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高产栽培技术实施举措及病虫害防治办法研究
2024-12-31穆星星
摘 要:作为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一定观赏价值的重要作物,油菜在农产品消费市场始终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经济持续发展和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市场对油菜作物的需求量进一步攀升。当前,部分地区农业油菜种植尚未完全应用高产栽培技术,种植水平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
关键词:油菜;种植技术;高产栽培技术
油菜是我国农业领域的重要农作物之一,由于其除食用性和观赏性外,产出的菜籽油既可成为食用油,又能应用于工业生产,因而始终具有较大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不断普及,消费市场对油菜作物的质量需求不断提高。
1选种播种
1.1选种
油菜的选种工作会直接对作物后期生长状况和整体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只有准确把控该环节才能切实实现作物高产。选种时,应综合考虑土壤条件、气候情况、灌溉条件、抗病虫害能力等具体客观情况[1]。通常情况下,应将颗粒饱满、无明显破损和霉变、品种优良且具备一定抗病虫害能力的种子作为优先选择的对象。如条件允许,可选择经本地相关农业部门认证和推荐的品种,从正规渠道购买种子。选种后,应及时对种子进行处理,剔除有受损情况或外表干瘪的种子,使用浓度约为5%的高锰酸钾溶液对种子进行仔细冲洗,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和有害物质。冲洗后,使用硼肥或多菌灵可湿性粉浸种以加快种子的出芽速度,选择天气晴朗的时间段将种子晾晒于户外。晒种一方面能够促使种子获得充足光照,另一方面可大大加强种子中所含酶的活性程度,从而确保种子发芽率达标。晒种后,可使用噻虫嗪或赤·吲乙·芸苔等药剂进行拌种,进一步提高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
1.2播种
选定种子并完成处理后,接下来可进行播种。通常而言,油菜种子的最佳播种时间为九月末至十月初。在进行播种前,应根据种植地区气候条件情况,对油菜播种时机选取要点进行充分了解,提前半个月左右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从而选定最适合的播种时间,避免因过早播种或延后播种而影响到油菜作物的最终产量与质量。
油菜种子的播种方式一般分为撒播播种和苗床播种两种方式。撒播播种即在田土中以正常播撒的方式进行播种,而苗床播种的具体形式相较而言更为复杂。在进行苗床播种工作前,种植人员需事先将一定量的基肥浇灌在苗床上,为油菜种子准备好促使其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使用的基肥通常由有机肥或多效复合肥组成。施肥后的苗床应进行充分深耕翻土处理,促使肥料与土壤有机结合,增大土壤肥力以确保油菜健康生长。播种后,将苗床以沙土进行覆盖,待到绝大多数种子基本发芽后,对其做好相应保湿处理和育秧处理。
2田间育苗
2.1间苗
间苗工作大多在油菜种子完成出苗后开展,应以剔除杂苗、小苗、弱苗或萎蔫苗为原则,确保纯苗、大苗和壮苗得以完整保留。间苗通常在大部分种子出苗后进行第一次操作,当幼苗长出第一片真叶时进行第二次操作。其中,第一次间苗需与田间杂草清理工作共同进行,确保幼苗保持适当间距,不会互相挤压。第二次间苗时,幼苗相较第一次间苗时期已经有一定高度,此时应尽量确保幼苗叶片之间不会互相碰撞。
2.2定苗
油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较易受到诸如土壤肥效、气温、降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成活率出现未能达到预期标准的情况。为避免作物成活率过低,保证油菜作物具有较高质量和稳定产量,需应用定苗技术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具体而言,种植人员应从出苗开始,仔细留意油菜作物生长状况,及时剔除病株。如欲使油菜作物健康生长,应在其处于三叶期阶段时施行第一次定苗工作,当油菜生长至五叶期时进行第二次定苗处理,防止作物因外界干扰而出现侧倾现象[2]。定苗时需把控好田间密度,以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2.3补苗
种植油菜作物时,种植人员需对密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把控。通常情况下,每亩油菜种植数量不宜超过3800株。如种植密度过大,作物之间会出现争夺光照和土壤养分的情况,部分作物会在此过程中出现萎蔫和植株下部叶片腐烂现象。如种植密度过小,土地养分过于富余,则土壤肥力极大浪费,对作物最终产量亦产生不利影响。油菜播种完成并出苗后,种植人员需及时观察田垄间作物的出苗状况,如发现田间出现缺苗现象,应及时进行补苗,确保作物齐苗以便日后统一收割。
3水肥管理
3.1施肥
