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优势及具体应用深入分析
2024-12-31林福杰
摘 要: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社会对粮食产量的需求与日俱增。玉米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种植过程中具有适应能力强的优点。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如何提升其产量以及品质是业界十分关注的议题。在此背景下,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将结合实际详细探讨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的优点以及相关应用,希望能为我国农业技术的长远发展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
玉米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广泛种植于山区或者平原地带。玉米在种植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病虫害侵袭或遭受自然灾害,实际产量与品质有所降低。为有效解决种植期间存在的问题,种植人员可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增强田间的通风性,在有效扩大光照面积的同时,加快生长发育速度。从政府相关部门方面来看,应积极推广大垄双行种植技术,逐步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玉米大垄双行种植体系,实现保质、增产的种植目标。
1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的优点
在种植玉米过程中,采用育苗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改善农田环境。由于玉米幼苗采用分开栽培的方式,种植行距较大,种植密度较大则会直接影响植株生长发育情况。种植人员可使用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强化保苗效果。在光照强度足够的条件下,玉米的生长发育速度会大幅增加,且在行间距、光照面积增大的前提下,有利于提升光合作用。此外,应用该技术增加田地间的风速、空气流通面积,改善农田环境。第二,提升玉米颗粒密度并促进植株生长。在传统清种技术中,玉米植株间距较近,叶片无法接收充足光照,并且颗粒密度有限,导致最终长势较差。而通过应用大垄双行栽种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玉米间距,保证生长期间光照充足,增强叶片光合作用的同时,促使叶片得到滋养,进而提升颗粒密度。在具体实施该技术时,需建两条大垄,并保证大垄间宽度有差异,以强化耐涝抗旱作用。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具有一定适应能力,干旱时,大垄可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水分,反之,湿润时,大垄可有效吸收地表多余水分,满足玉米生长需求。在大垄双行种植条件下,玉米可健康生长,实现产量、品质的双重提升。第三,提升肥料利用率和植物抵抗力。在传统清种技术中,种植人员对肥料利用率较低,通常情况下,会大量使用肥料,导致植株无法实现健康生长。对此,可借助大垄双行种植技术,从多角度截流地表多余水分,防止水分流失带走肥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肥料的利用率。同时,在应用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后,植物间距会增加,为玉米根系发育提供生长空间。另外,在风雨等恶劣环境下,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稳固玉米,有效维持玉米种植的稳定性,有效提升玉米的抵抗能力,避免其受环境影响发生形变,影响后续生长[1]。
2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的应用
2.1科学选种与处理
段泊岚镇隶属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地处东部地区,土壤多黑土,沿河为潮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年均降雨量600~700mm,旱灾、洪灾、暴风、冰雹以及虫害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段泊岚镇耕地面积超七万亩,适合大规模种植玉米。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为降低病虫害的威胁,最大程度地提高产量及品质,应选择最合适的品种。为更好适应本地的气候条件,种植人员应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具体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结合段泊岚镇具体情况,合理、科学选择种植品种,为玉米种植质量提供保障。
在选种工作完毕后,种植人员需在正式种植前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在拌种之前,需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威胁,为植株的健康生长发育提供有利条件。为加快种子的生长速度,最大化提高玉米产量以及品质,种植人员可选择高脂膜拌种法,增加玉米市场竞争力。其间种植人员需及时去除干瘪、发生病虫害的种子,做好种子筛选工作,提升种子净度。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如果栽培面积较大,须从正规厂家购买多功能种衣剂,使种子能够充分吸收药剂。在包衣工作结束后,可在阳光下摊开种子,并选择合适的种衣剂,结合种子总质量情况,保证种衣剂的使用量不超过其2%。此外,须深入分析当地气候、土壤和病虫害情况等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在种植过程中应用优质品种具有以下优势:第一,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第二,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增加种植户经济收入,同时节省人力、物力;第三,优化培育适应性强、抗虫能力稳定的优质玉米品种,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也能确保高产、稳产,适合在上述区域大范围推广。
