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水稻栽培技术操作方案及在乡村地区推广措施探究
2024-12-31王凯生
摘 要:当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提出高要求,市面上开始出现绿色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生活需求。水稻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粮食品类,加强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开发利用,能够保证水稻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绿色无公害粮食,推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探究技术在乡村地区的推广措施,营造良好的种植环境,为乡村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关键词:绿色水稻;栽培技术;推广措施
水稻的规模化种植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种植技术存在弊端,无法满足新时期国家对于水稻种植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需要提高种植的农产品品级,加强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推动各地现代化农业绿色、规模化发展,加强对绿色水稻的培育,全面提升水稻产量和质量,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
1 绿色水稻栽培技术与推广的意义
1.1绿色水稻栽培技术特点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要求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严格遵循绿色种植技术,对水稻进行科学培育。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保证种植的水稻安全健康。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培育的水稻有如下优势:生长周期短,抗逆性强,能够更好适应土壤环境,还能抵抗大量常见的病虫害现象,提高种植产量。新型水稻具有的成长优势能够促进植株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加速成长,降低种植期间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度。保证绿色种植的同时,还能够维护生态效益,保护自然环境卫生。绿色水稻技术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升级,现阶段已经实现农机化种植,种植密度可以通过设备科学把控,为水稻生长提供最佳环境和条件,降低生长成本,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1.2推广绿色栽培技术的意义
绿色水稻属于无公害范畴,绿色水稻与常规水稻相比,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在种植过程中,对于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进行把控,减少有害物质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应用,使得收获的水稻更受市面的欢迎。加上绿色水稻对于种植区域环境、温度等有较高要求,加强绿色栽培技术推广,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促进农民经济收益增长,带动乡村发展[1]。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存在差异,无法保证相同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能获得相同的成效,难以实现技术全领域推广。需要综合地区自然条件,科学选种,制定适合地区栽种的绿色栽培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口感佳、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推动绿色水稻栽培技术发展。
2 现阶段水稻栽培中面临的问题
传统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不育苗、不耕种,运用移栽技术,减少种植中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将其应用于水稻生产作业中,有效提高水稻生产效率。部分地区还实现了稻田渔业共生的栽培技术,营造共生系统。利用鱼类排泄的粪便,增强土壤肥力,培育出优质、安全、绿色的水稻[2]。
从现阶段发展角度来看,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无法在全国推广,这是因为高产水稻技术推广面临多方面的问题。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跨度较大,水稻尽管有较好的适应性,但是面对不同地域的气候,还是会受到影响。加上环境条件和光照情况也不同,具体应用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时,还需要综合地域条件,保障水稻的品质。从施肥方面来说,水稻栽种需要重视施肥工作,与其他作物相比,需要保证栽种的连续性,施肥工作不科学会导致水稻失去养分,不利于水稻养分的提升。根据选地调查结果,对土壤进行底肥和翻耕处理,提高区域肥力,为水稻生长提供保障。部分地区农民文化水平低,水稻施肥工作做得不够精细,采取粗放式的种植管理模式会严重影响绿色水稻栽培质量,导致水稻肥力过剩或养分不足,这是水稻绿色高产栽培过程中要重视的问题。此外,水稻产量与科学管理有着密切关系。尽管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远不如西方国家,但是通过加强田间管理,水稻生产水平得到提升。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每年病虫害、田间管理不到位所导致的水稻生产效率低下现象经常发生。部分地区为了提高种植效果,选择农机耕种,但是对于种植密度控制不当,水稻栽种密度过大依旧影响水稻产量。水稻田间管理包括病虫害防治、除草、水肥管理等,精细化开展田间管理,科学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水稻产量,减少病虫害现象的发生,避免水稻产量受到影响。根据各地区常见的病虫害,提前做好防治工作,才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3 绿色水稻栽种技术要点
