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总结及几种重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024-12-31周素芳

种子世界 2024年7期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小麦

摘 要:由于小麦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且种植面积较大,因此成为了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为确保小麦生产能取得显著进步,种植人员应切实把控好品种筛选、水肥控制、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使小麦能保持良好的长势,增强其病虫害抗性。本文针对我国小麦种植现状,对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小麦;高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型农业技术逐步投入应用,我国北方小麦的产量逐步攀升。小麦生长过程中,其产量和品质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当气候、土质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小麦生产中极易出现苗量少、分蘖能力差、发育不良等现象,从而使小麦产量下降,当地农业经济收益减少,产生诸多不良影响。种植人员应加强对新型种植技术的学习,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1小麦高产种植技术

1.1品种筛选

当小麦生长至出苗期时,种植人员需实时监控田间实际温度,避免气温过低、田间含水量过高等情况造成种子难以萌发,出现饴糖等现象,最终烂种烂芽。部分小麦品种会因种植较密集而呈现麦穗较小、抗倒伏能力差的性状,种植人员应根据种植地实际情况出发,综合分析气候、土质、湿度、节气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合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优秀的小麦品种一般还具有萌发早、麦穗大、耐密性强等特点。若种植地风力较大,进行品种筛选时需着重关注其抗倒伏能力,避免出现小麦大面积减产的现象。山东常见的小麦种植品种中,抗倒伏能力较为优秀的有中麦578、烟农1212、济麦22等。其中济麦22除抗倒伏能力强之外,其环境适应能力和生产稳定性都较为优秀,近年的产量较高。种植人员可根据种植地实际情况对以上信息进行参考。

确定种植品种后,需严格遵照生产规范,对小麦种子进行前期处理,为种子顺利发芽打好基础。在播种工作开始之前,需对种子开展严格的挑选工作,去除其中性状不合格的个体。再配制浓度为4.3%的苯醚咯菌腈溶液,将种子浸泡于其中辅以充分搅拌。此步骤可显著降低小麦种子中的病菌含量,加强其病虫害抗性,提高小麦出芽率[1]。

1.2地块处理

因为与其他农作物相比,小麦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所以为确保其始终保持最佳生长状态,种植人员需提高对前期耕作的重视程度,在种植开始前对地块进行充分处理,保证小麦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发芽。通过充分翻耕土地的方法,使土壤完全熟化。同时将地块深处的细菌翻至土壤表面,使其在阳光下进行充分晾晒,减少土壤内部细菌数量,降低后期病虫害暴发概率。一般来说,当小麦收获结束后应尽快开展地块整治工作,深翻土壤,切实提升次年小麦高产概率。多数情况下,种植人员应确保翻地深度在25cm左右,同时保证处理后的地块土壤细碎疏松,以便后续播种工作的开展。种植人员还应充分补充小麦种植的相关知识,切实掌握小麦各品种的特点及其生长周期注意事项。结合种植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整地工作,确保地块肥力充足,为小麦快速生长提供切实保障。当小麦播种结束后,种植人员应关注天气变化,避免突然降温对小麦发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应严格把控地块内土壤湿度,特别是当小麦处于萌芽期和出苗期时,为小麦生长提供合适的外界环境。

1.3播种控制

由于小麦产量会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显著提升,因此为确保基本苗数量达标,大面积小麦种植中一般采用提升播种数量的方式增加生产效率。种植人员可将小麦穗数控制在每公顷450万穗左右,当出苗率为60%左右时,小麦的播种量应为每公顷0.75吨。当小麦种植方式为迟播或晚播且麦穗数量较多时,种植人员需合理调控播种量,防止种植过密导致部分植株无法得到充足光照,确保麦田整体拥有良好的透风性和透光性。同时切实提高植株发育出大穗大粒性状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小麦抵抗力,避免秧苗倒伏及病虫害的发生。为增加小麦产量,种植人员需确保每公顷基本苗数量不低于180万株,因此每公顷小麦播种量需高于1吨。可通过机条播的播种方法,精准把控条播行距,切实降低后期田地管理压力。如果播种方式选择人工播种,种植人员可将种子与泥土搅拌混合,播撒于地块之中。当温度等因素导致小麦播种期延后时,为确保出苗数达标,种植人员需酌情提高播种量。

种植人员需严格把控对播种期数据的收集,保证所得数据准确翔实,为小麦后期产量的稳定性提供有力保障。在小麦播种阶段,垄间距和播种数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极大,种植人员需对其精准把控,避免工作疏漏而对小麦增产造成不利影响。

