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及应用关键探讨
2024-12-31魏朝学
摘 要:在现代经济结构的影响下,社会对于粮食的整体需求不断增大,大豆、玉米作为粮食结构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具有营养价值,还能为经济活动提供支持。现阶段,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强化种植水平,在良好利用土地以及光照资源的背景下,可以增加种植产量,实现高效轮作。本文针对花溪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展开分析,不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强化玉米与大豆的产量,实现一季双收的目标,推动花溪区农业经济更好发展。
关键词:花溪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玉米降高;大豆控旺
基于客观事实角度出发,为满足花溪区粮油生产安全的需求,种植人员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带状复合种植项目方案,通过建设示范项目,进一步强化对种植技术的推广效果。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与价值,帮助种植人员提高春季生产土地的复种指数,强化土地资源利用率,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增加种植人员整体收入。为切实做好种植示范工作,实现对各类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综合考虑气候等多方面因素,促进农业实现增效增收的目标。
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种植优势
现阶段,在经济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稀少,这导致我国农作物产量不断降低。其中,大豆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每年均需要大量进口以满足生产所需。为切实提高农作物产量,需合理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该项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农户增产增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在农业生产期间,为增加整体产量,种植人员往往会运用大量化肥,造成土壤农药残留现象,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利影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有效控制污染程度,在提高种植活动协调性的同时,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从技术特点角度出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应用期间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由于大豆根系具有高氮的特点,能够良好优化玉米生长环境,提升土壤透气性,在充分利用土壤资源的基础上,促使玉米与大豆能够相互利用其产生的有机养分,切实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复合种植模式下,结合技术优势可以良好优化田间小气候,在套种过程中,能够增加田间湿度,并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示范项目
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项目,能够切实提高对花溪区粮油安全生产活动的保障能力,带动农户投入建设活动中来。花溪区在玉米种植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产量较低,并且种植水平低下,无法实现对土地资源的良好利用。大部分农户采用零散种植的方式,并且为籽粒玉米,实际种植质量较低。在此背景下,通过积极开展示范项目,推行大豆糯玉米带状复种示范点,强化农户学习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气候、水源以及多方面条件综合分析之后,决定将示范点建设在麦坪镇汪庄村、施庄村,通过设定600亩示范区域,贯彻落实种植目标[1]。
结合实际需求,为强化对经济效益的提升,采取竞争性比选的方式,由政府出面组织项目活动,通过合理采购针对性的大豆、玉米品种,有效增加种植产量,采用汪庄村、施庄村村集体+种植大户+农户的模式,增加农户参与度,提升农户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在项目实施期间,为深化种植活动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通过合理编制实施方案,并成立技术小组,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指导意见。在实施播种的过程中,以常年播种习惯为基础,对玉米合理采用育苗、覆膜、直播等技术,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直播大豆。积极推广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技术、密植模式等,确保贯穿于玉米、大豆生长全过程。在进入收获期时,通过组织农户观看种植效果,使其能够全面观摩学习,直观、清晰地认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为实现该技术的全面高质量推广奠定基础。
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应用