3.1选址与选种
绿色水稻对于种植区域的要求较高,需要保证种植地区的土壤养分、气候温度都符合绿色水稻种植要求。选择无污染、远离工业生产区的位置进行种植。为了满足水稻灌溉,还需要保证附近水源无污染,能够便利地将水排出。
科学选种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有直接影响,选择优良品种,根据气候和地区,确保水稻种子适应种植地区土壤生长环境。可以在选种前,选择不同品类种子进行测试,根据试验结果,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播种育苗。其次,需要注意的是,优质的水稻品种不一定适合所有地区,选种要更多地结合种植区域的生态条件以及适应性,选择经济实惠的品种。做好栽种前的种植处理工作,将干瘪的种子筛选出去,保留颗粒饱满的种子。将种子均匀摊铺在地进行翻晒。之后采用浸种的方式,使用温水再度筛选中不合格的种子,降低病虫害发病的可能性,确保水稻生长齐苗壮苗。
3.2育秧与壮苗
根据水稻在当地的种植时间,科学选择育秧方式,对种子进行育苗。为了提高收成,建议适度早播种,秧龄控制在30~35d。进入4月中旬后,等到气温稳定,可以进行播种工作。育秧过程中要进行壮苗操作,提高秧苗抗病性,保证秧苗茁壮成长。
3.2.1大田整耕,苗床准备
育秧需要对田地翻耕,深翻土壤,促进阳光杀菌效果得到提升。还可以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为土壤增添养分。促进营养成分与土壤融合,提高土壤透气性。根据土壤酸碱值、肥力测试情况,施加底肥。为了提高秧苗移栽后的适应性,在田间进行起育苗床。按照要求对土层进行翻动,确保土质疏松、透气,将少量过筛细土与秧肥充分混合均匀后撒入苗床。
3.2.2种子播前处理
育苗前对种子进行处理,使用25%咪鲜胺浸种,或者用石灰水对种子杀菌消毒。对种子进行催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3.2.3适量播种
育苗时,应合理控制密植距离,保证适量播种。根据地块面积、土壤肥力等,确定好苗株距、定苗数量等。将种子均匀撒在苗床上,覆盖细沙土,最后覆盖地膜,促进秧苗发芽[3]。
3.2.4苗床管理,培育壮苗
水稻秧苗培育过程中,需要进行苗床管理,以保温、保湿为主,保持内部温度在固定范围内。等到秧苗现青后,将覆盖的地膜去除,保持苗床湿润。使用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兑水喷洒,促进秧苗生长扎根。等到秧苗二叶一心期,需要适当降低苗床内的温度,以20℃左右为宜。并注意观察温度变化,一旦发现气温较低,要及时保温,避免秧苗出现冻害现象。培育过程中,适当添加农家肥,增加秧苗抗性。
3.3移栽密植
水稻秧苗培育工作完成后,需要进行移栽,并保证移栽后秧苗密植距离。移栽前,针对种植区域地质条件和环境,选择好时间,提前留水泡田,进行泥浆沉淀。清理田间杂物,整平田面,控制土壤厚度。对于杂草发生情况较严重的区域,可以适当喷洒丁草胺进行除草。等到秧苗长出5~6片叶片时,开始进行移栽工作。移栽工作选在天气晴朗时进行,促进移栽后秧苗根系快速扎根生长。同时阳光提供的光温条件能够提高水稻分蘖率,促进水稻穗粒饱满。在移栽密植过程中,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运用机械设备插秧,根据每亩地种植的秧苗数量,对密植距离合理把控,增加稻田总体产量。
3.4田间管理
移栽后密切注意气候与苗情变化,及时做好补苗和添肥工作。在水稻分蘖期、穗期分别追肥,培植壮苗。对水稻进行科学灌溉,避免秧苗被水浸泡,灌溉后关注秧苗通风透气,防止烂苗现象发生。采取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保持根系活力,防止水稻缺水早衰。
3.5病虫害绿色防控
绿色水稻种植要求尽可能不使用农药,保证产品绿色无公害。可以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抵抗病虫害带来的影响,也可以选择低毒性农药,保证绿色水稻种植效果。
农业防治方面,可以选择耐性较好的品种。做好田间管理,提高水稻抗逆性。生态防治方面,在稻田道路两侧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减少虫害发生,避免害虫在水稻上着卵[4]。还可以释放害虫天敌,或构建稻田生态系统,放养鸭子、青蛙,捕食害虫,形成平衡的生态圈,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物理防治方面,利用害虫的趋性,使用色板、捕虫灯对其捕杀。还可以设置防虫网,减少病毒传播,定期更换。化学药剂可以使用毒害性较低的药剂,在水稻生长关键期进行病虫害防治,达到水稻高产的目的。
3.6适时收获
水稻成熟后即可进行收割,时间要控制好,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收获时利用农业机械收割,加速秸秆降解速度,秸秆还田,为后续农作物种植提供营养。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的物理性质,减少农药和重金属残留量,更适宜水稻种植,有利于保证水稻品质。将收获的水稻通风贮存,避免其受潮而影响口感。
4 绿色水稻栽种技术推广策略
4.1加大宣传力度