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合理调整植株间距,避免其相互之间争夺营养及水分,尽量使植株之间处于良性竞争状态。需遵照小麦种植标准和地块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播种数量,合理规划田地垄间距。种植人员还应根据种植地实际气候及小麦品种特点,在适宜时间开展小麦播种工作。播种时间过早,此时气温过低,小麦种子容易冻伤坏死,严重降低小麦出芽率;播种时间过晚则会导致小麦错过最佳发育时间,从而导致小麦产量不尽如人意。除此之外,种植人员还应切实了解温度、湿度等外界因素对小麦生长状态的影响。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尽快采取对应措施,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实时观察小麦实际生长状况,科学管控小麦生长情况,为其快速生长提供良好环境[2]。

1.4降熵播种

若种植地块存在土壤熵值不理想的情况,种植人员应先对地块进行相应处理再进行播种。如果出现温度过低所造成的播种工作延后现象,可使用圆盘开沟器直接破开土壤播种,跳过整地、镇压等步骤,加快播种进度。若条件允许,也可先对小麦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再开展播种工作。此方法能将催苗期提前4天左右,显著提升种植效率。当小麦出芽后,种植人员应展开巡视,观察麦田中是否存在植株间距过大的情况。当发现此类现象时,须及时进行补种,提升地块营养利用率,科学调整小麦种植密度,有效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切实增加高产概率。种植人员还需对麦田的光照、土质、肥料种类进行严格把关,提高小麦群体生长协调性,改善小麦生长状况。

在进行密度检查时,种植人员还应观察植株间是否存在空缺位置。此类现象称为缺苗,种植人员应在空缺位置尽快开展补苗工作。若田地巡视结束后,发现麦田中植株相距过近,种植人员可适当间苗,避免小麦互相争夺营养而导致植株发育不良。还应提高对保水保土工作的重视,切实把控麦田土质,为小麦生长提供充足营养。防止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由于麦田中积水过多而导致水土流失。种植人员应做好季节变化应对措施,在夏季确保麦田灌溉水量充足,避免麦田干旱;在秋季和冬季做好麦田保温工作,避免秧苗受冻。可在气候适宜时向地块中投放适量蚯蚓等益虫,确保土壤疏松多孔,益于小麦根系发育。

1.5水肥控制

由于小麦在冬季来临前幼苗抵抗力较差且在春季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所以开展麦田施肥工作时应遵循促大穗增粒重的原则,采取以腐熟农家肥为主、适量化肥为辅的方式,科学高效地满足小麦的营养需求。一般来讲,若晚播小麦的目标产量为每公顷6吨,其氮元素需求量应为每公顷0.21吨。若小麦在出苗期生长状况较为良好,则可适当降低氮肥施加量,随着小麦的逐渐生长再适当增加。当小麦发育至生长期时,种植人员应科学把控此时期的施肥量,确保小麦能获取充足营养,保持最佳生长状态。开展苗期管理工作时,由于植株长出3片叶子后,种植人员要及时追分蘖,确保小麦进入分蘖阶段时麦田中底肥充足,能切实为小麦生长提供足量营养,保证小麦能健康度过冬天。在我国北方的小麦生产中,普遍会在冬至到小寒左右对麦田进行施肥,可根据小麦的实际生长状况,科学调控施肥量。当发现小麦生长速度减缓,种植人员需对发育不良的植株适当补充水分,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后期收获质量;当发现小麦生长速度过快时,种植人员可适当加大施肥间隔或降低施肥量,保证小麦健康的同时,有效节约施肥成本。当小麦生长至拔节孕穗期时,种植人员应观察小麦实际发育情况,酌情提高施肥量。施加拔节肥时,肥料种类应以尿素、钾肥、磷肥为主。当小麦生长至抽穗期时,种植人员可配制浓度为0.1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将其喷施于植株叶面上,频率为每周一次,可有效加速叶片发育,促进小麦的光合作用[3]。

2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

2.1纹枯病

纹枯病是我国小麦种植产业中的常见疾病,其病菌能够寄居于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夏和越冬,在次年小麦种植时进行二次暴发。当小麦生长至幼苗期时,纹枯病病菌能够直接感染其叶鞘部位,导致小麦难以长出新生叶片。小麦生长至拔节期时,感染纹枯病植株的基部叶鞘上会长出中间是灰色两边是褐色的轮纹状病斑。病斑会随着小麦的不断生长逐渐扩大,最后融为一体,使得小麦根茎部位因失水而干枯坏死。由于此时根茎无法为小麦运送充足的营养与水分,小麦的生长发育严重减缓。

