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旱地蔬菜栽培特点及高效栽培模式的深入分析

2024-12-31徐涛王目文

种子世界 2024年7期
关键词:旱地蔬菜

摘 要:在干旱缺水的地区,要发展旱地蔬菜,首先要解决的是水资源问题。旱地蔬菜生产中,最大的限制因素是水资源。在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有1/3以上的时间处于干旱状态,如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等地区。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保护地蔬菜面积不断扩大,旱地蔬菜生产已成为北方地区蔬菜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设施大棚内空气湿度大,在炎热的夏季还会有大量热蒸汽产生,这不仅影响蔬菜品质和产量,而且也容易引发病虫害。因此,在北方地区发展旱地蔬菜要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的品种和技术措施,建立起合理的栽培模式。

关键词:旱地;蔬菜;高效栽培模式

旱地蔬菜生产要加强管理以促进高产高效。旱地蔬菜生产管理应着重于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在栽培过程中要选用优质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来提高产量和品质。

1旱地蔬菜栽培特点

与设施农业相比,旱地蔬菜生产条件较差,主要是土壤瘠薄,质地黏重,保水保肥能力较差,水资源缺乏。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水保肥性,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旱地蔬菜生产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植模式。由于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干旱,夏季高温炎热,所以应选择抗寒抗旱品种或耐高温品种。另外,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年3~6月份高温多雨,7~8月份高温干旱。在这一时期要选择耐高温、抗热、抗逆性强的品种。旱地蔬菜生产要选用节水抗旱品种。在旱地蔬菜生产中,干旱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善土壤结构、改善灌溉条件、合理施肥以及培育壮苗等。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对蔬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作物良种选用、轮作倒茬、测土配方施肥、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有较大影响。旱地蔬菜生产要推广标准化栽培模式。在标准化栽培模式中,主要实行专业化分工和标准化生产。如用地膜覆盖进行育苗移栽,用微喷技术进行灌溉等都是实现标准化栽培模式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旱地蔬菜生产中大部分采用喷灌技术进行灌溉,这些灌溉方法能有效节约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量,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1]。

2加强高产栽培模式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蔬菜的种植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单作、间作、套种和轮作,其中轮作是最常用的栽培模式,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轮作方式主要以传统的一年一熟为主。蔬菜是需要不断供给营养物质的作物,所以只有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同一地区种植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蔬菜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如果栽培模式不合理,就会影响蔬菜的生长和产量。因此,研究开发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对于我国北方地区旱地蔬菜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蔬菜生产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要使其高产高效,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和种植习惯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合理的栽培模式[2]。

3旱地蔬菜高效栽培模式

3.1选用耐旱、抗逆、抗病品种

北方旱地蔬菜种植多以耐旱、抗逆、抗病的叶菜类和茄果类蔬菜为主,这两大类蔬菜作物的生育期短,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和抗旱能力。在干旱缺水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选用适宜品种。耐旱、抗逆、抗病品种耐旱、抗病是旱地蔬菜种植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条件。目前在北方地区推广种植的耐旱、抗逆、抗病的黄瓜品种有秦优1号、秦优6号,大白菜品种有济青8号,胡萝卜品种有陇海1号、陇海2号,辣椒品种有宁椒1号。这几种蔬菜作物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和抗逆能力,是北方地区旱地蔬菜种植最基本的选择。选好播种季节播种蔬菜一般需要抢早,因此,应选择生育期较短的作物作为旱地蔬菜的播种期,以满足市场对速生叶菜类蔬菜的需求。目前生产上推广种植的早熟黄瓜品种有小棚黄瓜、小拱棚黄瓜,中熟番茄品种有西甜瓜,中熟西红柿品种有白皮棉瓜,晚熟西红柿品种有大番茄等。早熟大白菜可利用早熟栽培技术,提早播种育苗,定植后通过控制水肥管理和通风排湿等措施,以达到提早上市和减少农药用量的目的。一般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提前15天左右上市。选择中熟或中晚熟黄瓜品种作穴盘育苗,移栽前先用药剂处理苗床和播种穴,并用营养钵育苗移栽。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因育苗移栽造成的病害发生,还能在秋季保护地栽培时提早上市。