3.1选种并处理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需严格控制选种工作,优质、适宜的品种对于农作物生长具有直接影响。结合花溪区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各品种的优势,从多方面出发,为最终收获环节的产量与效益提供保障。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导致其对于生长环境的需求存在差异性,应综合考量品种抗性、抗病虫害能力、抗倒伏等因素。针对大豆品种而言,可选取七星1号等品种,充分发挥其耐阴以及抗倒伏的优势。玉米则可选择黔糯868,该品种在种植期间能够对花溪区的主要病害具有一定抵抗能力,实际株型较为紧凑,在良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基础上,能够确保熟期的合理性以及适宜性。在综合考量花溪区具体种植条件之后,提高品种选择的科学性,增强种子成活率[2]。
在合理选择完品种之后,需对种子进行处理。为强化种子的吸水能力,进而提高出苗率,须在种植之前对种子浸泡。对大豆与玉米品种高效处理,采用相关杀虫杀菌药剂拌种,需要注意的是,应确保药剂具有低毒性,以避免苗期产生病虫害。例如,可运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增强对大豆病虫害的预防能力。同时,应用噻虫嗪水分散剂良好预防玉米病虫害。在种植之前,需对种子全面筛选,确保籽粒饱满,并且大小均匀,表面没有损伤,并且纯度较高,以强化种子的顶土能力,实现科学种植目标。
3.2整地并播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种植区域具有一定要求,相关人员应优先选择地势平坦的区域,南北垄向地块效果最佳。玉米在生长期间离不开充足的水源,但是,水分过多会直接增加病害发生概率,因此,需严格选择排灌条件较好的区域,良好的排灌条件可以同时满足大豆与玉米的生长需求。在播种之前,为充分掌握肥力情况,可采取土壤样品实施检测,结合实际需求对土壤进行翻耕与施肥,增加地力的同时确保其有机质含量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在选择完种植区域之后,应展开整地工作,在灭茬旋耕的过程中,坚持上虚下实的原则,并将耕深控制在15~25cm,确保土壤细碎且平整,使其处于良好待耕状态。
结合贵州区域的整体情况,需对中等肥力以上的土壤适当施肥,根据作物对氮、磷、钾元素的实际需求,将每亩施肥量分别控制在12~15kg、4.5~5kg、10~12kg,有效增加种植产量。针对花溪区播种活动而言,应坚持适期播种、因地制宜的原则,通常情况下,在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展开种植,通过采取封闭除草等措施,为播种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采用宽窄行的布局模式,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相关人员在播种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全面做好种子晾晒、拌种工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播种时间[3]。
3.3合理选择复合种植模式
复合种植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结合花溪区的实际种植需求以及经验,可以选择2∶2、2∶3、2∶4的模式。例如,在2∶3模式下,种植两行玉米带与三行大豆带,将玉米带之间的行距控制在40cm即可,大豆与大豆之间的行距与玉米相同,同时,应将玉米带与大豆带之间的距离合理控制在60cm。在本次花溪区示范种植活动中,需综合考量当地气候、大豆以及玉米品种等因素,合理选择2∶3模式,良好满足作物实际行距种植要求。针对两行玉米种植应确保每亩种植数量达到4000株,大豆则每亩保持在6000株。在种植过程中,为实现增产丰收的目标,需对以往种植模式积极改良,适当缩短株距,结合各种条件综合分析,酌情扩大行距。
在播种阶段,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需采取机械播种施肥的方式,合理运用专业机具,使其能够实现播种工作的规范性,促使大豆与玉米种子能够同时播种。在明确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施肥量,根据种植经验,适当减少氮素的使用量,在满足玉米所需含量的基础上避免增加施肥量。结合实际情况,优先选择缓控释肥,避免对整体产量造成影响。由于大豆的生长特性,应对玉米带重施氮肥,尽量将肥料全面覆盖,避免造成养分流失。
3.4田间管理技术
在大豆与玉米生长期间,由于光照、水分、肥料等资源的充足性,往往会滋生大量的杂草。与作物植株相比,杂草生命力较为顽强。为切实避免杂草野蛮生长,与大豆和玉米争夺生长空间以及养分,种植人员应采取针对性方法提高除草效果。在幼苗期间,可以使用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将其与一定量的水进行融合,采取喷施的方式高效除草。在玉米与大豆植株出苗之后,种植人员需对其及时展开间苗工作,结合预期的田间配置要求,明确植株之间的行距以及株距标准,针对缺苗位置及时补种,或者采用移栽的方式,增强生长效果[4]。
在植株生长期间,需及时中耕,在其出苗一个月之后,可展开第一次中耕。在这一过程中,可对玉米追加定量尿素使其茁壮生长。同时,在间隔一个月之后,方可进行第二次追肥。根据产量目标的不同,应综合分析大豆玉米的需肥规律,结合玉米以及大豆生长情况,在其不同生长周期对其科学制定施肥方案。针对大豆而言,其主要以基肥以及种肥为主,并且在开花期、盛花期、结荚期对其采取一体化水肥技术,满足其生长要求。而玉米则主要采取基肥、种肥以及追肥的方式,在掌握土壤供肥能力的基础上,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等重要生长阶段对其分批施肥。
3.5水分管理