处于纹枯病感染后期的小麦会出现白穗等现象,种植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对产量造成过大影响。为切实防控小麦纹枯病,种植人员应遵循重田管、严选药、加强预防的防治原则,通过重视田地管理、严格筛选化学试剂、加强前期预防等方式,降低纹枯病对小麦造成的伤害。在纹枯病高发期,种植人员需做好清沟理墒工作,时刻保持地块干燥性达标,提高小麦病虫害抗性,减少纹枯病暴发的可能性。当植株病情较为严重时,种植人员可根据小麦品种及地块实际特点,酌情挑选丙环唑、噻呋酰胺、井冈霉素、己唑醇、戊唑醇等药剂,以起到最佳的防治效果,达到快速遏制病害蔓延的效果。

2.2白粉病

当小麦感染白粉病时,其初期症状一般为在感染处滋生大量白色霉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霉菌逐步扩散,颜色也随之变深,呈深灰色或深褐色。在其上长出的少量黑色颗粒为白粉病致病菌的闭囊壳,会随着空气流动感染其他小麦植株。若种植人员没有及时发现白粉病的相关症状并尽快采取针对性措施,白粉病就会快速扩散。当白粉病进入后期时,白色的霉菌会将整个小麦植株完全覆盖。阳光被菌层遮蔽,小麦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最后枯萎而死,当年小麦严重减产。为切实做好白粉病防控工作,种植人员需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种植人员应根据地块实际情况合理把控播种数量,科学制定灌溉和施肥计划,从而显著增强小麦病虫害抗性;第二,种植人员应严格筛选所使用的化学药剂,可使用氯啶菌酯、戊唑醇等药剂,使用一定的化学药剂可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

2.3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的致病菌为镰刀菌,其种类较多,种植人员应根据感染情况进行分辨。赤霉病的高发期是小麦出苗期至小麦结穗期,其症状的主要类型包括苗腐、茎基腐、秆腐、穗腐四种,其中对小麦植株伤害最严重的类型为穗腐。当麦田中含水量较高时,患病植株的感染部位会滋生粉红色霉菌。为做好赤霉病防控工作,种植人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重视防控策略,种植人员应以“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控策略为核心,有效落实赤霉病的前期预防工作。在疫病暴发后,需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减少其危害。二是确定疾病防控时期。种植人员须在患病小麦植株进入抽穗扬花期前及时进行防治。同时对出现病情的麦田进行定期治理,避免病情扩散。

2.4锈病

小麦锈病一般可分为三种:叶锈病、秆锈病、条锈病。其病情会由于种植所在地区的不同产生相应变化。在这三种类型中,小麦条锈病因其感染传播速度快、造成的损失大、突发性强、难以监控等特点,被较多地区视为重点监控对象。为切实降低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种植人员需大力开发推广病虫害抗性优秀、生命力旺盛的新品种小麦,在正式播种前应选用戊唑·福美双等悬浮种衣剂开展拌种工作。待拌种完成后,应对种子进行充分晾晒后再进行种植,同时合理把控小麦种植密度,确保麦田内空气流通性达标,且具有良好的光照条件。

2.5麦蜘蛛

麦蜘蛛的主要活动时间为晚冬或早春,其生物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十分明显,一般在气温升高时开始活动。此害虫会于小麦出苗期吸食叶片内的汁液,并在叶片上留下一些细碎的小型白斑,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吸食过的叶片颜色逐渐变为黄色。当麦蜘蛛数量较少或活动频率较低时,受害小麦的主要症状一般为生长迟缓,植株整体发育不良,麦穗体积较小且其上麦粒数量少;当麦蜘蛛危害较为严重时,小麦会因被其吸食过度而干枯死亡,最终造成当年产量严重降低的后果。

为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种植人员可采取以下防治手段:第一,进行提前防治。种植人员应本着早防早治的防治思想,在发现麦田中存在麦蜘蛛活动的迹象时,第一时间对受害麦田进行处理。由于此时麦蜘蛛的数量还没有迎来暴发式增长,种植人员可采取“灭虫源,控点片,发现一株治一圈,发现一点治一片”的方法,灭杀麦田内部和田间杂草中的害虫,有效避免其蔓延至其他地块中;第二,科学选择药剂。挑选联苯三唑磷、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对害虫进行防治。

为切实确保小麦产量稳步提升,种植人员应从种植地实际情况出发,科学使用小麦高产种植技术,科学改良小麦播种方式,确保其满足实际种植需求,同时做好田间管理,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质量,促进小麦健康生长,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林锋,陈松,陆松艳,等.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3,41(18):115-117.

[2]李晓敏,杨涛,白晓红,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试验示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3(08):115-118.

[3]赵敬美,徐金辉,翟宝安.小麦土壤肥料管理与高产栽培技术探究[J].种子科技,2023,41(14):115-117+126.

猜你喜欢

病虫害防治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浅谈四川地区果树病虫害防治误区及对策
浅谈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园林病虫害科学防治的有效措施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