3.2小拱棚(膜)育苗、大田移栽

小拱棚(膜)育苗是在塑料大棚内育苗,既能保温、保湿,又能控制温度、湿度,减少病害发生。适宜在春季栽培的蔬菜种类有樱桃萝卜、白萝卜、花椰菜、芹菜、西葫芦等。采用小拱棚(膜)育苗,每平方米可出苗3000~4000株。小拱棚(膜)育苗可充分利用设施的保温作用,使苗龄缩短到50~60天。在北方地区,育苗期一般在3月中旬~4月上旬,育苗方式主要有营养钵、穴盘、基质育苗等。早春茬蔬菜品种适宜于小拱棚(膜)育苗;夏季茬蔬菜品种适宜于营养钵或穴盘育苗,秋延后茬蔬菜品种适宜于营养钵育苗或基质育苗。移栽前1~2天,苗床浇足水,使床土湿润,随后将幼苗带土移栽。移栽时要做到带土小苗带水,不要伤根和损伤叶片,尽量减少缓苗期,使其快速适应环境。移栽后,用生根剂或多菌灵等药剂蘸根。旱地蔬菜生产中,要根据不同蔬菜种类的需水量和当地气候条件来确定播种量。一般来说,露地栽培的蔬菜一般每667m2用种量为150~200克;保护地栽培的蔬菜一般每667m2用种量为150~200克,旱地蔬菜的播种量要根据土壤肥力、苗龄等条件来确定。对于露地栽培的蔬菜品种来说,幼苗生长较快,可以适当加大播种量;对于保护地栽培的蔬菜品种来说,幼苗生长较慢,可以适当减少播种量;对于旱地蔬菜品种来说,播种时应适当加大播种量。一般情况下,大田移栽后的缓苗期为3~5天。缓苗期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植株生长和发育。

3.3蔬菜保护地栽培

3.3.1选地整地

选用土层深厚、土壤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强、排水良好、透气性好的砂壤土或轻壤土为宜。在冬季土壤封冻前进行深翻,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时整地,做到“四平两不粘”,即平地、畦面平、沟平面平、土块不碎;不漏雨、不积水、不板结;不粘手,不粘脚。

3.3.2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品种是提高旱地蔬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旱地蔬菜生产中选用的品种主要有早熟类,包括樱桃番茄(白熟期)、甜椒(青熟期)和黄瓜等,中熟类包括甘薯、西瓜、西葫芦,晚熟类包括芹菜、甘蓝和韭菜等。

3.3.3适时播种

露地蔬菜栽培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播种,在温室内育苗,定植到大田的时间要早。秋冬茬蔬菜,如萝卜、白菜等应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播种,黄瓜可在12月下旬至1月底播种。

3.3.4合理密植

蔬菜密植程度直接影响蔬菜产量和质量。根据栽培目的和条件不同,确定适宜的栽培密度,能明显提高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早熟蔬菜每亩约8000株,晚熟蔬菜每亩约4000株,根据栽培目的和管理水平的不同,适当调整株行距。

3.3.5水肥管理

旱地蔬菜的需水量比水田大得多,但其蒸腾作用小,所以灌溉水不宜过多。旱地蔬菜需要的肥料主要有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其中氮肥以尿素为主,钾肥以硫酸钾为主,磷肥以过磷酸钙为主。一般每生产100千克果实需吸收氮2.25~3.00千克、磷0.20~0.35千克、钾2.25~3.50千克。

3.3.6病虫害防治

由于旱地蔬菜生长期短,病虫害发生少,因此应主要以预防为主,选择无病虫危害的优良品种,适时播种育苗和定植,合理施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技术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同时还要注意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及病果等,以防病菌蔓延和交叉感染,及时防治蚜虫、红蜘蛛等害虫,推广使用防虫网和杀虫灯等物理手段防治害虫。

3.4蔬菜大棚避雨栽培

在北方地区,大棚蔬菜避雨栽培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措施。它的基本方法是在大棚上覆盖塑料薄膜,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同时起到避雨、降温的作用,从而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

3.4.1覆盖材料

大棚覆盖材料选用透明薄膜,或用白色的无滴膜,最好用防雨膜。不论何种材料的大棚覆盖膜,都应选择透光率高、透光率稳定、无反射层的材料。另外,在使用薄膜时,应尽量避免破损和老化[3]。

3.4.2搭建棚架

在大棚顶部搭建拱棚,棚架高度以高于地面30~50厘米为宜,棚内地面和支架要平整。在棚架上覆盖薄膜后,应用石棉瓦或钢管等材料盖严或压严。在大棚上覆盖塑料薄膜后,应及时覆盖遮阳网或其他遮阳材料,在大雨前要及时加盖草苫、无纺布等遮阳材料。

3.4.3搭设防雨膜

为减少棚内雨水对蔬菜的侵害,可在大棚顶部搭建防雨膜,同时在棚架上设置棚架沟或沟盘以蓄水防雨渍。由于防雨薄膜较透明薄膜透光性好,其覆盖面积可适当大些。为了防止雨水进入棚内,可将防雨膜上的绳子拴在棚架上或棚架沟内。

3.4.4采用地膜覆盖

为防止雨水通过土壤渗漏到蔬菜地里,可在大棚四周、植株根部培土或覆盖地膜。地膜覆盖后,其上覆土可起到保水保肥、调节土壤温度和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等作用。

