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发展应用及病虫害防治策略优化分析
2024-12-31邸山丽
摘 要:大棚蔬菜是新时期研发的种植模式,能够实现蔬菜反季节栽种,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棚是利用温室进行栽培,使气温这一因素不再成为影响蔬菜种植的决定因素。大棚蔬菜种植改变了传统种植理念,兴起了绿色饮食理念,并不断地推广和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想要提高种植产量和品质,要科学掌握种植技术,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大棚蔬菜种植应满足市场需求,形成新的发展格局,生长品质和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关键词: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创新发展,大棚蔬菜也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为了更好地满足寒冷地区蔬菜种植的需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不断发展,在我国各个地区得以应用,振兴了现代化农业发展。这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使蔬菜实现反季节栽种,增加了农业经济收入。部分地区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不够完善,存在病虫害现象,蔬菜品质不佳,难以保证蔬菜供应满足市场需求。现在亟待解决蔬菜大棚栽种问题,优化种植技术,带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1 国内大棚蔬菜种植现状以及种植意义
1.1现状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与传统种植技术相比较,对于种植温度和湿度有特殊要求。在国家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项目后,正式推动了现代化农业发展。利用蔬菜打造现代化特色农业产业,助力全民经济增收。大棚蔬菜有高投资、高产出的特点。按照区域优化、规模发展的思路,从种植顶层设计入手。发展适合当地种植的大棚蔬菜,提升农业综合产值。大棚经济上涨的同时,依旧存在问题。相较于传统的露地种植,大棚蔬菜需要温室栽培,营造封闭式的环境。大棚室内温度不适宜,难以促进蔬菜生长。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对蔬菜造成破坏。温度过低会影响蔬菜生长,进而影响蔬菜的产量。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大棚通风不及时,会导致有机肥发酵,生成有害气体,对蔬菜造成影响,使得蔬菜作物外观品质下降,甚至死亡。大棚蔬菜种植对于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温度控制,需要根据地区实际气候,对大棚内的温度进行调整,保证蔬菜正常生长。上述问题都对大棚蔬菜种植造成影响,导致蔬菜种植无法达到预期收益。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大棚蔬菜病虫害问题,有效推动蔬菜种植行业发展。
1.2意义
大棚蔬菜种植能够保障蔬菜生产,保障农民的经济效益。在农村设置蔬菜栽培棚区,对地区种植的主要蔬菜进行研究,探究大棚蔬菜种植管理技术,根据病虫害情况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和策略,正确指导农民防治蔬菜病虫害,减少蔬菜的污染程度,为市场提供无公害蔬菜,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对于农业而言,开展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加速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减少蔬菜农药残留。另外,也有益于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还能够根据各地区的病虫害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措施,为地区大棚蔬菜种植提供指导。
2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2.1棚架搭设
大棚蔬菜在种植前,需要进行棚架搭设。当前大棚大多由竹木、钢管材料搭建而成,这是大棚蔬菜结构中应用广泛的棚架类型,能够满足大多数蔬菜的栽培需求。种植户在进行种植时,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需求以及种植的蔬菜种类,对蔬菜棚进行搭建。选择高品质的无纺布膜,延长大棚的寿命。选择聚氯乙烯普通膜,也能完成搭建工作,但是影响大棚的寿命。需要根据资金情况合理选择,并结合搭建区域的气候、温度和湿度等,选择排风方向较好以及无污染地块进行种植。种植户在大棚搭建过程中,还要削平表面突出的部分或将其包扎严实,对覆膜及时更换[1]。
2.2科学选择蔬菜种子
大棚蔬菜种植中需要选择优良的品种,从无公害种子出发,选择生命力强的无公害产品,以保证种植后大棚的经济效益。或者根据大棚土壤成分,选择适合土壤成分的蔬菜品种,根据大棚内部的湿度和温度,选择适宜的蔬菜品种。可以选择西红柿、辣椒等,帮助种植户更好地获益。针对大棚蔬菜种植,要确保蔬菜种子的纯天然性,无任何转基因工序。选种时,对种子来源进行调查。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要根据区域气候选择抗旱或抗病的品种。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才能选出适合大棚种植的蔬菜种子。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能够在种植过程中减少农药使用量,保证农作物更加环保。适应力较强的品种不仅能保障种植品质,还能保障种植产量。选种后,要对种子进行处理,用温水对种子浸泡杀菌,水温控制在55℃,浸泡后晒干消毒,使用湿毛巾对种子包裹,促进种子发芽。病菌和虫卵会残留在蔬菜种子上,还可以采用药剂拌种的方式对种子处理,使用福尔马林浸泡种子,提高种子的抗性。