施肥是促进油菜作物茁壮生长的关键步骤,需种植人员做好精确把控。油菜在播种前进行苗床处理时,应施加主要由有机肥和复合肥组成的基肥,为作物顺利出芽打下坚实基础。定苗完成后,需对作物施加提苗肥和发棵肥,此两类肥料均以氮肥和有机肥为主,可结合尿素、硼砂与磷酸二氢钾水溶剂一并使用,以提升效果。当油菜作物进入正常生长阶段后,需注意对氮肥的施加工作。当作物进入初花期和盛花期后,可使用磷酸二氢钾对其叶面以喷施的方式进行施肥。需要注意的是,种植人员可在施肥过程中应用土配方施肥法,合理使用基肥和有机肥,不断丰富土壤肥力,施肥的同时做好相应保温工作,合理控制施肥量,避免作物生长过旺或早衰[3]。
3.2灌溉
油菜作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支持,因此种植人员需做好灌溉工作,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切实保障作物质量。由于土壤含水量过多或过少均会显著影响作物生长情况,因此需对灌溉量进行精确把控,及时为缺水田地补充水分或排出田地内多余积水,做到“有旱必抗、有涝必排”。当油菜作物完成播种后,种植人员应及时用稻草对其覆盖,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而影响作物后续生长。在油菜出芽后的生长阶段,根据降水量、土壤湿度和温度等客观因素为田地进行灌溉。当土地含水量低于48%、表层土地呈现出白色趋势时,须即刻实施灌溉作业。如条件允许,可使用沟灌或滴灌设备进行灌溉,在极大提高灌溉成效的同时节省水资源,应尽量避免采取漫灌方式,防止作物受到内涝冲击。灌溉应维持较为稳定的给水量,如遇降雨较频繁的时节,灌溉水量和次数需相应大幅度减少。灌溉时,通常只需将土壤含水量提高至65%左右,而后将作物用稻谷壳进行覆盖,阻止水分蒸发,便于作物迅速吸收水分。
4中耕除草
4.1除草
在油菜作物生长过程中,田间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杂草。油菜田间的杂草多以看麦娘、早熟禾和狗尾草等为主,杂草因生长迅速、环境适应能力极强的缘故,迅速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并与油菜作物争夺光照。若种植人员未及时作出处理,杂草就会大量出现,作物的健康生长会受到严重影响。在选择除草方式时,应根据杂草生长范围和生长密度,使用化学药剂处理生长范围较大或密度较大的杂草,而数量较少的杂草以人工除草方式即可完成清除。种植人员可使用的除草药剂包括精吡氟禾草灵乳油、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和烯草酮乳油,其均可起到良好的除草效果。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除草时,需严格控制药剂用量,尽量防止将药剂喷洒至作物茎叶上,避免其受到化学物质污染。
4.2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通常在油菜4~5叶时进行,在油菜生长过程的其他阶段亦可额外进行2~3次[4]。中耕培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疏松土壤、增加土层透气性和透水性促进油菜作物根系的发育,同时仔细清除田间残余杂草,加强作物抗倒伏能力,显著提高作物整体质量。中耕培土可与清沟排渍工作同步进行,二者结合开展,可在改良土壤内部情况的同时降低田间湿度与土层地下水位,减轻地下病害对作物的侵蚀,防止作物出现早衰现象。
5病害防治
5.1常见病害
第一,菌核病。菌核病是油菜种植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其发生高峰期为春季,对油菜作物的角果、花、茎叶和内部器官均可产生较严重危害。菌核病具有危害程度较高、传播范围较广、影响时间较长等特征,油菜作物从出苗后开始直至最终收获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均有可能被该病侵蚀。其中,如作物在幼苗期感染该病,作物叶片会由绿色逐渐变为青灰色,病情会从作物根部开始迅速蔓延至整个植株。如作物在进入成熟期后感染该病,植株表面会出现大量褐色水渍状斑痕,茎秆逐渐腐烂,菜籽干枯发白。
为应对菌核病的侵袭,种植人员可在科学高效施行中耕培土作业的同时,在田间施加熟石灰和草木灰,确保田地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及时将田间多余积水排出,促使作物根系完全舒展。同时,应合理控制肥料用量,精确把控钾肥与磷肥的施放比例,助力作物长势,提高其抗病害能力。如发现作物大规模患病,可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或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对作物进行喷施,每7天左右喷施一次,持续至少两次,可有效控制病情。
第二,白锈病。白锈病在油菜整个生长周期内均可发病,主要破坏作物的茎叶、花和角果,对作物具有较大危害。白锈病在地势较低、排水困难或土质较黏的田地较为常见,作物感染该病后,其叶片表面会出现大量淡绿色转黄色的小型斑纹,叶片背面多见大小差异较大、包裹白色粉状物质的疱斑,花朵、荚果和茎部同时伴有肿大和畸形现象。防治白锈病可从坚持轮作、重视施肥和药物防治三方面入手。其中,使用不低于三年的作物轮作方式,将油菜与水稻和马铃薯进行轮作种植,可显著减少田间病菌数量并抑制其滋生和蔓延。使用钾肥、有机肥占比更高、氮肥占比相对较低的肥料可帮助作物提升自身抗病能力,降低该病害的发生概率。如发现白锈病在田间较多作物茎叶上出现,可使用包括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等药物,以每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两次的频率对其进行防治。
