喷洒效率高,且剂量控制好,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农药减量技术设备。
新型施药设备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带来农药使用量的减少和环境的改善,更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的增长。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使用新型施药设备,与之相关的维修、配件等服务行业也逐渐兴起,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不仅仅依赖于新型施药设备的推广。政府还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更多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植保产品。新型施药设备的推广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还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3加强农药市场监督
农药市场的监督是确保农药减量技术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农药市场的有效监管,可以规范农药的销售和使用行为,减少不合理的用药现象,从而推动农药减量技术的普及。为了加强农药市场的监督,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建立完善的农药监管体系。相关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农药监管机构,负责全县农药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该机构对农药的进销渠道、质量标准、使用规范等进行全面监管,确保农药来源正规、质量可靠。
严格把控农药销售渠道。建议相关部门要求农药经销商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营许可证,严禁无证经营。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对销售的农药进行质量抽检,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严厉处罚,确保农药销售市场的规范。
强化执法力度。建议当地政府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非法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与此同时,对违规企业和个人进行公开曝光,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建立农药使用追溯体系。相关部门应该推行农药使用追溯制度,要求农户在使用农药时进行登记备案。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迅速追溯到源头,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监督方通过对农民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和记录,发现某地区农民在防治稻瘟病时,平均每亩地使用农药150g,远超过了国家推荐的每亩地用药标准50g,该地区使用高浓度的甲胺磷和甲基对硫磷两种农药,对环境产生了严重危害。监督方可以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向农民推荐低毒、高效的替代农药,并提供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技术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农民可以逐渐减少对高毒农药的依赖,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4采用生物防治
农药的过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在生物防治方面,农药减量技术对于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减少农药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传统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农药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大量的农药使用不仅对水稻本身产生影响,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农药残留物进入土壤和水体,威胁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某县部分地区在采用农药减量技术后,水稻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量减少了30%以上[4]。这意味着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这种技术还提高了农药的使用效率,减少了浪费和过量使用的情况。
在生物防治方面,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和天敌昆虫被用于控制水稻病虫害,从而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比如说,某些寄生蜂和小型寄生菌可以有效控制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种群数量。通过释放这些天敌昆虫,可以在不使用或少使用农药的情况下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例如,以稻飞虱为例,这是一种常见的水稻害虫,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都有严重影响。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需要大量使用农药,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然而,通过引入稻飞虱的天敌昆虫——寄生蜂,可以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5]。寄生蜂可以将卵产在稻飞虱的若虫体内,孵化后以寄主的营养为食,最终导致寄主死亡。相关实验数据显示,在释放寄生蜂后,稻飞虱的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除了生物防治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农药减量技术,如精准施药技术、低量喷雾技术和智能农业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药使用的精确度和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
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通过精准诊断和精准用药,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提高防治效果。同时,该技术还能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未来,应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农药减量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防治水平。同时,还需加强科研力度,研发更多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兰道,朱珍勇.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J].种子科技,2023,41(20):108-110+144.
[2]王海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新农业,2023(04):7-8.
[3]周宪林,邹新华.水稻病虫害防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11):60-61.
[4]饶荣莲.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运用[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11):64-65.
[5]潘金新.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探究[J].种子科技,2022,40(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