2.2选地与整地
在选种工作结束后,需要进行科学选地。首先,在使用大垄双行种植技术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层较厚、土质疏松、通气性良好、排水性佳、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保证土壤具有一定肥力和保水能力,为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坡地、沙地等肥力不强的地块不适于应用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土壤的肥力作为玉米种植首要考虑因素,对玉米种植产量具有一定影响。为有效降低病虫害威胁,种植人员可采用轮班种植的方式。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以满足其根部发育的需求。要想实现玉米的高产,种植人员须确保土壤肥力满足要求,土壤层的厚度不低于1m[2]。其次,土壤结块程度应达到30%~40%,且土壤密度最好维持在50%以上,并且需具备一定含水量,在保证内部松软且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同时,避免处于黏稠状态,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微量元素。玉米种植区域土壤的有机物质含量不应低于20%,氮元素含量应在50%以上,每平方米的磷元素需要达到20mg,钾元素的含量则控制在每平方米130mg。要想确保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养分充足,就需要遵守上述微量元素占比,避免因营养不够而导致减产或绝收。最后,种植人员需加大对于土壤pH值的控制。通常情况下,当pH值低于恒定值时,为实现玉米健康种植目标,可在其中喷洒适量的石灰粉;反之,当pH值高于恒定值时,应向其中喷洒化学药剂或农家有机肥,为玉米生长提供健康环境,提升大垄双行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在选地工作完毕后,应立即开展整地工作。为提高土壤的渗透性以及养分含量,确保玉米栽培的成活率,需清除杂草和杂质。玉米种子播种期间,选择深土层、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地,由于其具备透水性好、肥力强等优势,能够为玉米生长提供必要的氧气。春季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积极排出土壤中的水分,采用耙压等整地方法,充分考虑土壤质地、土壤结构以及资源消耗情况,合理控制耕地深度,避免因翻耕过浅或过深而影响玉米后期生长。此外,应采用铺膜技术,提高土壤温度,确保玉米茁壮生长。农户需要选择合适的耕地机械工具,如犁、耕等,进行深耕、翻耕、找平、耙松作业,有效改善土壤条件。种植人员要根据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农家有机肥,综合考量实际生产需求,详细规划整地方式和土地管理措施,促使大垄双行玉米的高产和丰产,实现本地农业经济效益的腾飞。
2.3正式播种
在正式播种之前,需要对玉米种子实施发芽试验,确保其发芽率不低于85%,结合试验结果分析,在试验通过后方可进行全面种植。在种植玉米前,需唤醒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天气晴朗时将种子平铺,使其得到充分晾晒,在此基础上对其仔细筛选,确保种子的精度不低于98%。
在玉米播种过程中,农户应根据其实际特点以及土壤情况确定播种时间,地表温度应在8~10℃之间,5cm深度处土壤的温度在8~9℃之间,并且最低气温在10~12℃。播种时应严格遵循岗地、洼地、沙地的顺序,越早播种越好,一次性播种有利于提升发芽率。在播种工作结束后,还需及时填压,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定期去除弱苗和病苗。播种机作业期间,需合理设置行距,具体分别为70cm、40cm,表面覆盖土层的厚度为3~5cm[3]。
除了上述工作外,控制玉米的植株高度也十分重要。为避免玉米植株出现倒伏问题,相关人员可使用矮壮素。通常情况下,喷洒后株高会降低25~30cm,并且茎秆生长得较为粗壮,这有利于玉米植株在地面上顺利生长,根系更为发达,促进其抗倒伏能力得到提升。喷洒矮壮素的具体时间会直接影响其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确定:第一,生长发育阶段。喷洒矮壮素最好选择在拔节期。第二,出苗阶段。春季播种25~30天后或者夏季播种30~35天后,这一阶段为最佳用药时期。第三,生长叶片数量。当玉米长出11~12片叶子后,就是最合适的撒药时机。第四,玉米植株生长高度。植株长至40~50cm时,方可喷洒矮壮素。
2.4田间管理