第三,霜霉病。霜霉病多见于降雨频发时节,其可导致作物叶片滋生浅黄色或白色病斑,病斑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连接成片,最终导致作物叶片枯黄。防止霜霉病可通过施肥、排水和使用药剂等方式进行。其中,种植人员需及时通过施肥的方式为作物补充足量的钾元素和磷元素,在降雨较为频繁的时间段,应加强田间排水作业,防止田地出现内涝现象。如发现油菜作物感染霜霉病,可使用霜霉威、烯酰吗啉等药剂喷洒至作物叶片背部,每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左右即可达到防治该病害的目的。
5.2常见虫害
第一,地面害虫。对油菜产生较严重威胁的地面害虫以蚜虫、青菜虫和青叶蜂为主。其中,蚜虫在油菜开花与结角期大量出现,以吸食作物汁液为生。大量蚜虫聚集可造成油菜作物表皮皱缩、颜色枯黄,叶片不断卷曲,情况较严重时,会导致整个植株干瘪现象加重、生长停止直至完全枯萎[5]。青菜虫多出现在油菜生长的苗期阶段,当室外温度达到约25℃、土层附近湿度达到约75%时,此类害虫将大量繁殖并通过啃食油菜作物的方式吸收养分,其吞食速度会随着自身生长发育而不断加快。油菜青叶蜂的幼虫多见于叶背、心叶或植株周围的表层土壤当中,主要以啃食油菜作物的叶面为生,其对作物的损害程度随着幼虫虫龄的不断增加而提高。
第二,地下害虫。对油菜产生较严重威胁的地下害虫以地老虎、金针虫和蛴螬为主。其中,地老虎幼虫多在作物幼芽、叶背和心叶附近出现,以啃食幼叶、茎秆为生,可使作物叶片出现凹槽、网眼,植株出现缺株或断垄现象。金针虫作为具有杂食性的害虫,多见于腐熟不良的还田秸秆附近,春季降雨较频繁时节集中出现,主要以啃咬油菜嫩茎、根部和刚刚发芽的种子为生,其啃咬断口呈现出撕裂状,咬断不完全,如大量出现可致使种子毁种、植株缺苗断垄并完全枯萎。蛴螬通过幼虫阶段啃食作物萌发种子或嫩根对作物造成伤害,可在作物处于苗期阶段咬碎其根部,致使作物停止生长。
第三,虫害防治措施。防治油菜害虫可通过施行科学轮作以及使用化学或生物手段等方式进行。科学轮作和循环耕种不仅能够显著提高种植效益、防止土地肥效下降,而且可通过维持土壤养分均衡、合理保护土层的方式,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为作物健康生长做好铺垫。实施科学轮作应以田地所在基本地势为根据,平原土地应采取稻谷交替栽培方式,山地土地应采取玉米交替栽培方式。化学防治手段以喷施化学药剂为主,油菜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药剂不同,开花前可使用甲霜灵乳油喷雾对其进行防治,进入花期应适当增加药物浓度,并增用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其他种类的药剂,诸如氧化乐果乳油、吡虫啉、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敌百虫和辛硫磷等对害虫亦具有较好灭杀效果。生物防治手段相较于化学手段更加环保和清洁,可通过引入包括食蚜蝇、七星瓢虫和蜘蛛等害虫天敌,通过捕食方式消灭害虫。
6作物收获
6.1收获时机
在油菜花期过后一个月左右、植株呈现黄熟状态、大部分植株角果变黄时,种植人员即可对作物进行集中收割。应准确把握作物收获时机,如在作物尚未完全成熟时收获,油菜籽粒干瘪且含油量较低,其产油量会受到较大影响。
6.2收获方式
油菜收获方式可分为联合收获和分段式收获两类。其中,联合收获将对作物完成一次性收割、脱粒与清选处理,具有效率高、速度快和省时省力的特点。分段式收获先以人工切割铺放、后使用脱粒机对作物进行捡拾、脱粒和输送。收获完成后,应在天气晴朗时尽快对作物进行晾晒处理,待其晒干扬净后储存入库或上市销售。
综上所述,作为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应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既能够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又能显著增加种植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种植人员应准确应用先进种植技术,做好选种育种、育苗、水肥管理、中耕除草和收获等各阶段的工作,正确、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虫害,促进油菜作物优质增产。
参考文献:
[1]管玉芝.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乡村科技,2023,14(10):72-74.
[2]徐健凯.油菜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河北农机,2023(04):106-108.
[3]逯宇婷.解读优质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农家参谋,2020(14):63.
[4]王忠诚.优质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2022(06):76-77.
[5]冯永华.油菜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探析[J].种子科技,2023,41(0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