2.3蔬菜种植管理
大棚蔬菜种植中,要做好管理工作,控制好反季节蔬菜的生长,对蔬菜科学地进行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系统规划种植方案,确保蔬菜符合当地情况,建立良好的管理环境,才能更好地培养大棚蔬菜。蔬菜种植前,需要根据蔬菜品种以及种植面积,做好全方位的规划工作。根据蔬菜种子的育苗特点,对土壤进行调整,为蔬菜提供疏松的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或者在土壤中增加微生物,增加土壤中的有益成分,为蔬菜提供营养,促进其植株根系生长。
2.3.1土壤处理
想要提升大棚蔬菜的质量,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除了保证科学选址,优化土壤结构外,还应定期对土壤翻耕,清除前茬作物的秸秆,保证蔬菜有干净的生存空间。在种植过程中,根据蔬菜生长情况,做好杀菌工作,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可以采用高温方式对土壤杀菌,使病菌失去生存空间。
2.3.2蔬菜栽种行距
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还需要对蔬菜之间的行距、株距合理控制。考虑到不同蔬菜的实际生长需求,需要选择适宜的行间距,控制好蔬菜栽种行距,确保蔬菜密度符合大棚的生态环境。
2.3.3大棚杀菌
在蔬菜种植前,对大棚内部空气和土壤进行消毒处理。采用高温灭菌的手段,对土壤杀菌,覆盖地膜,提高大棚温度,促使内部有害菌在高温下失去活力。大棚内部温度达到60℃以上能实现高温杀菌的目的。其次,利用土壤消灭内部的菌柄,对垄沟浇灌100~200倍稀释的福尔马林,覆膜密闭7天以上。等待药剂挥发后,土壤中的病菌得以有效清除,之后可以进行种植,保证蔬菜种植效果。
2.4大棚内部温湿度控制
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蔬菜生长速度与棚内的温湿度有直接关系。精准控制内部温湿度,是保证大棚蔬菜顺利生长的关键。对于部分地区的种植户而言,这是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难题。而随着网络发展,现阶段的大棚蔬菜种植无需人工对温湿度进行调控。安装温室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大棚内部温度自动化调控,实时对内部空气湿度、温度等数据分析收集,通过模型分析,实现对各个设施的远程控制,如遮阳系统、喷淋系统等,利用云计算控制,建立物联网平台,为农业信息化发展和种植搭建沟通渠道[2]。实现智能监控,对大棚室内温度监管,全天候记录大棚内部数据。农户通过手机端App即可查看,掌握大棚内部数据,便于及时对内部环境调整。系统自带告警系统,根据不同表现,对比阈值,及时发出告警指令,提醒种植户,为大棚蔬菜生长提供保障。智能监控系统的存在推动了大棚蔬菜自动化系统发展,能够更自由地对大棚进行管理,实现自动化管控,做好浇灌、通风等操作,节省人力成本。
2.5田间播种与后期管理
2.5.1播种育苗
整地后的蔬菜要进行播种,播种时为了提升品质,会选择育苗的方式对种子进行培养。控制好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采用穴盘育苗的方式,保证育苗后植株根系快速生长,提高植株成活率。合理搭建苗床,对基质调配,保证基质的透气性和保水性,配比好的基质在抓握成团后就可以育苗。将基质土装在育苗穴盘中,装好后压盘播种。最初浇够充足的水分,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周期,适当补水。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增加根系的透水性,促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
2.5.2移栽与定植
培育成功的秧苗要移栽到土壤中进行后续发育。移栽时,需要注意栽种密度,并根据秧苗长势做好补苗工作。根据土壤墒情,做好定植工作,设置灌溉系统,定期为秧苗补充水分。定植后覆盖底膜,保证秧苗健康生长。后期做好授粉等工作,保证蔬菜品质。
2.5.3水肥管理
对于未种植的大棚蔬菜,需要种植户对种植区域的土壤进行处理,要在种子播种前做好消杀工作。施加足够的底肥,为大棚蔬菜提供充足的养分,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保障蔬菜的品质和产量。种植户应严格按照种植目标,严格开展作业,保障大棚蔬菜茁壮成长。种植户要根据蔬菜类型,为其提供所需的水分。保证大棚的通风性良好,及时处理坏苗,做好补苗工作。减少细菌在田间滋生,规避低温冻害对蔬菜的影响[3]。
做好肥料方面的管理能够促进蔬菜健康生长。大棚蔬菜种植离不开肥力支持,肥料不仅包括有机肥、菌肥,还应含有微量元素。其中有机肥能够补充有机质,改善土壤品质,提高蔬菜品质。对于有机肥的选择,应控制好含盐量,农家肥的盐分较高,会影响大棚蔬菜种植质量。大棚属于密闭型空间,为土壤提供养分的同时,疏松土壤,为蔬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使用生物菌肥的目的在于缓解大棚栽种重茬的问题,避免发生土壤板结、病虫害现象。种植户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合理选择芽孢杆菌、放线菌等成熟的菌种,在菌种中加入糖类物质,为菌类提供养分。按照定向施肥的原则,为大棚蔬菜提供养分。施肥量要与蔬菜种植密度合理配比,保证施肥的均匀性。使用复合肥作为底肥,后期提供高氮、低磷钾的肥料,满足蔬菜生长需求。氮、磷、钾的施加比例应合理,可以按照10∶15∶20的比例施加,有效提高大棚蔬菜种植效益。
