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创新性及采取科学管理和农艺措施
2024-12-31黄芳
摘 要:马铃薯是我们日常餐桌上的重要粮食产品,营养价值全面,菜粮兼用,同时也是食品加工和多种工业原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出口需求旺盛。近些年,随着马铃薯主粮化的提出,马铃薯的栽培面积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但在种植管理过程中,很多种植户一直沿用传统的种植模式和种植习惯,导致马铃薯的产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新时期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应该积极推广应用高产种植技术,切实提升单位面积内的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本文主要结合个人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相关内容,希望通过此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米和玉米。它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合物。马铃薯的高产栽培对于解决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当前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面临许多环境和生物压力,如病虫害、干旱、土壤营养缺乏等。这些因素限制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马铃薯高产栽培的背景能够解决这些挑战,并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抗逆能力。此外,农业科技的发展为马铃薯高产栽培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方法。例如,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改良马铃薯的抗病性和适应性。智能农业技术,如远程感测和自动化控制,可以提高马铃薯栽培的效率和准确性。
1马铃薯品种的选择
在高产种植模式下,选择合适的马铃薯品种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应该选择结薯早、生育期短、高产、优质、抗病、块茎膨大块、薯形规整、休眠期短、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条件下生长良好,提高种植成活率。尽量选择脱毒薯种,脱毒薯苗出苗早、植株健壮、叶片肥大、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同时还需要选择无病毒的品种,降低病毒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目前在河南省濮阳市推广应用较好的马铃薯品种主要有费乌瑞它、郑商薯10号、商马铃薯1号、商马铃薯2号、中薯33号。
2种植地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块。避免选择低洼地、盐碱地、以及重茬地等不良地块。尽量选择前茬作物为非茄科作物的地块,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秋季收获后,对种植地进行深翻,深度一般为25~30cm,以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透气性。春季播种前,进行浅耕整地,深度为15~20cm,以破碎土块,疏松土壤,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整地过程中,如存在有残茬、杂草等,应及时清理。要做好底肥的施入工作,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使用1500~2000kg/667m2。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入氮肥(N)8~10kg/667m2、磷肥(P2O5)3~5kg/667m2、钾肥(K2O)8~10kg/667m2。根据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具体情况,施入硫酸1.0~1.5kg/667m2、硫酸镁1.1~1.5kg/667m2等。将有机肥、复合肥、微量元素肥混合均匀后,撒施在种植地表面,然后进行浅耕整地,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3科学播种
3.1播种前的催芽
催芽地点要选择在通风、干燥、避光的地方。将马铃薯单层摆在地面上,使其尽可能地接触空气。催芽的温度通常控制在15~20℃之间,湿度应维持在70%~80%之间,以避免摆放的薯块过于干燥。每隔一段时间要翻动一次马铃薯,以保证各个部位均匀受热和通风。在催芽过程中要定期观察马铃薯的生长情况是否完好,如有病虫害发生情况出现要及时处理。根据温度和种子的发芽状况,通常需要2~4周的时间。理想的芽长度应在1~3cm之间,过长的芽易在播种过程中损伤。每个薯块上的芽数应在2~3个为宜。
3.2切块与拌种
在马铃薯种薯切块处理过程中,应该准备好两把切头,使用之前先将其放置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当中进行消毒处理,当遇到病害马铃薯之后,应该立即更换切刀,并对切刀进行消毒处理。切块时应确保每块种薯都有至少1~2个芽眼,并且块的大小应在40~80g之间。切块后,切口部位易受到病菌的侵害,因此应让切口自然风干或使用草木灰、石灰粉等进行消毒处理。切块处理完毕之后,选择使用草木灰进行拌种。应选择无污染、质量好的草木灰。一般来说,每100kg种薯,可用草木灰5~10kg进行拌种。将草木灰均匀撒在种薯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草木灰和种薯混合均匀,以确保每个种薯都能沾上草木灰。草木灰拌种后,种薯需要立即播种,避免露天堆放,以防止阳光直射导致草木灰失效。
3.3科学播种