正确的田间管理工作是提升玉米大垄双行种植产量的关键所在。如果在地里发现了患病植株,种植人员需充分了解患病原因,并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波及到更多的健康植株。与此同时,还需进行定期灌溉,为玉米补充水分。玉米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生长,但是最终呈现出的产量以及品质大不相同。为最大程度地提升种植效益,应注重种植区域的合理选择。收获完毕后,种植人员需立即开展深耕工作,为避免在田地里残留病菌,使得玉米感染病害,需集中处理秸秆。如果玉米种植密度较大,应定期铲除长势微弱的幼苗,避免其他幼苗的生长发育空间被抢占。通常情况而言,田间管理工作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出苗期。在玉米长出3片叶子后,农户应仔细观察其生长情况,及时铲除弱苗。长出4~5片叶子后,进行间苗和定苗,确保出苗整齐、均匀。农户应提前准备充足的基苗,避免出现缺苗。在补苗、定苗完毕后,可以施加适量的化肥,确保土壤肥力满足玉米生长需求。在长出5片叶子时,还需要进行一次除草,如果天气较为炎热、干旱,则需保证土壤的含水量,及时浇水。与此同时,应注意做好出苗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幼苗成活率。其次,拔节期。玉米在拔节过程中,长出的叶片数量大多在5~9片之间。通常情况下,一半以上数量的植株茎节露出地面就意味着已经进入到拔节期。此时玉米的茎叶生长速度较快,因此对养分的需求也较高,需要施加大量的氮肥,占整个生长期的30%左右。最后,喇叭口期。在玉米出苗40天后,植株上会长出11片左右的叶子,上部呈现出喇叭形状,故此得名喇叭口期。此阶段玉米的生长速度较快,生殖器官逐渐发育完全,对化肥和水分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雌雄植株开始逐渐分化,这时需要剔除雄性植株。在抽雄完毕后,农户可以适当追肥。通常情况下,每平方千米需施加30kg尿素,并采取培土措施,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根系健康发育,进而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4]。
2.5机械化种植
在大垄双行玉米种植过程中,为了提升产量,应采用先进的机械化技术,并加大推广力度。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较大,传统的农业技术无法满足实际社会需求,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造成威胁。农业机械化更依赖于对农用机械设备与技术的合理运用,并且需全面覆盖整个生产流程,以降低农户的劳作强度,提升生产效率。对于玉米种植业而言,应将农业机械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以提高玉米产量。农户的专业素质以及对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熟练度直接决定了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效果。政府相关部门应选择合适的区域作为试点基地,激发农户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农用机械的使用要点。
此外,做好农业机械化安全教育工作对于后续的玉米种植工作至关重要。在培训时,还需要运用好网络技术,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互联网社交平台的信息传递作用,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范围需涉及生产中最常见的农用机械,并介绍其他地区的农用机械,以拓宽农户的眼界,进而促进整个地区基层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的提升。通过对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模式会变得更高效。
2.6病虫害防治
玉米种植产业时刻遭受着病虫害的威胁,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农户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方式,有效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落实绿色、环保要求的同时,降低防治成本。同时,可在种植玉米的土壤上铺一层细筛,或在土壤上行走,过滤掉虫卵和蛹等昆虫;或者在玉米穗头处套上塑料袋,避免被玉米螟虫等蛀虫侵扰。总的来说,需充分利用害虫的趋光性以及趋色性,对其进行诱杀。通过上述操作,减少玉米病虫害的传播[5]。
在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的情况下,物理方法已经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种植人员需采用化学防治方式。通常情况下,农户应喷洒化学农药杀灭病虫害,不仅可以快速杀灭病虫,同时还可以保证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技术,需要对传统的栽培模式进行升级换代。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玉米的抗病虫害以及抗倒伏能力,还能确保植株的生长发育正常。此外,双行种植模式能够满足玉米对光照强度的需求,增强其抵抗力。政府相关部门需发挥自身职责优势,积极为农户提供专项补贴,确保本地玉米种植产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朱亮,张智,王健,等.大垄双行品字型玉米高效栽培技术[J].农机市场,2023(12):67-69.
[2]刘洋,赵秀梅,王立达,等.玉米大垄双行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05):121-124.
[3]潘建.辽宁法库县玉米大垄双行种植要点[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26):57-58.
[4]惠兆元,张提昌,赵倩倩,等.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技术与机械化收获技术配套发展思路[J].农业机械,2021(09):86-88.
[5]李亮.哈尔滨市糯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的推广[J].农业与技术,2020,40(1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