2.5.4成熟采摘
对于成熟后的蔬菜,要根据不同种类,选择早熟和晚熟采摘。为了更好地保留蔬菜口感,选择早熟采摘,方便蔬菜运输到市场,避免运输途中,蔬菜过度成熟而难以保存。将大棚内的温度下调,保证采收蔬菜的新鲜度和品质。
3 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策略
3.1化学防治技术
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长时间使用某个地块会导致土壤结构改变,造成土壤抗病性能下降,遗留病菌和虫卵,在大棚蔬菜栽种后,影响大棚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实际防治过程中,要对症用药,根据病虫害的具体种类及特点,科学选择浓度、毒性较低的药物,控制病虫害进一步发展。尽可能在蔬菜发病初期,可湿性粉剂与水混合后进行喷洒。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多种药物轮换使用,并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流程进行农药喷洒,避免出现中毒事故[4]。
3.2 物理防治
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类型的病虫害,不同的治理方法对应的病虫害现象不同。需要结合实际选用,科学规避病虫害。其中,物理防治是大棚蔬菜治理过程中常用的技术之一。物理防治能够利用物理防虫原理,使用防虫网阻隔黄板,诱杀害虫。在大棚中设置防虫网,吸引害虫后将其集中捕杀。防虫网采用聚乙烯材料,有强大的抗拉强度,耐热、耐腐蚀等。防虫网能够有效隔绝菜蛾虫、菜青虫、蚜虫等,能够减少蔬菜种植过程中的农药使用量。通常在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防虫网规格为1.2m×1.5m,目数为23~26目,使用寿命可达到5年左右。除了防虫网外,还可以利用害虫生物习性,如趋光性、趋色性等。使用不同颜色的反射光,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使用色板诱杀害虫,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特殊光谱以及特殊胶质,如专用胶剂等,制成捕杀害虫的诱捕器。根据害虫种类不同,选择适合的高度悬挂色板,可以有效防治蚜虫、斑潜蝇等害虫,与其他方法比较,色板诱杀的方式更加安全环保。合理采用物理防治手段,能够吸引害虫,避免虫害大规模扩散[5]。
3.3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手段能够保障大棚蔬菜生长品质。不同的大棚蔬菜病虫害类型有所差异,要针对性做好防治工作,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措施,对症下药。在苗前做好闷棚处理,保证棚内温度高于60℃,杀灭虫卵病菌,使蔬菜染病的概率下降。还要做好杂草清理工作,将老叶、病叶摘除带走,以免杂草抢夺植株养分,保证蔬菜健康生长。
3.4生物防治
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方法具有环保性,能够保证蔬菜绿色无污染。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病虫害天敌,符合绿色种植理念。对于大棚蔬菜常见的害虫,可以在大棚内投放害虫天敌,应用食物链的生物学原理,减少大棚内的害虫数量,而且不会对蔬菜生长造成威胁。投放的害虫天敌能够捕食害虫,对害虫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常见的大棚害虫有白粉虱、菜青虫、棉铃虫等,可以投放七星瓢虫、赤眼蜂、青蛙等,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生物引入量,保证大棚内的害虫和天敌数量均衡,形成稳定的食物链。
综上所述,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流动空气性差、土壤质量不佳等因素使得大棚蔬菜种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大棚蔬菜栽种技术,做好大棚管理工作。在大棚蔬菜种植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大棚蔬菜栽种管理工作,提升蔬菜的抗性,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对蔬菜进行科学栽培,营造良好的环境。有效落实选种、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综合优化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助力当地农业种植收益快速提升,促进大棚蔬菜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永刚,王光辉,邢燕.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J].河南农业,2023(32):16-17.
[2]徐长青.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素探索[J].新农业,2023(15):27-28.
[3]刘玉花.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07):4-6.
[4]钱贵瑜.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3(06):84-85.
[5]张照坤.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J].河北农机,2023(08):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