3.5精细整地,增施有机肥

旱地蔬菜一般要求耕作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同时应尽量做到前茬作物的残茬和杂草不要在土壤中残留时间过长,否则会影响植株根系的生长发育。耕作层较浅的地块,应根据其耕作层的深浅选择适宜的耕作方法,一般耕作层较浅的地块宜采用耙耱法进行耕作。若采用旋耕法或起垄栽培,则要精细整地,做到深、细、平。整地前先施足底肥,每亩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000~5000千克、三元复合肥(15-15-15)50~60千克、磷酸二铵10~15千克。耕翻深度应达到25~30厘米,耙碎土块,耙耱平整后做成宽1~1.2米的平畦或高畦。为防止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和杂草生长,平畦宜在畦面上覆盖地膜。旱地蔬菜生产应尽量采用深沟高畦栽培,畦面要求做到宽窄均匀、大小适宜,沟宽应在25厘米左右。在高畦上种植时,畦面应做成龟背形或一字型。龟背形和一字型可以使水分有效地向四周扩散,利于作物生长和灌溉用水。在低畦上种植时,最好采用沟槽式或穴盘式栽培。沟槽式栽培可使土壤变得疏松透气,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穴盘式栽培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水源。为了便于灌溉和排水,宜在畦面上挖浅沟或小沟,并做成宽25~30厘米、高20厘米左右的畦。

3.6蔬菜和粮食作物轮作

旱地蔬菜要想获得高产,必须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一般要求轮作三年以上。如果采用水旱轮作,不仅可以降低病虫害发生,还可以利用旱地土壤中较高的水分含量,促进蔬菜的生长。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水旱轮作作物的时间一般要隔4~5年以上,这样才能使旱地土壤中的养分达到平衡状态。不同蔬菜作物合理搭配。蔬菜与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以1∶(4~6)为宜。比例过大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调,比例过小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旱地蔬菜种植中,施肥不当很容易导致病害发生严重、产量下降等问题。因此,在旱地蔬菜种植中,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肥要配合施用,氮、钾和微量元素肥料要配合施用。此外,还应注意根据不同蔬菜品种对肥料的需求特点进行科学施肥,如小白菜对氮肥较为敏感,不宜多施氮肥,西红柿和茄子对磷的需求较高,宜多施磷肥。因此,在旱地蔬菜种植中应合理施肥,并结合灌水进行施肥,从而提高旱地土壤养分利用率。

3.7加强管理,适时采收

旱地蔬菜生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肥水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适时采收。旱地蔬菜生产中应重点抓好肥水管理,旱地蔬菜生产应掌握“前期控、中期促、后期控”的原则,前期(定植至采收)控制肥水,促进根系发育,培养健壮植株,中期(采收至结果期)适当控水控肥,防止植株徒长及养分消耗,后期(采收至果实成熟期)要适当控水控肥,促进果实膨大,提高品质和产量。旱地蔬菜生产中要加强整枝摘心工作,如番茄、茄子等,以促进花芽分化,黄瓜、菜豆等以促进植株生长,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辣椒、菜花等应促花保果,以提高坐果率和增加产量,瓜类蔬菜应促瓜催果,以提高产量和品质,白菜、甘蓝、葱蒜等蔬菜应促叶促花,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旱地蔬菜生产中要根据蔬菜的特性及市场需求及时进行采收。如黄瓜一般在开花后25~30天进行采收,西红柿一般在开花后20天左右进行采收,芹菜一般在开花后10~15天进行采收,胡萝卜一般在开花后20~25天进行采收。

3.8“四改”栽培模式

“四改”栽培模式是指改变耕作制度、改变品种结构、改变种植模式和改变栽培方法,以达到节水节肥的目的。在设施蔬菜生产中,温室内的湿度大,容易引发病虫害,而且也容易在高温下产生大量的热蒸汽,导致蔬菜品质下降。因此,应进行“四改”栽培模式。改垄作为平作,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高畦为平畦或高畦与小沟相结合,减少水分蒸发,改小沟为大沟,增加水分蒸发量,改露地栽培为保护地栽培或温室栽培。设施蔬菜生产中,设施内的温度高、湿度大、空气流动差等不利因素容易引发病虫害。另外,还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和病害。

总之,蔬菜生产是一个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对蔬菜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要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消费者对蔬菜产品的需求,就必须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发展有地方特色的蔬菜生产。在开发当地特色蔬菜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选择适销对路的品种和适宜的栽培技术,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崇义,薛新伟,何有军,等.陇东地区日光温室主要蔬菜高效栽培模式及效益分析[J].长江蔬菜,2023(20):53-57.

[2]于庆文,张玉鑫,蒯佳琳,等.地膜覆盖越冬大蒜套种辣椒高效栽培模式[J].蔬菜,2023(10):78-80.

[3]关佑君,李文,王萍.渭河流域山旱地蔬菜高效栽培模式[J].北方园艺,2022(09):151-153.

猜你喜欢

旱地蔬菜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蔬菜“涨疯”,咋了?
“难吃”的蔬菜也有“过人之处”
奇怪的蔬菜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蔬菜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少林功夫拳(二)
我最喜欢的蔬菜
甘蔗新品种在芒市旱地引种试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