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一般来说,春季播种最佳时期为气温稳定在10~15℃左右时。参考当地历年气象数据,选择无霜期较长、降水适中的时间段。提前关注天气预报,确保播种期间天气适宜,避免播种后遇到低温、霜冻等恶劣天气。将催好芽的薯块按行距、株距、深度要求进行播种,播种后及时覆土,厚度约为5cm。在播种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行距控制在20~25cm,株距为30~40cm,播种深度为5~8cm,根据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调整。一般播种量约为2000~2500kg/667m2(以鲜薯计)。
4田间管理
4.1查苗补苗
查苗的最佳时间通常是在马铃薯播种后2周左右,这时大部分马铃薯已经开始出苗。查苗的目的是查看马铃薯的出苗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补苗。在确定没有出苗的地方,如果是种薯未发芽,或者是苗被病虫害破坏,这时就需要进行补苗。补苗时应选择已经催芽的种薯,避免补下去的种薯不能及时出苗。挖开土壤,将种薯放入,然后轻轻覆盖土壤。补苗的深度与原来播种的深度相同,通常在5~10cm左右。补苗后应适时灌溉,以保证种薯有足够的湿度出苗。注意补苗时必须保证新补的马铃薯种薯和原有的马铃薯种薯出苗时间相差不大,以免影响整个田块的生长进度。补苗后的管理也非常重要,要定期检查补苗的生长情况,并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如灌溉、除草、施肥等[1]。
4.2中耕培土
马铃薯苗期中耕培土能够提高土壤疏松度,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通气能力,促进马铃薯块茎生长,提高产量,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发生,有利于马铃薯幼苗的生长,提高抗逆性。第一次培土在马铃薯幼苗高5~6cm时进行,第二次培土主要选择在马铃薯幼苗高20~25cm时进行。第三次培土马铃薯开花前进行。每次培土厚度逐渐增加,一般为3~5cm。以马铃薯植株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宽度约为植株高的一半。每次培土后,形成15~20cm的高垄。可以使用专门的培土工具,如培土铲、培土犁等,也可以使用中耕机进行中耕培土。一般中耕培土选择在降雨或浇水后进行,以利于土壤与空气的接触,提高培土效果。
4.3尽早施肥
结合中耕培土要及时做好追肥工作,一般追施尿素5~10kg/667m2。在马铃薯出发期开始进行叶面施肥,推荐使用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使用100~200g/667m2,将其配制成0.2%~0.3%的溶液之后进行叶面喷洒,每间隔7~10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2~3次,用量控制在40~510kg/667m2。
5常见病虫害防治
5.1马铃薯晚疫病
病原以菌丝体在马铃薯块茎中越冬。带菌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此外,病株茎、叶上的菌丝体及孢子囊都不能在田间越冬。在双季作薯区,前一季遗留在土中的病残组织和发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当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病薯产生的病原借助土壤水分的扩散,在病薯和健康薯上繁殖。病原可通过耕作传到地表,被雨水溅到植株下部叶片上,侵染底叶,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上病原在附近植株的下部叶片进行侵染,逐渐形成发病中心。田间病株上病原菌落在地面,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萌发芽管从伤口、皮孔或者芽眼侵入危害块茎。初期在叶片的叶尖或叶缘出现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为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边缘明显,具黄绿色晕圈。随着病情发展,病斑扩大,可覆盖整个叶片,导致叶片变黄、枯萎、脱落。病菌可沿茎部向上扩展,形成褐色条斑。严重时,茎部病斑环绕,导致植株倒伏。块茎表面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凹陷,病部皮层破裂,露出褐色病变组织。病情严重时,病斑可连接成片,导致块茎腐烂。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9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7~14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2~3次,用药量控制在30~50kg/667m2。
5.2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是由土壤中的细菌引起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的假单胞菌属或软腐菌属的一些种类。这些细菌在土壤中广泛分布,但在湿润和热的条件下,其侵染性和致病性会显著增强。此外,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pH值和肥料的使用等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初期,根部会出现水肿的现象,然后逐渐变为棕色或黑色,最后腐烂。茎基部会出现软腐,表面变为黑色,内部组织变为褐色,并会有腐烂的臭味。叶片会萎蔫,颜色变为黄绿色,严重时会导致全株死亡。块茎表面会出现棕色或黑色的病斑,病斑内部会腐烂,形成环状,故称为环腐病。防控马铃薯环腐病主要在播种前进行药剂处理。播种前每100kg种薯用7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280g加适量干细土拌种,或用36%甲基托布津悬浮剂800倍液浸种薯,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薯,均有一定防治效果[2]。