对于农业部门而言,想要带动当地农业发展,需要根据水稻种植情况,加强绿色种植技术推广,保障当地农业经济得到提升。农业相关部门应意识到,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深入基层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技术应用,完善政策,切实提高技术推广效果。成立相关技术宣传队伍,扩大宣传范围,配合技术加强理论在乡镇的实践。建设生产基地,对应用绿色栽培技术的示范农民,为其创设档案,在农民种植过程中,为农民进行现场指导和教学,确保农民更精准地应用水稻绿色栽培技术,促进实践基地技术更加规范。乡镇基层部门应与农业技术部门联合,创新宣传形式,增加宣传工作的覆盖面,确保农民能够了解到新技术,体会到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优势和成果。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帮助其掌握绿色栽种技术要点,提高农民对绿色技术的认可度,保证绿色水稻栽培技术得到推广。
4.2建立绿色水稻高效种植示范基地
推广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过程中,还需要对当地土壤环境进行检测,确保环境适宜于水稻生长。分析地区环境后,对技术推广应用可行性进行判断并有针对性地推广,才能保证绿色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建立地区示范基地,邀请农民参与到种植工作。将基地分成绿色技术和普通种植区域,一段时间后观察种植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使农民看到绿色高效栽种技术成果,认可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建立栽培示范基地,能够统一技术应用,切实保障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推广效果。基层政府应加大资金把控,为示范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专项资金,统一地区水稻种植品种,加大科技应用,将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在基地中的应用情况实时发布到农业平台,为更多农民提供参考,加强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跨区域传播推广。做好田间管理和肥水灌溉等工作,减少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农药用量,推动示范基地工作顺利发展,提高当地水稻种植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示范基地除了加强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外,还应积极研究新技术,提高当地农艺发展速度。将更多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积累种植经验和数据,为日后扩大种植提供可参考经验。示范基地加大开放力度,确保农民可以跟着学习,掌握农技技术要点,将技术应用于自家农业生产,根据种植效果加大对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认可,更主动地参与示范基地种植工作,调动种植积极性,达到高产提质的预期目标。还可以基于农业App形成农民与种植基地的联动,通过技术宣传,将水稻绿色栽种相关知识,以文章形式推送给农民,推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应用。
4.3成立专业人才团队,发挥骨干作用
人才是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对象。技术推广过程中,人才的缺失不仅会使推广工作难以进行,也不利于技术的应用与传播。基层政府和农业技术部门应加快组建人才团队,发挥出相关人才应有的作用。组建植保、农机、农艺推广人才队伍,促使技术骨干进入乡村,切实发挥骨干作用,指导农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为农民提供的指导过程中,技术骨干加强与基层群众沟通,明确自己的责任,不断培养种植人才[5]。技术骨干不断为农民提供种植方面的培训,能够保障当地农民的经济效益,提高当地农业收成。农民掌握更多技术,加大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在乡村的普及率,丰富自身的种植经验,提高种植技能和文化素质,这有利于提升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水稻种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水稻高产高效栽种对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有直接影响。绿色环保理念背景下,加强绿色水稻种植,能够通过应用绿色技术,切实提高水稻收成,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振兴乡村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昔潘.简析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推广措施[J].种子科技,2024,42(01):149-151.
[2]杜世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推广措施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13):69-71.
[3]刘爱红,许晓慧,梁琼.徽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要点及推广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3(01):56-59.
[4]刘梅燕,左治.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推广措施[J].种子科技,2023,41(01):66-68.
[5]朱其美.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推广方法分析[J].种子科技,2021,39(1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