在复合种植模式下,相关人员应加强对水分管理的重视,相比于大豆植株,玉米根系对于水分的吸收量较大,而大豆植株作为直根系作物,对于深层水分的吸收较多。在此背景下,为实现土壤水分分布均匀性管理,需针对玉米、大豆不同生长周期对其优化水分灌溉方案。从玉米种植角度来说,其对水分需求较为旺盛的阶段是抽雄至籽粒形成期,此时玉米植株快速生长,实际代谢较为旺盛。种植人员应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降低玉米千粒重。直至中期阶段,大豆才会大量需要水分,其对于水分的需求量呈低、高、低的特征,后期即将成熟时对水分的需求较少。
针对灌溉技术而言,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滴灌或者喷灌技术,其中,滴灌技术主要是对种植区域埋设滴灌带,使其能够结合作物需水规律合理控制水分供给。而喷灌技术在应用期间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但是伴随玉米不断生长,受其株高因素的影响无法进行良好喷灌,种植人员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灌溉方案。在种植期间,应优化排水技术,明确大豆与玉米的最低耐渍深度以及时间,促进其健康生长。
3.6化学防控技术
在玉米大豆生长期间,需注重对玉米应用化学防控降高技术,避免玉米徒长。结合玉米实际生长情况,可对其施加适量的化学药剂,例如玉米健壮素。在良好促进玉米根系生长的同时,可以顺利降低玉米植株的高度,在其生长至7~10叶片时,对其施肥效果最好。将降药剂与定量水进行稀释,对玉米植株叶片进行喷施,在有效降低株高的同时,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结合具体需求,还可运用金得乐、玉黄金等药剂,有效减少玉米对大豆的遮阴效果[5]。
在大豆生长过程中,过量施加氮元素会导致其生长过于旺盛,在其过度生长的背景下,大豆种植产量以及品质会受到严重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大豆植株营养器官生长质量逐渐下降,导致其贪青且瘪荚较多。种植人员需及时采取控旺措施,在大豆生长至6~7片叶时对其施加多效唑,按照1∶1的比例将其与水进行混合,以实现苗健苗壮的目标。从田间表现来看,在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大豆在受到玉米植株的影响下,茎秆会逐渐变细,并且极容易产生病害情况,为避免产生损失,需对其采用增荚保产技术,合理运用胺鲜酯等生长调节剂,有效降低死苗率。
3.7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推广复合种植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病虫害现象的治理,以免降低玉米与大豆种植产量,造成经济损失。针对玉米病虫害而言,主要包括玉米纹枯病、锈病、玉米螟,其中,纹枯病作为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病害,主要危害部位为叶鞘、根部。在发病前期,玉米植株根部会逐渐开始产生水渍状病斑,并且呈现暗绿色,后期病害发生形势严重时甚至会对果穗造成伤害。其次,锈病对于玉米生长的影响较为严重,在玉米柄锈菌的作用下,该病害会逐渐危害至叶鞘以及茎秆等位置。在治理过程中,需对其采取农业、物理以及绿色防治技术,降低对化学技术的应用,结合实际情况避免对植株造成损伤。在治理玉米螟等害虫时,则可采取人工捕杀、黄板灭杀、诱杀或者释放天敌等方式,有效预防玉米螟的进一步扩散。
大豆在生长至开花心和结豆荚阶段时,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害虫会严重影响作物生长,由于其发生面积较大,其在暴发期会大量啃食叶片,降低大豆植株的生长能力。同时,如果对田间排水活动缺乏管理,大豆植株根腐病、褐斑病的发生概率会大大提升。种植人员可在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害虫羽化初期,对其应用杀虫灯、悬挂性诱捕器或者食诱剂,有效降低害虫的危害。
综上所述,根据花溪区农业种植的实际经验,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能够打破作物种植单一性的限制,具有一定应用优势。相关人员需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优化技术应用方案。通过建设示范项目,从选种、整地、播种、大豆控旺、化学防治、玉米降高等多方面出发,加大推广力度。切实提升示范效果,深化农户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认知,在实现大面积推广与技术指导的基础上,推动花溪区农业种植实现可持续化、绿色化发展,增加种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龙厚元,姚继刚,蒿呈龙,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麦后免耕直播的栽培特点及其关键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12):2853-2857.
[2]孟庆永.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现状与思考解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3(12):83-84.
[3]霍辉.蒙城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调研报告[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11):101-102.
[4]崔慧霞.长治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及推广成效[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11):178-179.
[5]黄春莲.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产增效栽培技术探究:以广西百色地区为例[J].种子科技,2023,41(2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