5.3马铃薯疮痂病
马铃薯疮痂病是一种由细菌病原体引起的病害,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疮痂病病菌在大多数马铃薯生长的土壤里潜伏,可永久存活。病菌通过土壤、种薯、伤口、气孔等途径进入马铃薯植株。在土壤干燥、通气性好、中性或碱性的地块易发病。块茎表面发生褐色模糊的大如针尖的凸起。进一步发展增大,淡褐色消失,患病组织硬结。病斑之下栓皮细胞大量产生,最后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疮痂状硬斑。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但薯块表面出现疮痂状病斑。马铃薯疮痂病没有特效药物,发生流行之后,应该立即将患病植株拔除。要避免施用碱性肥料,多施酸性肥料和有机肥,不要用带病薯块和植株沤肥。也可以选用现成的营养齐全的有机无机生物复混专用肥。一般氮磷钾含量在30%~40%,有机质含量10%~20%,氨基酸10%,腐植酸8%~15%,专用有效生物菌大于0.2亿/g。播前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4分钟。
5.4马铃薯地下害虫
马铃薯地下害虫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蝼蛄、地老虎、金龟子、蛴螬等。蝼蛄成虫长约30mm,椭圆形,暗褐色。前翅短,后翅长,呈灰褐色。触角呈丝状,较长。蝼蛄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地下茎和块茎,咬食和钻蛀,导致地上部分萎蔫或死亡。地老虎幼虫身体呈圆柱形,头部暗褐色,腹部呈绿色或黄绿色。成虫为夜行性昆虫,翅膀呈灰褐色。主要危害马铃薯幼苗,咬断植株靠近地面的部分,导致整棵苗子死亡。幼虫还可咬食嫩叶,造成叶片缺刻和孔洞。蛴螬呈椭圆形,体长约15mm,暗褐色。头部较小,触角呈念珠状。主要以幼虫危害马铃薯的地下茎和块茎,咬食和钻蛀,导致病部出现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对于马铃薯地下害虫推荐使用50%辛硫磷、50%对硫磷或20%异柳磷药剂与水和种子按1∶30∶400~500的比例拌种;用25%辛硫磷胶囊剂或25%对硫磷胶囊剂等有机磷药剂或使用种子重量2%的35%克百威种衣剂包衣。或者使用25%对硫磷或辛硫磷胶囊剂150~200g拌谷子等饵料5kg,或50%对硫磷、50%辛硫磷乳油50~100g拌饵料3~4kg,撒于种沟中[3]。
5.5马铃薯蚜虫
马铃薯蚜虫成虫体长约为1.5~2mm,椭圆形,体色变化较大,有绿色、黄色、褐色等。触角呈丝状,通常为5节,基部两节较短,端部三节较长。翅型有两种,有翅型和无翅型。有翅型的后翅呈扇形,无翅型的后翅退化为翅芽。蚜虫繁殖力极强,一年可繁殖10~15代。害虫喜欢聚集在植物的幼嫩部位,如芽、叶、花、果实等。蚜虫还可以传播植物病毒,导致植物病毒病的发生。蚜虫吸取植物汁液,使植物生长受阻,叶片卷曲、皱缩,植株矮小。植株受到蚜虫危害后叶片出现黄化现象,严重时全株黄化[4]。蚜虫危害过程中分泌蜜露,吸引蚂蚁等天敌,对植物造成间接危害。马铃薯蚜虫推荐使用50%辟蚜雾可溶性粉剂20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20%杀灭菊酯乳汕4000倍、10%的氰苯醚酯乳油5000倍、10%氯氰菊酯乳油4000倍、10%多来宝悬浮剂2500倍、50%灭蚜松乳油1500倍、21%菊马合剂乳油4000倍等,交替喷雾防止每间隔7~10次胚胎使用一次,必要时使用1~2次,每亩用药量控制在30~40kg。
6机械化收获与储藏
收获时间应在马铃薯的叶片完全枯萎后,一般在马铃薯开花后的70~90d。使用专用的马铃薯收获机进行收获。在收获前,应对收获机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调试,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机械化收获的速度应适中,过快可能会导致马铃薯受损,过慢则影响效率。一般行进速度为2~3km/h。收获深度应根据马铃薯的植株高度和土壤条件进行调整,一般在10~20cm左右。在收获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马铃薯的损伤,损伤的马铃薯易发生病害,影响其贮藏质量。马铃薯收获后应先进行降温处理,通常将其暴晒2~3d,然后放在通风、干燥、避光的地方进行自然降温[5]。将有病虫害损伤、畸形等不良马铃薯筛选出来,按大小分类,不同大小的马铃薯应分开储藏。储藏的仓库应干燥、通风、阴凉,储藏温度应控制在4~7℃,湿度在85%~90%之间。在储藏期间,应定期检查马铃薯的状态,对出现病虫害或腐烂的马铃薯及时剔除。
7结束语
总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涵盖了解决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种质资源丰富性、技术创新性和可持续农业发展需求等多个方面需求。通过采取科学管理和农艺措施,实现马铃薯的高产,可以提高粮食供应和农民收入,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钱彩霞,陈建林,陈吉昆,侯娇芹.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浅析[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33(5):81-84.
[2]李建兵.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浅析[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74.
[3]乔秀山.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马铃薯病虫害防控技术及推广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4,44(4):58-59.
[4]刘晓艳.马铃薯高产栽培种植技术要点与病虫害防治方案探索[J].农村实用技术,2021(10):55-56.
[5]寸灿梅,刘琼枝,惠松华.玉龙县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23,(S1):39-40.