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试验及结果分析
2024-12-31姚颖
摘 要:马铃薯是赫章县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粮、菜、饲兼用作物,其产量高,经济效益大,常年种植面积达65万亩,占粮食生产总面积的50%以上,产值14.87亿元。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发生的一个重要流行性病害,对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影响较大,常年发生面积达40万亩次左右,每年进入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马铃薯晚疫病就开始侵染流行,一旦气候条件适宜,就会暴发流行浸染危害,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制约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筛选防效好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控药剂,有效防控马铃薯晚疫病,推进赫章县马铃薯产业增产增收,奠定科学的防控技术理论依据,特选取以下几种试剂(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75%苯酰·锰锌水分散粒剂)进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控药效试验研究。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地块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相对平坦、向阳、土质中上、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性好、利于耕作的微酸性砂壤土等代表性较强的地块,地块面积2亩,前茬作物为玉米。播种前适时翻耕,翻耕深度30cm左右,翻耕后及时将土块细碎、平整地面、清除田间植物秸秆和杂草,达到地块土壤净、细、平、松的种植要求。
1.2试验材料
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天津市施普乐农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生产;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海南利蒙特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75%苯酰·锰锌水分散粒剂,美国高文国际商业有限公司生产;清水作对照。施药器械为浙江市下喷雾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市下牌SX-MD15D型电动喷雾器。供试马铃薯品种选择薯形规整、薯皮光洁、无病虫害危害症状且适合当地种植的中早熟威芋5号品种。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3次重复,四周设保护行。每个重复设7个处理(处理1: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用量:180g/亩;处理2: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用量:75mL/亩;处理3: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用量:150g/亩;处理4:687.5g/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用量:75mL/亩;处理5: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用量:100g/亩;处理6:75%苯酰·锰锌水分散粒剂,用量:120g/亩;处理7:对照,喷清水),每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重复间设走道100cm,处理间设走道70cm,小区面积6m×5m=30m2,每小区种植8行,每行种植17窝,共136窝,种植密度3024窝/亩。在马铃薯生育期间,加强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当该试验地块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时,开始对各处理区施第1次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4次,第4次用药后10天进行防治效果调查。
1.4试验种植
1.4.1种子处理
播种一周,将试验用种的薯块,放在阴凉通风有散射光处凉晒5~7天,边凉晒边剔除破烂劣质薯块,按每亩200kg用种量挑选备种。选择大小适中(50~150g)、无病虫危害斑点、无伤、皮色新鲜的薯块做种。种薯切块时,将较小的种薯切去薯块臀部少许部分,进行破眠,将较大种薯纵切成2块或3块,每块保证有1~2个以上健全的芽眼,病烂薯及时淘汰。
1.4.2试验播种
试验于2024年2月20日播种,播种时对试验地块按试验设计要求尺寸拉绳定距、划线,采用手扶式小型农机具,顺划线走向开播种沟,每个小区开8条播种沟,每条播种沟均匀播种17块薯种,种薯薯皮向上。播种时每小区均匀施入优质有机肥9kg、硫酸钾复合肥2.2kg作基肥,播种施肥后再用小型农机具覆土盖种,厚度20cm,起垄高度25cm。并清理好边沟、重复间和小区间走道。
1.4.3田间管理
水肥管理。播种出苗期注重加强田间管理,提升植株长势。一是及时清沟排涝,防止田间积水烂种烂苗。二是加强肥水管理,促早促小,保证苗齐苗壮。本试验苗期由于基肥充足,不需追肥,主要是加强田间中耕除草管理。
除草培土。4月中下旬后,正是马铃薯出苗后旺盛生长关键时期,此段时期,赫章县一般年份雨水较多,温湿度较高,田间杂草生长较快,4月20日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培土,5月17日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培土,防止杂草丛生、土壤板结,促进薯苗健壮生长,整齐一致。
1.5病害防治
1.5.1药剂施用
通过田间病情监测调查,5月17日,发现试验田间马铃薯植株出现中心病株。于5月20日进行第一次施药防治,药液配制按照表2中的药剂使用量,结合该药剂标签规定的施药技术要求,量取药剂,采取二次稀释法进行配液,喷施时尽量将马铃薯植株上下叶片喷匀喷;后于5月28日、6月5日、6月13日各进行一次施药防治,共开展4次防治施药。
1.5.2效果调查
1.5.2.1病情调查
第4次施药后10天和20天,即6月23日和7月3日分别进行一次病情调查。调查方法为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5株,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
马铃薯的晚疫病病情大致分为六个等级(以株为单位),依次为:
0级(全株叶片无病斑);
1级(个别叶片上有个别病斑);
3级(全株1/4以下的叶片有病斑,或植株上部茎秆有个别小病斑);
5级(全株1/4~1/2的叶片有病斑,或植株上部茎秆有典型病斑);
7级(全株1/2以上叶片有病斑,或植株中下部茎秆上有较大病斑);
9级(全株叶片几乎都有病斑,或大部分叶片枯死,甚至茎部枯死)。
病情指数见表1。
1.5.2.2产量调查
马铃薯成熟后,即8月17日,对各小区产量进行测产验收,折算亩产量,并将处理区与对照区相比较,计算增产效果。
产量结果见表2。
2 结果与分析
2.1病情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清水对照区,从第四次施药后10天的病情指数看,马铃薯晚疫病的病情指数已经是100%,而75%苯酰·锰锌水分散粒剂喷雾区,第四次施药后10天和20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3.37%、29.26%,防治效果分别达86.63%和70.74%;687.5g/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喷雾区,第四次施药后10天和20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7.7%、36.48%,防治效果分别达82.30%、63.52%;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喷雾区,第四次施药后10天和20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4.85%、43.22%,防治效果分别为75.15%、56.78%;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喷雾区,第四次施药后10天和20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6.74%、45.08%,防治效果分别为73.26%、54.92%;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喷雾区,第四次施药后10天和20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39.26%、53.34%,防治效果分别为60.74%、46.66%;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喷雾区,第四次施药后10天和20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54%、65.66%,防治效果分别是46.0%、34.34%。
从方差分析结果看,第四次施药后10天、20天的病情指数,除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喷雾区与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喷雾区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处理间均差异极显著。
根据以上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对比分析情况,防治效最好的药剂是75%苯酰·锰锌水分散粒剂,其次是687.5g/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第三是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位于第四,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位于第五,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最差。
2.2产量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与清水对照相比,产量最高的处理是75%苯酰·锰锌水分散粒剂喷雾区,亩产达2274.26kg,比对照增产58.47%;其次是687.5g/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喷雾区,亩产为2109.22kg,比对照增产46.97%;再次是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喷雾区,亩产为1996.99 kg,比对照增产39.15%;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喷雾区亩产为1910.98 kg,比对照增产33.15%;产量较低的是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喷雾区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喷雾区,亩产分别为1834.46 kg和1753.79kg。清水对照产量最低,亩产仅为1435.18kg。
从方差分析结果看:75%苯酰·锰锌水分散粒剂喷雾区与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喷雾区无显著差异;687.5g/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喷雾区与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喷雾区有显著差异;其他各处理差异极显著。
2.3大中小薯比例分析
75%苯酰·锰锌水分散粒剂处理区大、中薯薯块重量比占79.74%,687.5g/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处理区大、中薯薯块重量比占75%,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处理区大、中薯薯块重量比占73.9%,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处理区大、中薯薯块重量比占71.42%,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处理区大、中薯薯块重量比占69.45%,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处理区大、中薯薯块重量比占61.99%,清水对照处理区大、中薯薯块重量比占48.09%。由以上数据可知,防效好的药剂大中薯重量比例高,有利于产量的形成和增加;防效差的药剂大中薯重量比例小,产量受到影响。
2.4作物安全性分析
施药后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本试验参试药剂及用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对生产是安全的、有益的。
3结论
75%苯酰·锰锌水分散粒剂、687.5g/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四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效果比较理想,产量增幅在30%以上,生产上建议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夏善勇,牛志敏,李庆全,等.马铃薯晚疫病致病疫霉菌遗传多样性及防治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2(12):12-14.
[2]李洁,闫硕,张芳,等.近年来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防控情况分析[J]. 植物保护学报,2021(4):55.
[3]席金凤,李继明.新型拌种剂对马铃薯产量表现及病害防治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20(21):38.
[4]吴巧玉,雷尊国,杨雄碧,等.利用高原夜间自然冷源进行马铃薯种薯储藏的效果研究[J].种子,2020(7):54.
[5]王姝玮,尹文书,颜兴,等.贵州省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特点[J].耕作与栽培,20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